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请关爱身边的留守老人,请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吧!这不但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位公民的良心。

“奶奶,我们过年吧!”盼福又一次来到奶奶的炕前,向奶奶请求着。

73岁的奶奶,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把毕生的精力和血汗全部都奉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土地。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的心愿———为儿孙建起一座砖瓦房,她就是病得再严重也从不愿给外出打工的儿子打个电话,更舍不得花一分钱去吃药。平时身体不舒服了,就在热炕上躺几天,这是她一惯的做法,而且屡次见效。这回可能是累的吧,躺躺也许会好起来的,她在心里这样想着。

因为多年没回家的儿子、儿媳要回家过年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她就为过年忙碌开了。虽然多年的白内瘴使她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她还是一半凭记忆一半凭摸索地扫房子、发年糕、蒸馒头、切菜丝……最后还下决心把那只老母鸡也杀了。

随着过年日子的临近,盼喜与盼福就天天去村口的大榆树下等爹妈。盼喜今年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盼福比姐姐小两岁,上小学四年级。姐弟俩年年都是全班的“三好学生”,奖状几乎贴满了奶奶屋的墙面。

村口的那棵大榆树很粗,姐弟俩手拉手也抱不拢的。春天,树梢上结满了榆钱,姐弟常常爬上榆树一饱口福;夏天,大树像一把巨伞遮住火辣辣的日头,树下是大人们乘凉拉家常、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特别是到了冬天,漫山遍野都是积雪,唯有大树下是干净的,也是温暖的。站在树下眺望,可把进村的那条羊肠小道看得一清二楚。于是每天下午,盼喜、盼福姐弟俩都要站在树下等爹妈,直到夜幕笼罩了整个村庄,直到再看不清远方的路,他们才会又一次失望地回到奶奶的炕前。

记得吃腊八粥的那天,爹妈来电话说今年准备回家过年时,他俩把各自得“三好学生”的事特意给爹妈说了。因为爹妈曾经说过:只要他们能拿到“三好学生”,从头到脚的一身新,爹妈会从深圳那边给他们带回来的。

前几天,姐弟俩赶了一趟集,把他们平时捡的废纸箱、玻璃瓶等送到了废品收购站,然后买回了一挂200响的鞭炮、三幅对联,还特意请回了一张灶神,这是每年必不可少的。

自奶奶躺在炕上后,总不见好。眼看着快过年了,从外出打工的叔叔阿姨们陆续急匆匆地回家的神情上,从邻居家的孩子们不时地燃放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他们真的感到年味越来越浓了。

爹妈答应要回家过年的,怎么还没有影子?他们每天都在心里这样反复地问着自己。

奶奶的病不但不见好,而且好像加重了似的,现在除喝几口浠粥外,什么也不吃了,这更让他们心焦。所以,姐弟只能留一个照看奶奶,一个去村口眺望爹妈了。

……

“奶奶,我们过年吧!”当天色完全黑下来后,盼喜才从村口的大榆树下回到奶奶的炕前。这时,全村都浸沉在年的气氛之中,村里里家家户户的春联都贴上了门楣,处处都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

“再等等吧,我听到你爹妈回来的脚步声了!”奶奶仍然有气无力地重复着她的这句话。

第二天,盼福像往常一样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到奶奶炕头。“奶奶,吃碗面吧,等你能起床了我们就一起过年!”

这回,却没有听到奶奶的回答,“奶奶、奶奶……”他再次大声地呼喊着,却还是没能听到奶奶的回音。盼喜闻讯扑到奶奶的身旁去推奶奶,却发现奶奶身子已经僵硬成了一个整体。

“奶奶,你醒醒吧,我们还没过年呢!”

“奶奶,你醒醒吧,我们还没过年呢!”

盼喜、盼福齐声呼唤着奶奶。

然而,奶奶就在盼喜、盼福的呼唤声中安祥地走了,带着对年的美好期盼,带着对儿子、儿媳回家的等待就这样默默地走了。

……

年三十刚过,在乡亲们收殓奶奶时,发现奶奶的衣服里藏着一个小红包,里面有两块袁大头,五张百元的人民币,还有二十几元的毛毛钱。

这也许是奶奶为了自己的心愿---为儿孙建起一座砖瓦房的所有积蓄吧,乡亲们猜想。

当村里的长辈吴二爷征求怎么安葬奶奶时,盼喜、盼福含着泪水齐声回答:“给奶奶修座砖房吧!”

于是吴二爷请来乡里最好的泥瓦匠,用青砖为奶奶箍了一座砖坟,据说是全村最好的坟茔了。

送葬的那天,县民政局和教育局的干部来到了盼喜家,带来了盼喜爹妈“捎来”的新衣服、新鞋袜等,还有县上的2000元慰问金以及《免除盼喜、盼福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所有学杂费的通知书》。

盼喜、盼福把那三幅还没有贴上门楣的春联和那挂200响的鞭炮一同点燃在了奶奶的坟头。

“奶奶,我爹妈捎东西回家了,您能看到吗?现在我们过年吧!”

“奶奶,这是我卖废品换回来的鞭炮,您听到了吧,我们过年吧!”

全场的人无不落泪。

……

晚上,又一则令人心痛消息在村头巷尾弥漫着:有人说盼喜爹妈见义勇为时为咱村“争光”了,又有人说盼喜爹妈在骑摩托车回家的路上,双双坠崖身亡了;但只有村主任叹着气不可置否,并一再告诫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千万别让盼喜姐弟知道了!乡亲们默默地点头,默默地流泪,的确感到了春倒寒的气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