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辽宁省东部的清原满族自治县以多山著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三座,八百至一千米高山多达十一座,各个挺拔俊雄。其中清原南面一群山宛如巨龙横卧,逶迤群山中突兀耸立的帽山,以其峰尖独特,雾中山影之飘逸,传说诸多而神秘稀奇,多少年来和北山青云寺共同构成抚顺地区闻名遐迩的一道奇观。


  我久居清原小镇数十年,终日忙忙碌碌,因为是自己身边风景的缘故,帽山虽时常举目可见,却从未涉足。不过她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中荡来荡去。初春四月,阳光明媚,轻风微拂,我终于忙里偷闲举步奔往镇南郊,去漫游帽山,以了却多年的夙愿,


  吃过早餐,从新建的南台花园小区西侧,钻过高速公路宽敞的涵洞,我独自踏上了帽山北麓。眼前,退耕还林栽植于大跃进年代修整的层层梯田上的人工落叶松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一眼望去,整齐连片蔚然成林。我拾起一根干树枝做手杖,脚踏松软的褐黄的松树针叶,逐阶穿林而上。当年山坡红旗漫卷,人群鼎沸,镐飞锹舞,少年的我和小伙伴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手提水壶,跳跃在忙碌的企事业职工,县政府机关干部中,服务慰问辛苦的劳动者们情景仍历历在目。


  仰望笔直参天的树木,规则有序的侧枝已悄悄挂上翠绿的小针叶,似金的阳光零碎地洒落在静谧的林间。伸开双臂敞胸深深呼吸,一股清新松香沁入心肺,顿觉心旷神怡。此时一个人默默行走,避开市区的喧哗,忘掉一切烦恼,沉沁于这禅静超脱的境界,也是一种幸福。


  向上行数百米处有一罕见小小平坦地,其间依次有土墓三座,墓前都坐立精致水泥预制墓碑,上面撰刻楷体墓誌。最上面是辽东著名青云寺开山祖三玄上人陵寝,墓前一米半多墓碑由佛家弟子于佛历2547年7月15日恭立,碑上方“释振辽东”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详阅背面刻的简传得知该大师生于1816年,圆寂于1943年,俗姓王,师承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也称三元,又名陆竣。光绪三年(1877年)栖身于帽山脚下小溪畔的青云寺,香火旺盛时正房五间,东厢房三间,声赫辽东。三玄上人墓依次是其弟子贞月之墓,青云寺第二代住持,三玄上人弟子贞圆法师之墓,其墓碑均撰刻生平简介。墓地背靠帽山主峰居高临下,帽山后群山如巨龙腾空而来,北眺山脉逶迤似屏风屹立,东方古城河等清流碧水从各山涧纷纷汇集,紧挨帽山左侧溪流四季不息潺潺溶入英额河奔流而下,研究过古典《葬书》,可知此为紫气东来,八方进财之地。山川的灵气,天地之精华都凝结于此,百年青云寺开山大师师徒三人皆葬于此就足见此乃千里难寻的风水宝地。


  从大师们幽静肃穆的墓地往山上方向走,山坡斜度逐渐陡峭,行走越发艰难。手拽树枝攀登数百米落叶松林后是针阔叶自然林区。因为距离人烟稠密的县城太近,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市民生活拮据,这里是人们上山割柴禾的首选地,原始森林破坏殆尽,整个山头已少有高大林木。令人欣慰的是地方政府近十余年严格实行封山育林,自然生态才逐渐得以恢复。环顾四处枝干各异的柞树、枝岔繁密的山榆、树干洁净的核桃秋、长满尖刺的山里红树和矮小的灌木偶尔可见国家一级保护树种—花曲柳,参差无序混立周围山坡。嫩小绿叶争挂枝头,几株山杏树花香浓郁,树下小草已纷纷拱出土,嫩黄的山菊花朵朵迷人,林间空气处处新馨,山坡处处春意盎然。


  山顶峰脚下北南相对衬处,各有一棵树干直径足有三十厘米的油松迎风伫立于低矮的杂木林。树冠高大,虬枝苍劲,针叶茂密,与主峰相映,凸显山之威武,尽呈松之伟岸。南麓偶见一棵数十年油松四树干同根,于地面一尺分岔后比肩相依而立,四个树干笔直匀称直耸蓝天,实属世间罕见,让人惊叹不已。依树展望,眼前主峰清晰在目。与脚下相对高度足有十余米,仔细端详确实像一顶古式帽子扣于山上,其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大自然如此鬼斧神工令人折服。


  整个帽山山峰各麓,其东西陡峭,皆残岩断壁,形状各异,近于垂直,非动作敏捷的户外驴友是很难攀登的。南面状况稍好,借助树木可攀爬上山,唯有北麓山坡度不那么陡峭,我循人们已踩出的崎岖窄路没有费太大力气便攀到峰顶。


  山峰最高处是一块罕见的平台,东西、南北方向均有七八米宽。中间不规则的突露三块大小不一的岩石,最大的岩石可供有两人同坐,形态各异的杂树周围簇拥。站在平坦的峰顶虽无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感,北望清原县城却也有一览无遗的愜意。俯视新颖高楼鳞次栉比,街道纵横规则有序,英额河如一条银带穿城飘过,山脚下202国道,沈吉高速公路车流如梭,彰桓线依山盘旋气派非凡。放眼四顾,蔚蓝如洗的天空下满目青山,满目繁华,此时此刻谁能不为家乡的日新月异而自豪,为赶上这中华盛世而庆幸呢!


  饱览奇观盛景后,我从南麓下山,回首主峰和从北麓远望相比,神态更像一顶古典帽子。注视间我不由想起流传已久关于帽山啼笑皆非的故事。据老一代人们口口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东巡途经八家子镇(今清原镇),傍晚微服到天桥酒馆品尝堪称当地一绝的合漏面,老板刘大不识面前的真龙天子,狂侃乾隆是自己的老姑舅亲。听着他自吹自擂,乾隆并未生气,反而微笑嘱咐他多做几碗跟随乾隆去取银两。走到行宫不远处见侍卫和太监都跑出来跪接,吓傻了的刘大不敢收面钱。乾隆见其头上帽子破旧不堪,随送一顶青缎子面、八块瓦、帽顶镶有一个红疙瘩的新帽子戴在刘大头上。刘大酒馆因乾隆皇帝的光顾生意立刻兴隆起来,那顶御赐的新帽子也成了炫耀的资本。不幸不久被人乘其不备,撬开柜子偷走了这宝贝帽子。刘大费尽周折,耗费许多银两,终未找到丝毫线索。失意、烦恼焦躁,刘大整日总是用酒消愁。有一天他酩酊大酔,摇摇晃晃来到大街上,神志恍惚,眼睛昏花,误把南边那座帽头似的小山头,当成自己丢失的那顶宝贝新帽子。兴奋地大喊:“帽子找到了!帽子找到了!”从此这个“指山为帽”的故事在八家镇方圆百里传开,经久不息,流传至今。


  古刹青云寺的种种传说更增显帽山的神秘。早在四百年前,努尔哈赤小时候在八家子同当地佟、关、马、索、齐、哈、那、郎结义盟誓时盖的家庙“关帝庙”就创建于帽山脚下,后因明朝末年德州知府郭培忠女儿郭隈云忍辱负重,机智擒贼为父报仇后栖身,民众自发请出关帝爷的泥塑,挂上了“隈云寺”。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为重建的寺庙更名为青云寺,并提笔蕴力书写了“青云寺”牌匾。之后寺庙香火兴旺了二百余年,僧尼最多时多达一百多人,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等十位皇帝都曾来青云寺朝拜。一七五四年九月乾隆皇帝在第二次返乡祭祖途径青云寺时,还特为寺赋诗一首:

  原庙衣冠古昔沿,天兴神御至今传。

  有承秩秩斯为美,戏越昭昭严在天。

  春露秋霜兴感切,瞻云就曰致孕乾。

  式思曩昔含饴泽,敢缺同时献果虔。

  羹墙如见依灵囿,朔望来斋比奉先。

  万年右启垂漠烈,继序兢兢失勉旃。


  遗憾的是清朝末年国势日下,寺中所有僧尼弃庙而去,文革期间破四旧连仅存的残垣断壁也摧残殆尽。一九八〇年县政府在废墟上创建了清原镇第六小学。现气势恢宏的青云寺是异地重建的。


  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在其名著《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游览清原这独有的自然景区,我深深体会到小小帽山正也是这传世名句的深邃。清皇努尔哈赤的几次鴐临青云寺名声大振,帽山因青云寺名师葬身而仙气缭绕。这一切使清原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厚重,这一切让清原山水更加迷人。


  帽山,你真是令人们不可小觑的清原一座名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