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园,耳熟能详的风景名胜自然是荷塘月色、万泉垂柳、水木清华、二号门、清华学堂、大礼堂、工字厅、古月堂等等。然而,走进清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古树高枝上那些乌黑的鸟巢。

    我是在早春三月天走进清华的,参加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正值喜鹊营巢繁殖的季节,杨树高枝上,准鸟爸爸、鸟妈妈上窜下跳,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停地用鸟语交流着,大概是在为筑巢选址争论不休。

   “喳喳喳!喳喳喳!位置太低宝宝不安全”,“喳喳喳!喳喳喳!树枝太细小屋不牢固”。最后停在一处合适的位置,鸟们又是点头又是上下翘动尾巴,似乎选定了筑巢的位置,满意地说:“好好好!妙妙妙!”另一对鸟夫妻已在筑巢。负责输送材料的公喜鹊衔来一根根精挑细选的树枝放在尚未成形的巢上。负责施工的母喜鹊俨然一副建筑大师的派头,衔起树枝放在这里瞧瞧,似乎偏了,又衔起放在另一处看看,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已经筑好的鸟巢,在初春的暖阳下,如一顶顶北方乡村的旧式毡帽,瞟一眼就觉出几许暖意;又如婴儿的摇篮,在和煦的春风里轻轻摇荡,瞧瞧就感到无限的温馨。

    实在是羡慕清华园的鸟儿,在许多地方林木惨遭盗伐,青山绿野变成光山秃岭,鸟儿几无栖身之所,甚至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的时候,清华园却为鸟儿们保留了一方乐土,使其在这里安家落户,繁殖后代。

    诺大清华园,不写名胜,不说古迹,独爱一个个乌黑的鸟巢,并非标新立异、刻意作文。其实,那是一种“家”的情感作用使然。

    我是从黔西北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儿时记忆里的家,鸟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符号。若要勾勒一幅印象中的家,我一定会这样画: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树,古树高枝上的鸟巢,巢边的喜鹊,树下的茅屋、炊烟、水塘、短篱,屋檐下倦卧的懒猫、觅食的小鸡、吠叫的家犬。如果还要再简单一些,最后留下的就是古树鸟巢、茅屋炊烟。炊烟自不必说,只要茅屋下生命尚存,炊烟就会袅袅升起。

    鸟巢虽不是生存必备的物质条件,但也和家密不可分。因为筑巢的喜鹊具有喜欢与人亲近的习性,多营巢于村舍高树间。民间有“喜鹊噪好事到”、“喜鹊叫喳喳嘉宾来我家”、“喜鹊报喜乌鸦报忧”等口彦。因此,故乡的老宅,房前屋后多植核桃、板栗、柿子等树冠高大的看家树,引喜鹊筑巢,以增吉祥、添喜庆。伴着喜鹊声长大的我,古树、鹊巢已完全融进了家的含义之中。 

    最难忘每天从几公里外的中学放学回家,或者每次从异乡归来,翻过离老屋还有一两公里的山丫口,遥望老屋后面核桃树上的鸟巢,心里仿佛就有一股暖流涌出,原本饥渴疲惫的身体一下像充了电,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长大告别故乡远赴千里之外的边陲从军,部队驻地叫“大荒田”,连队营房在“光头山”下荒凉的夹皮沟里。第一次远离故土亲人,看着周围陌生的面孔,听着难懂的异乡口音,端着口味不适的大锅菜,眼泪忍不住扑簌簌的往外冒。孤寂难耐之时,“喳喳喳!”一阵喜鹊的叫声传来,跑出门一看,营房门口的大青树上,两只喜鹊在鸟巢边欢快地叫着跳上跳下。亲切的景物、熟悉的鸟音,如同他乡遇故知,心里渐渐有了暖意。

    此后,几年的连队生活,营房前的鸟巢始终在每天的视野里,欢快的鸟语随时唱响耳畔。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有连队指导员春风化雨的思想工作,还有每月一封家书和每天鸟巢、喜鹊的陪伴,我成功地化解了思乡怀土的心理危机,不知不觉在部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难怪一走进清华,不经意发现高枝上的鸟巢一种家的亲切和温暖就油然而生。

    其实,短短几天的培训,清华人性化的教学和服务保障又何尝不是家的感受!人还在昆明,耳边就响起清华老师亲切的问候。刚走出首都机场的大门,培训班班主任就笑脸相迎。第二天,甩着手走进教室,正愁学习用具什么都没带时,座位上书包早已摆好,打开一看,培训讲义、学习资料、学习用具以及校园地图、北京地图、游览景点介绍、花名册等等一应俱全。心头一热,脑海中叠映出童年每天早晨母亲递过书包的情景。从西南来到首都,总担心吃不惯学生食堂的大锅饭,走进可同时容纳万人就餐的食堂,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东北菜,米饭、面食、水果一应俱全,不由得感叹:清华就是清华,连食堂都是大手笔。

    记忆最深的是清华课堂,真有如沐暖阳、如坐春风的畅快。对清华的大师名嘴,一直以来敬畏有加,奉为神圣,想象中课堂上的清华名师,一定是端坐高堂,不苟言笑,一脸庄严,讲话咬文嚼字,务求精准,语速极慢,且拖长尾音,头拗过来拗过去。没想到现实中的清华老师却是平易近人,亦庄亦谐,既有深刻的阐释,又有平等的交流,更难得短暂的课间休息还和同学们合影留恋,满足大家对名师的崇拜敬仰,既是严师,又是益友。

    对于短短几天培训的结业式,开始之前大家并不报太多的期望,以为不过是走走过场,按惯例一讲过程,二讲收获,三讲感谢,四讲勉励。结果出乎意料,又让大家最后惊喜了一把。半个小时的结业式以视频方式进行,老师提前收集每个同学培训期间拍摄的照片,精心挑选编辑,全方位生动地再现了课堂学习、参观考察、课余生活的情况。看着自己和老师、同学熟悉的影像,倍感亲切温暖。结业式上发放的制作精美的通讯录、合影照、纪念品、清华校徽、结业证以及授课和学习生活光盘,不仅敬佩清华老师的敬业和工作的高效率,更感受到融入清华大家庭的温暖和自豪。

    在清华园仰望蓝天下的鸟巢,自然会联想到“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以及百年沉淀下来的倡导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宽容个性、鼓励创新,呵护人才、培养精英,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等等清华优秀文化传统。

    至今记得童年每次出远门,父母总要再三交代:饥渴求助、向晚投宿,可找有古树鸟巢的人家。老人们朴素的经验:能养古树、能容禽鸟必能容人,古树鸟巢下定是良善人家。成年后,每到一处新的环境,总要用这条标准衡量当地官员、主人的德性。你别说还真管用。但遗憾的是合格者寥寥无几。

    徜徉在清华绿树成荫、草长花艳、秀水蜿蜒、鸟啼蝉鸣的校园,如数家珍的盘点园中的古树名木以及那高枝上的鸟巢(资料介绍:清华园百年以上树木约120株,300年以上的古松15株。其数目之多,品种之繁,在北京仅次于颐和园和植物园),由衷的敬佩清华人宽容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厚道高德。

    当然,对于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和许许多多有志之士,清华又何尝不是一个大鸟巢。创办以来,一代代清华人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训营巢,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凤凰”,国学大师来了,人文大师来了,文学大家来了,科学家来了。清华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接纳了数理化不及格的钱钟书,造就了一代世界级文豪;录用了中学毕业的华罗庚任助教,成就了一代数学大师;如今,高考状元、各行各业的精英更是纷至沓来。莘莘学子经过清华鸟巢的培育孵化,雏鸟长硬了翅膀。从这里飞出了国家栋梁、民族精英、军队将帅、治学大师、兴业英才。

    清华园的鸟巢,不仅是一道风景,也是清华文化、清华精神的折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