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日前,欣闻龙亢镇被省民政厅评为第四批千年古镇(17个)候选对象之一,高兴得很。因为前三批蚌埠市连一个候选对象都没有。而这次,不仅有一个千年古镇还有一个千年古村进入公示。

  说来巧合,有几个网友慕名要去龙亢镇寻古,约我陪同并做向导,且AA制,我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对龙亢既熟悉又陌生,讲熟悉如数家珍,讲陌生那是因为确有许多盲点。

  为了显得我的内行和内功,我备了课。一路上,总是喋喋不休,别人连提问都插不上嘴。


  命名千年古镇为哪般

  龙亢的亢怎么读?读钢不读抗,不信回去查《康熙字典》,还告诉你:地名,在安徽省怀远县。《新华字典》查不到此音和义。为此我还写了两篇短文与人论战,分别刊登在《蚌埠日报》之《珠城周末》和蚌埠市委党校的《探索者学刊》上。龙亢的亢啥意思?咽喉处,关键部位。从地理上看,龙亢镇位于龙形地带的龙之咽喉部位;从古代战事看,龙亢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龙亢镇历史如何?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设龙亢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封樛广德为龙亢侯。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各朝代,在这1200年间,除隋朝一度撤县外,其余皆为县治所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龙亢郡,治所在龙亢城(今龙亢镇)。辖境相当今怀远县部分地区,隋开皇初废。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龙亢设二衙(即龙亢分县)。民国年间龙亢设区,新中国成立后龙亢设区、镇。龙亢本来就是千年古镇,而且何止千年!

  龙亢镇最有名的是什么?这里遗存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地名文化历史,如:“桓傅故里”牌坊、桓公墓、龙亢古城遗址、烈女碑、古象牙化石、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等。

  龙亢镇最好吃的什么?改刀鱼、疙瘩鸡、醋溜白菜、泡条馓子、猫耳朵。改刀鱼上了安徽卫视呢,据说央视发现以后,也要来专门拍摄呢。吃改刀鱼,不要光吃鱼,还要喝汤,酸溜溜的,非常可口,吃第一次还想着吃第二次第三次,改刀鱼只能用龙亢镇酿的醋,否则根本做不出其特有的风味。同样,醋溜白菜必须用龙亢的本土大白菜和龙亢的本土醋,否则绝对做不出其特有风味。再说疙瘩鸡,听起来是用鸡肉做的,告诉大家,错,是用里脊肉裹上面做的,好吃得很呢。再就是龙亢的萝卜也特别有名。

  龙亢镇中心卫生院南侧,有闻名遐迩的两口大塘,俗称龙亢大塘,被看作龙亢镇的两只龙眼,乃风水宝地。

  还有,就是龙亢三大姓,对,汤邵王。我姓邵,是龙亢大姓。知道来历吗?传,民国时期,有人对龙亢姓氏进行摸底排名,其顺序绝不是看人丁多少,而是取决于在当地乃至更大范围的影响力。比如,汤姓系汤和后人,人口并不多,却因其好斗且所向无敌被称为“枪杆子”,排在第一位。邵姓人口众多,因其财富巨大被称为“钱袋子”,排名第二位。王姓因开明乡绅王文彩(我奶奶的大哥)先后送两个双胞胎弟弟赴法国留学,且将儿子、侄子、侄女等一批晚辈送到北平、南京、成都等地读完大学培养成国家栋梁而被称为“有方略”,屈居第三位。我们马上要去参观的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其馆舍即为王文彩的私宅,我奶奶小时候就居住在那里。我小的时候,常跟着奶奶、父母亲赶龙亢集,每次去,王文彩的六弟王文蔚、次子王秀生、嫡孙王维常,都非常热情好客,带我去看电影、泡澡堂、吃油条喝辣汤,我和妹妹还从王家拿走了心仪的小板凳。王文蔚曾是南京金陵中学的高材生,写得一手好书法,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我还要了一副春联,写的是毛泽东诗歌里的两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横批:年年有余。那时我心里想,这个老爷爷真是厉害。

  此外,王文彩的长子王华生,是解放前四川大学毕业的,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回乡种田,每每受其教诲,获益匪浅。平反后王华生在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今安徽科技学院)退休。

  据说,当年彭雪枫将军带队伍来到龙亢,即登门拜访王文彩,给其讲抗日的道理。王文彩丝毫不含糊,表示全力支持彭将军抗日,愿意腾出私宅请彭将军及其团队入驻,并告知彭将军,其五弟是最最爱国的,留法归来即在山东师范学院当教授,为国家领土不受外敌侵占,发表了重要论著。刘少奇到龙亢还在这里住过呢。待会儿能看到刘少奇睡过的床和用过的柜子。纪念馆里还有革命烈士王韶的事迹介绍。你们知道王韶是谁吗?她是江泽民的养父江上青的第二夫人,也可以说是江泽民的养母。我们龙亢人养育了中央第三代领导核心。

  桓荣知道吗?汉代经学大师,皇子的恩师。桓荣始,桓氏教过五代皇帝。这是龙亢人的骄傲啊!

  前面讲到龙亢区,是怎么回事呢?我小的时候就知道龙亢区(公所),后来才明白它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区下面是乡(镇),当时有寨头乡、项桥乡、徐圩乡、白湖乡、尚庙乡和龙亢乡。后来撤区并乡,变成了龙亢镇、项桥乡和徐圩乡。再后来进一步并乡镇,就是目前的龙亢镇和徐圩乡。以前你要问你哪里的,徐圩人也会说龙亢的,就是这个道理。呵呵。

  汽车行驶到307省道与南洛高速公路交叉口。

  注意了,前面就是著名的省直龙亢农场。农场是狭长型地带,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2公里。解放前这里是有名的“四十五里烟袋湖”,土匪出没,“雁过拔毛”,杂草丛生,人烟稀少。还常发生拦截汽车、杀人越货事件。其南面是徐圩乡,北边是龙亢镇,东接河溜镇,西边与蒙城县接壤。1957年10月,省政府做出垦殖决定,派出孙家禹为首任厂长,前来勘察开垦。次年1月筹备,1959年3月24日,正式成立龙亢农场。1969年组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龙亢农场为第二师第五团,简称皖兵二师五团。我小的时候,农场就是这个名称。

  计划经济时代,农场在龙亢区的包围中,是周边农民的唐僧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农场就吃农场呗。

  可别小瞧这个农场,小社会,啥都有。繁华得很。房价不低。雁湖面粉、雪艳挂面享誉全国。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因出身的缘故,在老家呆不下去,父母亲带领一家老少到处流浪,先后在蒙城县全集村、涡阳县西阳集、寿县南门外米姓村庄逃荒谋生。最后于1971年落户在农场管辖的潘湾村,时称潘褚大队,后来分为潘湾、褚圩两个大队,再后来又合并为潘褚大队,再后来就变成了潘湾村、褚圩村。这两个村各有小学一所。我的小学是在潘湾小学上的,初中是在褚圩小学上的。小学发初中毕业证,当时怎么也想不通。老师说那叫戴帽子中学。还是搞不懂。不过不要紧,国家认可。可以说,龙亢农场是我的第二故乡。

  师傅,前面路口右转。

  右侧是原项桥乡政府所在地,左侧是原龙亢中学,现在叫项桥初级中学。我的高中有一年半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之后到怀远一中插班,直至毕业考上大学)。

  马上到龙亢涡河大桥了。过了大桥就是龙亢集,镇政府所在地。

  在涡河上架桥,是龙亢人多年的梦想。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的邵林生,龙亢人,是我的叔叔辈,为建设该大桥,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终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大桥是龙亢镇十景之一,虽然不够雄伟,不够气派,但是,它彻底改变了车辆和行人过河难的困局。

  上桥了。看河水不大,河面上有水泥船通过,估计是运小麦、拉沙子的。桥右首就是以前的轮渡码头,当然已废弃多年了。好,桥头右转100米停。


  参观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

  第一站,新四军淮上办事处(中共淮上地委旧址)纪念馆。邵建明馆长早已等候在那里。纪念馆坐落在火神巷内,巷子窄而长,车子开进去怕是开不出来。大门两侧分别为龙亢革命家王冰石书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亢镇淮上办事处纪念馆”牌匾,门头上“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牌匾。大门外是一颗弹痕累累、饱受沧桑的槐树,已被铁栅栏维护,挂有其抗战期间苦难遭遇情况介绍。院内有省政府2012年6月21日立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彭雪枫将军雕塑、“淮上英烈”事迹陈列馆、抗战实物展览馆、抗日战争纪念碑、纪念龙亢民主人士邵瑞西先生的碑刻,等。参观仔细,提问不断,邵馆长答疑解惑诲人不倦,活动达一小时四十分钟。

  邵馆长告诉我们,纪念馆是几个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提议捐资兴建的,后来政府又出资修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的基地,一年四季参观者络绎不绝呢。问其待遇,说是包括馆长、讲解员在内的几个工作人员都是尽义务的,相当于我们说的志愿者。


  桓氏遗迹寻踪

  接下来,邵馆长带路,参观位于积善街(又称庙巷街)南端、涡河大堤北侧的“桓傅故里”牌坊。拱门下原有石阶通往涡河下的顺河街。

  在这里,邵馆长给大家详细介绍了桓氏家族的兴衰史。龙亢桓氏家族系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后裔,迁居龙亢桓荣为六世,系汉代经学大师,太子少傅。桓荣和子、孙三代(一说四代)教过五位皇帝。相传桓荣被拜为太常时,龙亢就建有积善门,后人为纪念桓荣父子师古而不泥古,献身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而特在门上方镶上石刻“桓傅故里”四字,成为“桓傅故里”拱形牌坊。其始建年月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明代万厉四年(1576)得以重建;清道光29年(1849)重修;1955年因修筑涡河左堤有碍工程被拆除;1984年当时的龙亢区公所重建。

  龙亢有很多古迹、文物、文化遗产与桓氏族有关。相传龙亢有“九阁十八庙”,其中魁星阁、四门阁是纪念桓氏族兴学办教育的,城隍庙址是桓荣出生地,碧霞宫(泰山庙)是桓荣童年读书处,乡贤祠是供桓荣、桓郁、桓焉、桓典等桓氏诸贤事迹的。众多古迹历经千百年有的毁于战火,有的被拆除。现仅存桓傅故里牌坊和桓公墓两处古迹。

  接下来,赶往桓氏墓考察。桓公墓位于老南北大街正北方2.5公里处,马路西侧,关庙村唐庄东250米处。俗称双古堆。呈南北分布,两座大墓,相距约两百米。南墓规制大一些。北墓东北角有怀远县人民政府1982年立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桓公墓”石碑,大墓上方有明显被盗痕迹,有不少大块青砖散落。青砖年代并不久远,但也不是我辈见过的。紧挨着此大墓东南角有些许异姓墓葬,似乎要沾桓氏家族的光。

  时处午收刚过,麦茬遍地,不便深入南侧大墓,估计其也难逃被盗的命运。

  当地农民告诉我们,周边方圆数平方公里均为桓氏墓地,称“大邑地”,有桓氏大小墓葬十八座。原以为桓氏墓氏桓荣墓葬,去后发现,想法可笑无知,桓荣作为帝师,不可能葬在其家乡。史载桓荣“八十多岁时去世,明帝亲自为其送葬,赐冢茔于首阳山之南。”看来我辈所到之两座大墓,系桓荣祖上之墓葬。

  大墓东边,十多个老农正在将打成捆的麦秸装车外运。我很奇怪,怎么不烧掉肥田。他们说,政策好了,都舍不得烧了,麦秸能按捆卖钱呢,无意间流露出满足的笑意。


  城隍庙一瞥

  据说,90年代,镇政府招商,引来凤阳农民李某,开发大型农贸市场,并在城隍庙原址建了新的城隍庙。那得去看看。

  城隍庙原址位于涡河大堤北侧,古迹荡然无存。新的城隍庙坐南向北。大门上方赫然三个金色大字:城隍庙。庙主李某,即投资商热情接待了我们。原来,镇政府招商,他填平了镇上两口大塘,建设了大型商住农贸市场,新建了城隍庙。农贸市场已建成多年,但始终受得到商户青睐,至今空空荡荡。再看城隍庙,正殿为一排平房,分三部分:中间占大部分是“大雄宝殿”,东部(占一隅)是“城隍庙”,西部及殿后为自用生活区。东部侧殿,供着庙主父母亲的鎏金半身塑像和毛泽东全身塑像。正殿前方是功德碑,以龙亢人民的名义立的,旌表李某之举“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庙主到底是信仰佛教、道教还是毛泽东思想,不便考察。乘兴而来,匆匆离去。


  过街牌坊印象

  东西大街西头,新建了广场,称“桓傅广场”,算是街景。大街口新立了仿古牌坊,西面刻有“龙亢古镇”四个金色大字,给南、北、西三方来宾以告示,龙亢镇不同凡响,有历史厚重感;东面(背面)刻有“帝王之乡”四个金色大字,告诉西往的客,龙亢是帝王的家乡。好家伙,吸眼球。

  去街上逛逛。龙亢“王记”醋,好。有的要一桶,有的要两桶。泡条馓子,不错。有的带三斤,有的带五斤。千年古镇,不能白来啊。


  品尝土菜

  时间不早了、累了、饿了。邵馆长说,想吃正宗龙亢土菜?去四季酒楼。哎哟哟,掌勺的是我高中同学。我说,就不用点菜了,把你拿手的的能代表龙亢特色的土菜统统上来。掼蛋!开喝!12个人,十几道菜。个个竖大拇指。一算账,连酒带菜,白的啤的荤的素的,一共三百八。真合算!文化盛宴加地方大餐,终身受益,想忘都难。

  酒足饭饱,稍事歇息。


  领略龙亢农场风采

  十四时许,告别了邵馆长。开赴农场观光。到场部一看,大门前挂好几块响当当的牌子,有的高大上: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安徽皖垦食品集团,厉害!

  水街、新建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开发的楼盘、一望无际的旷野和收割后的麦田,无不让初来乍到的新人惊叹,这样的农村,还能算是农村吗?尤其是田野里耕作的大型拖拉机,潇洒得突突突突,叫女士们揪心:能不能上去体验一下?我叫住一个拖拉机手,讲明意图。可以。几个女士上去了,叽叽喳喳,摆造型,咔咔咔拍照,转了几圈子,过足了瘾,也晒得够呛。一打听,拖拉机手是我家门兄长的徒弟,可惜我那兄长多年前就去世了,一点信息也不知道。


  几点遗憾

  时间过得真快,傍晚时分,该返程了。同行者心满意足。但是我却思绪万千,遗憾多多,不吐不快。

  其一,新四军办事处纪念馆,周边环境差、规模小,与省重点文保单位名头不匹配。文保单位名为“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也不妥,政府是人民政府,不是新四军政府。在里面,想拍一张没有乱七八糟背景的彭雪枫将军的塑像照都做不到。

  其二,桓傅故里牌坊周边,杂草丛生、房屋乱搭乱建,缺少庄重感。桓氏墓缺乏保护和开发利用。

  其三,代之以“龙眼”(龙亢大塘)的农贸市场,给人的感觉就是“鬼城”,成为制约龙亢镇发展的瓶颈。城隍庙成了宗教集散地,缺乏文化内涵。

  其四,龙亢过街牌坊规制小,应通街而建。“帝王之乡”定性不妥。改为“帝师之乡”更为妥帖。如果因为桓氏后人篡位,且未做稳即被赶尽杀绝,引以为豪,似乎有悖情理。还有电线应该入地,牌坊被电线挡头,大煞风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