人生究竟是苦还是乐,千百年来一直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剪不断,理还乱,扯不清的问题。有说是苦的。古语说:“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佛教把这个世界命定为“无涯的苦海”,“涅槃”是人生苦难与烦恼的彻底解脱。基督教徒信奉人生“原罪”说,认爲人生是爲受罪或赎罪而来的。儒家崇尚苦作为手段、途径的价值意义,有说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之味,才能做人上人的;有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的;有倡导“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的等等。当然,也有认为人生是来享乐的。有的劝酒贪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赖明何”、“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有的贪色:“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有的贪玩,有的贪吃,有的贪恋豪宅、名车、华服,等等。

  其实,苦和乐是人生的两面,是人生的不同景况,是人们生存的状况。但苦和乐更是一种心境,是人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中的不同感受和体验。就抽象的人生而言,武断的把人生定性为苦难或快乐都有失偏颇,犹如判定人性是善、恶一样,人之初,本来是一团肉,善恶都是后天的影响、塑造。只局限在物质的层面,而忽视心灵的感受,也难以洞察苦、乐的本质,难以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

  历史地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不断从落后、愚昧向文明演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改善,人生的状况是一个逐步从苦多乐少向乐多苦少转变的趋势。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的差异、文明程度的不同,人生的境况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样的人生境况,每个人的心态不同,感受、体验、认识也大不同。把人生的苦难渲染到极端,夸大人生苦的意义和价值,漠视乐的目的和本质,无视乐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取的。无视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生的旦夕祸福、前行的坎坷艰辛,游戏人身,终将乐极生悲。再者,看不到苦、乐的相互转化,抱着听天由命的宿命思想来看待人生苦乐,一说苦,就任由命运践踏,难以忍受就以死解脱;一说乐就恣意纵欲,这也不是智者的苦乐观。人生苦和乐不是命中注定,也不完全由上司、他人或所处的环境决定。我的人生我作主,任何组织、任何人都无权妨碍自己追求正当的人生快乐。

  总之,人生皆有苦和乐(或者先苦后乐,或者先乐后苦,或者时苦时乐,或者苦多乐少,或者苦少乐多,或者苦乐参半),但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快乐 ,这种追求包括不断奋斗,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不断调适心态,积极适应环境,始终保持愉悦、快乐的心境。不择手段追求享受,得不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换来的可能是身败名裂、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和牢狱之灾;沉迷声色犬马的低级趣味,寻不来欢,作不了乐,只会使人精神更加空虚。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才是恒久的快乐。对于人生之苦,它虽然不是人生所追求的,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但苦对于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将来的快乐、为大众之快乐、为倾情相爱之人的快乐、为尽赡养或抚养之责、为磨练意志而吃苦,苦得其所,苦有所值,虽苦犹乐,乐在苦中。怕苦怕累、拈轻怕重,其结果可能是一时安逸而终身受苦受累。

  二

  在传统观念中,快乐的意义和价值历来被忽视,甚至被扭曲。在单位,领导最乐见的就是下属带病工作、天大的困难闷着不吭声、有事无事总是推迟下班、节假日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思想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艰苦、节欲。至于干部职工工作压力怎样、心情是否愉快、家庭是否和谐等问题很少进入领导的视野。家长对学习阶段的小孩不谋而合的要求是:刻苦刻苦再刻苦,学习学习再学习!至于孩子有何兴趣爱好,是否快乐、开心,则很少过问,很少考虑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强调吃苦确有必要,但忽视快乐则是当下中国式教育和中国式领导、管理的悲哀。

  翻开《论语》,让你想不到的是,孔圣人关于学习的论述,并非唠唠叨叨的讲如何刻苦,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是先师学习的快乐和愉悦。开篇第一句老先生就告诉他的弟子,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说起闻道之乐,老夫子更是大发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片言只语把学习并懂得真理的快乐和满足说得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是早年读《论语.侍坐》,那应该是一堂孔子给弟子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是谈个人志向、理想。放在今天,这种课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台上照本宣科,台下昏昏欲睡。而《论语.侍坐》写的虽是2500多年前的事情,读后仍能感受到当年孔子讲学时如浴春风、如沐暖阳的氛围。你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围坐在和蔼、慈祥的老师身旁,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相互交谈,有的在鼓瑟。开始上课,教学形式是座谈讨论。孔子首先启发诱导: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没有人用我了。你们不要因我这样也不考虑自己的前程。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弟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讲治理“千乘之国”的远大志向;有的讲让百姓丰衣足食、富民安邦的理想;有的谈以礼治国的抱负;有的表达了自己不愿求仕,乐意过闲适自在生活的志趣。最后孔子点评,表述了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一堂严肃的思想教育课竟让孔老夫子搞得如此生动活泼,上这样的课何苦之有?怎么还会有厌学的呢?

  学习如此,事业上孔子也主张做使自己快乐之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对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认真考察成功人士的人生之路,选择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去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前些年曾看过陈省身在中央电视台做的访谈节目。陈省身是“微分几何之父”、著名国际数学大师、荣获世界数学界最高奖项“沃尔夫奖”的第一位华人。主持人问他何以对常人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如此酷爱,以毕生精力钻研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我洗耳恭听,以为这样世界级的大师一定会讲为祖国振兴、为民族崛起而刻苦学习钻研之类的宏论。结果大出意外,他讲的理由竟是:数学王国有大美、数学好玩。开始以为是先生随便说说,姑且听之。后来读到一份陈省身逸事的材料,说他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9岁时他就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15岁他考入南开大学理科。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最终选择了他认为好玩的数学,成为与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比肩的一代国际数学大师。我绝非要否定爱国之心、刻苦钻研对于成就事业的巨大作用,但有了爱国之心和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而无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个人天才的智商等条件,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师是不可能的。我们不会因为陈老先生讲了上面那番话而否定它的爱国之心、爱国壮举,他为祖国的数学科学捐资、培养人才等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也不会因为老先生这样说就以为他的数学科研不刻苦认真。但这说明一个人学什么、怎样学?干什么、怎样干?是否快乐对其能否取得成就多么重要。如果我们的领导、老师、家长都多关心一点部属、学生、子女的快乐,使他们都身心愉悦的去工作和学习,那么,他们的潜能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工作、学习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意义的是,陈老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快乐人生的榜样,能在学习、工作中获得快乐,这才是人生快乐的最佳境界,这样的快乐才是恒久的。以这样的视觉看人生,理想的人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业余的兴趣爱好,这样的人生肯定是充充实实、快快乐乐、潇潇洒洒的一生。次之是虽然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学习之余可以调剂调剂,日子也不太难打发。最糟的是做自己最不情愿做的事情,再加上生活中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要这样,日子就只能一天一天的熬,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三

  如果从人生的本质是追求快乐来看,“寻欢作乐”是人的本性,是无可厚非的。越是身处困境、生存条件恶劣的时候,是否会“寻欢作乐”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民间有句俗语说:“叫花子玩鹦哥——苦中作乐”,虽是对穷极之人的嘲笑,仔细品味却是生存的大智慧。

  我们的先民是“寻欢作乐”极好的示范。拿节庆来说吧,原始农耕时代的生活,劳动繁重、物质匮乏、生活枯燥乏味,聪明的老祖宗们发明了节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一二个月或两三个月就过一个节。节庆犹如调料,使长年累月日复一日的劳作有了滋味,从此有了专属享受快乐的日子。追溯华夏文明的发端,捧读先秦元典《诗经》,我们会由衷感叹,诗是我们先人的本真存在,快乐是先民的原始追求。《诗经》佐证了海德格尔诗学的论断,佐证了意大利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阐发的思想。原始时代的华夏先民,“歌声即生存”。原始的智慧是一种诗性的智慧,原始时代有着诗性的天文、诗性的地理、诗性的历史、诗性的科学……。原始时代蛮荒的旷野没有当今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没有耸入云霄的摩天大厦,没有城市的耀眼霓虹,没有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但却处处充满美妙的歌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是少男少女热恋的情歌;“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是痴情女子遭遇负心郎后的长歌当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那是不堪忍受兵役之苦的歌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那是残酷贪婪压迫下的悲歌……我们的先民以诗意的目光打量世界,让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诗性的光彩;以歌吟来表达情感、颂扬美德、揭露丑恶,使生活充满快乐,让痛苦得到疏解。

  具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并不提倡苦行僧主义,即便在条件艰苦、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也要想方设法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寻欢作乐”换成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响亮口号。闽西战场、长征路上,毛泽东戎马倥偬仍吟诗赋词,何其潇洒。延安窑洞前的周恩来,虽然一身粗劣的布衣,却仍然整整洁洁。抗日硝烟中,篮球场上仍然活跃着贺老总的身影。辽沈战役的指挥所里,外面炮声隆隆,刘亚楼将军还没忘把爱靴擦得油光锃亮。战争那么紧张,开国领袖、元勋们也不忘抽闲找空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快乐并不是天上掉馅饼等来的,要你主动去“寻、去“作”、去“品”、去“尝”。比如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没了鞍前马后的伺候,没了灯红酒绿的应酬,没了大会小会的热闹,没影没声没名,一下成了门庭冷落、无所事事的闲人,生活没滋没味,苦闷难熬。但如果及时调整,就会品尝到卸去重任之后的阅读之乐、健身之乐、交友之乐、天伦之乐,以及旅游、垂钓、厨艺、种花、养鸟、养宠物等等闲情逸致的乐趣。又如单身生活,刚离异的时候,孤独寂寞,尤其是节假日最难熬。一旦走出阴影,就会感受到远离家庭纠纷、挣脱俗务缠绕,如破网之鱼畅游大海,如出笼之鸟翱翔蓝天,尽享自由之乐。双目失明可以欣赏音乐的美妙;两耳失聪可以远离外界的喧嚣纷扰,享受宁静之乐;身处偏僻乡村,可以眺望丰收的原野、寻觅山林的野趣、仰望静寂的星空……

  “寻欢作乐”不是放弃责任、放弃事业,不顾自身条件追求享受,沉迷灯红酒绿。它是身处困境、逆境中的自我调整,是遭遇挫折时的变通,是苦中求乐的生活智慧。

  四

  在处理苦和乐的关系上,传统观念一直要求我们“先苦后乐”,而“及时行乐”被划入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从快乐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艰苦创业,才能具备快乐的资本来看,先苦后乐是有道理的。但是人生的许多快乐是伴随着成长过程的,少年有童真、童趣之乐,青年有青年之乐,中年有中年之乐,老年有老年之乐。从季节来看,春、夏、秋、冬各有所乐。从职业来看,读书、打工、从军、经商、科研、教学、当公务员……个中苦乐又不尽相同。如果你一生迁徙、生活过许多地方,各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各有特点,对快乐的感受又各有不同。在三亚是大海的畅快,在昆明是春天的愉悦,在成都是美食的快乐,等等。如果都等到事业有成,有了快乐的资本之后才去追求快乐,那么人生就如同长途旅行,买了车票上了车,却紧闭车窗,沿途的美景都成了虚设,有多少快乐遗失在旅途中?只是终点站下车时看到车站的那一角天地。《幸福悦读》上有两则妙语点评对“及时行乐”作了极好的诠释。一则说:“总有人说‘先生存,再生活’,但你忙完生存之后,生活常常已荡然无存。——吃喝是生存基础,但不要因此埋身庸碌的生活。”另一则说:“用青春赚的钱,难赚回青春;用生命赚的钱,难买回生命;用幸福换来的钱,难换回幸福……你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你的一生。”此言极是,别的不说,一大把年纪时还能找回童年的快乐吗?《阳光心态》的作者,清华教授吴维库说得好:活在当下,快乐在这里,在现在,未来是什么还不知道呢?未来只是导向。

  或者有人说,没有快乐的物质基础,及时行乐就只是奢侈的梦想。当然,有的快乐没有巨款万万不能,比如乘宇宙飞船遨游天空。有的快乐花点小钱,甚至不花钱,有一点闲暇时间即可尽兴。而只要有一副阳光心态,有一双慧眼,就能尽享人间快乐。还是吴维库老师说得好:有了阳光心态,阳光为我照耀,春风为我吹拂,花朵为我开放,小草为我摇曳,小鸟为我歌唱,一切自然美景摄入我心,所有他人乐事拿来与我分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