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滨海大道海景湾大厦办公几年,每次在27层眺望恢弘的海口世纪大桥,看南来北往的车辆秩序井然地行驶在双向六车道上,不禁想起毛泽东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忆起10多年前在中央媒体工作时,原在海口工作后回老家到海南旅游的故人,拉着我在大桥上拍他和“世纪大桥”四个字合影的情景,及倾听建设者讲述大桥背后的故事,自豪感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来海南25个年头了,1998年5月29日和2003年8月1日这两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却不曾忘记。这是世纪大桥动工和竣工通车的日子,可以说,我目睹了这座总投资6.67亿元宏伟大桥的诞生。

  跨越海甸河2683.585米,宛如卧龙横亘的世纪大桥,无论是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还是设计理念和建设质量,都堪称“海南第一”,某些方面甚至是“中华第一”,名列国内同类型桥梁前茅。

  施工开始,水下地质结构异常复杂,板结岩为坚硬无比的网状。建设者经过会商,发明了潜水钻和组合潜水钻,解决了水底泥层清理问题。

  沉井混凝土封底时,建设者召开无数次听证会,邀请数位工程院院士分析,在实验室作了100多次的混凝土配合比实验,试用了十几种增添剂。仅用做实验的水泥,就用了十多吨。最后采用了上海一家公司生产的高效减水剂和水泥水化控制剂,配比出了一种独特的“72小时缓凝混凝土”。经过40个小时不间断的混凝土浇注,两个总造价达5000万人民币的沉井,终于完成封底施工。

  海口多台风和地震。经过无数次论证、修改和风动试验,大桥主桥设计为“双塔双索面三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斜拉桥”,抗震采用大面积沉井施工作业。主塔沉井总高为40.1米,相当于13层楼高。建设沉井时,每个双壁钢壳重386吨,采用500吨浮吊一次起吊、浮运、就位下沉。这在国内桥梁基础施工中,尚属首次。

  大桥主梁设计成抗扭刚度较大的砼边主梁,配以空间索以增强抗风性能。桥体采用砼边主梁,结构简单,受力合理,外型线型流畅,轻巧新颖,国内少见。

  大桥主塔为钻石型,高111米,桥面以上分17节施工,每节4.5米。在没有采用特制的爬架脚手架的情况下,平均每天完成1米的进度,达到了国内同类桥梁的先进水平。

  主桥边主梁施工,采用万能杆件和贝雷架组合装配式挂篮,整体升降,挂篮每节段走行定位较快,施工方便。这种使用挂篮施工的方式,在国内桥梁建设史上也是第一次。

  大桥合龙时,主梁左、右悬臂端的高程误差不超过1厘米,176根斜拉索索力误差在5%之内,达到同类桥梁监控和施工的先进水平。

  大桥合龙时间原计划避开台风季节,但由于种种原因,合龙施工被迫进入台风期。为抵御可能出现的台风,建设者想尽千方百计,最后决定在两端桥底下各建两根“临时抗风支撑柱”,从水底将“摇摆不定”的桥体固定。仅这四根柱,就花费人民币385万元。

  首创海南省引进国际通行“FIDIC条款”管理先例,采用“政府监督、施工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目标管理。现场先后倒掉约80立方米不合格的石料,和近20立方米的混凝土。

  连接段箱梁第一浇注段第一次浇注施工,原计划用时22小时。施工单位未经监理许可,擅自开工后中途机械故障,混凝土供应不及时,耗费35小时才浇注完成。监理下发停工整改一个月的通知,直到施工单位写出整改报告,经总包、监理、业主审批合格后,才重新开工。

  大桥墩柱采用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单位做连接段10号墩柱时,柱体达不到要求,与精品有一定的差距。监理当即敲掉两个柱子,报废了价值12万元的4套钢模板。施工单位对高度不同的试验墩反复试验,先后打了11根,直至被监理验收合格。大桥的每一个施工阶段,省、市质检部门进行拉网式检查,使得世纪大桥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混凝土外观、密实度、光洁度均为一流。

  世纪大桥造型新奇,因具有经济、景观和交通三种功能,已成为海口重要的旅游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极大地促进了琼北海岸线积蓄的潜能从大桥“中心”向两翼延伸和扩展。大桥周边,也成为了众多商家纷争之地,房价飙升为全市之最。海口市中心区与海甸岛、新埠岛、江东新区,连成了一片,形成了新的城市道路环线和魅力无穷的海岸线。2017年4月25日,“海市蜃楼”现身世纪大桥,更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伫立海景湾,听海面传来的阵阵汽笛和钟楼萦回的悠扬钟声,看世纪公园林荫道上悠闲散步的行人,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令人陶醉。入夜,灯光为大桥镀上银光,桥塔放射出耀眼的光柱,直冲云霄,整座世纪大桥就像银河落人间,光茫四射,蔚为壮观。散落停泊在港口附近船只上的点点灯火,倒映水中,随着微波闪动,恰似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不朽诗句:“微微风簇浪,散着满天星。”

  世纪大桥,建设者智慧和心血凝聚的不朽杰作,一个时代永恒的记忆,承载着海口腾飞的“百年梦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