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几复重问《都江堰》,总会被它理性的高度与行文的境界所震撼。
   华夏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履历,记载了公元前251年一位造福蜀地的最高长官∶蜀郡守——李冰。随之这份履历续写了从不炫耀而卑处一隅的《都江堰》。从邈远的千年而时至今天,它在广袤的时空里成就了巴山蜀地的天府之国,它的汩汩清流永久地滋润着华夏大地。
   《都江堰》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创举。两千多年来,历史上不乏文人墨客观瞻赞叹这个造福于民、益蜀至今的修筑。有《都江堰》才有古今文人的蜀地华章,现实中的今天,吾辈用怎样的笔触去赞美它,都甚觉苍白,唯秦时的蜀地之官李冰,其人其为才真正使后人感叹。
   李冰,位居蜀郡守却未循官场之规则。亘古及今,文人入仕进爵大抵由学者衍变为等级分明的官僚。
   看李冰其人,却因官位而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位留名青史的水利专家。
   再看李冰其为,他的追求不是实施统治一方的强权政治,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以民为本。他把掌中的权利实施为百姓的利益,在岷江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为华夏蓝图勾上浓重一笔。
   从李冰的政治走向追述历代乃至今天的官场,百姓祈盼冰清玉洁的政治时下却难以寻觅,甚至愈发比先人而不及。
   康熙朝时的汤斌,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他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外,几乎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河运和漕务的治理上。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为不加赋做出一定贡献,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不够买口棺木的费用,真可谓一代清官。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青史留名者不胜枚举,如汉朝的刘宠、黄霸等,唐朝的苏凉、陈孔奂等,宋朝的包公、陈希亮等,明朝的海瑞、况钟等,清朝的于成龙、汤斌等,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此等可谓为官者为民也,以官中之楷模而垂青千史。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官场的阵容已然膨胀其无限大,吃皇粮的队伍可谓浩浩荡荡,从中央到地方喊了数十年的精兵减政,像旋起的阵阵大风,把个政府机构、事业机关吹得饱满而臃胀更为庞大,而民众祈盼的好官清官却寥寥甚少,部分官员的整体素质极其低劣,似马铃薯退化一茬不如一茬。
   人们祈盼二千余载光阴的回归,祈盼造福于民的李冰再现。时代呼唤冰清之政,民众呼唤玉洁之官。今朝,中国需要更多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似的好官清官,他们为民请命,不贪其利,不为其名。
   时下的中国就像一个硕大的有机体,难免滋生细菌和蛀虫,而肌体创口腐败和局部坏死已并非“点”然却“面”的问题,真的该到引起高度重视的时侯了。腐败是很可怕的事情,它会丧失民心民意;它会亡党亡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正的民声。
   庶民无求,只奢望生活安稳和谐,平平淡淡才是真。期盼国家在腐败和发展的两个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矫正倾斜了的国家体制,人们期待更多的清官好官去医治国家的创伤,使国家这个硕大的有机体健康起来,强壮起来,别在沦为蒙羞的“病夫”。
   再现华夏五千年的骄傲,再扬华夏五千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