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十多天了,一直好不利索,人也萎靡不振,整日里鼻涕连连,嗓子痒痛。西药换了几种,效果不理想。症状也由最初的嗓子发痒、鼻塞、口干过渡到痰多、鼻涕粘稠发黄,偶有血丝混杂粘液之内。凭以往经验,这是内热,伤风所致。

  一冬无大雪,流感来袭。医院、门诊病号爆满,仗着年轻体壮,不愿扎针输液,自小怕针,能躲便躲,能吃药绝不打针。那种背后下“黑手”的感觉很不好,即便心理有准备,瞬间的疼痛依然心中惊秫。

  同学在微信留言,怎么不熬秋梨水呢?冰糖秋梨清热润肺,治疗咳嗽感冒,你不会忘了吧?

  哦,老家,梨子……

  老家是冀南平原上一个不算太大的自然村落,名叫“户村”。原意“护村”,后简化为“户村”。“东户”和“西户”是两个自然村,相距不过一里地。统称“户村”。娘家所处的位置属于东户。八十年代,东户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俗称东户乡。洛阳、留客、东马庄、西马庄、西户、东户六个村庄皆属于东户乡管辖。2012年划归邢台市桥西区。

  关于村庄名字的来历,据我爷爷讲,是一位神仙奶奶护佑而来。相传,很久以前,天降灾祸,连续暴雨致使洪水泛滥,狂嚣的洪水打着波浪,咆哮着自西向东,沿着大沙河逐渐蔓延至周边田野村庄,淹毁庄稼村落无数。在洪水前方,闪着几点幽绿的光,隐约可见夜叉蚌埠等水中之物。村庄紧邻大沙河,高出河滩几丈,座落坡上。眼看着洪水就要漫上来,村庄危在旦夕。村民惶恐之时,一位老奶奶自天而降,手持撵杖,站在坡上,指着洪水怒声骂道:“不长眼的东西,往前还能走吗?!”即刻,洪水退出数丈,转道向南而去。村庄在老奶奶的护佑下得以保全。村民为了感念神仙奶奶的恩德,在村西奶奶站立的地方,建起一座圣母庙。村庄名字由此衍生而来。

  如此美好传说,让村庄多了一份仙气。神仙站立的地方,必是净土。仙家护佑,定然民心敦厚,乃一方风水宝地。至于传说源于何时,哪朝哪代,没有人知道,仅有的沙河地方志中有关村名的来历,是八十年代采编,从我爷爷讲述中记录而得以流传。历史烽烟席卷旧物,村西奶奶庙何时消失的,也无从知晓。直到九十年代,村里一位喊奶奶的长辈有了通灵之能事,应了一些人的愿,还愿的香客在奶奶感召下,捐资建庙,圣母庙重新有了香火。

  世上之事,无奇不有。奶奶庙动工筹建之初,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老婆婆,蓬头垢面,满身脏污,躺倒在筹建奶奶庙的砖土旁边,奄奄一息。村民发现后,纷纷从家中拿来棉被,衣服,饭食送给老婆婆,端来热水脸盆为老婆婆擦脸梳头,并问询从何处来,为何流落此处。老婆婆摇头不语。乡邻商量轮流照顾,不能眼看着老婆婆送命。三日后,老婆婆神奇消失了,何时走的,去往哪里,谁也不晓。之后,村西圣母庙落成,香火鼎盛,绵延百里。

  说来也奇,奶奶庙旁边一户人家,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时常跟着奶奶烧香拜佛,热衷庙堂。二十四五了,还未婚娶。却能通晓未知事物。父母担心他为此沦落,难以成家,经常打骂他,阻止他参与庙堂之事。年轻人从此不回家,住在邢台市寺庙中,每日里礼佛参禅,为人疏解心结。因了他的善心善念,有香客在邢台县皇寺旁边为他建了一座庙,取名?庙。年轻人参禅之外,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各大寺院佛堂。每年正月初八,村西圣母庙生日那天,年轻人会在前一天回来,守在庙里一夜,请诸位仙家降临。那天,他的香客也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足有百十人之众。村民在奶奶庙旁边架起几口大铁锅,买上几大筐馒头,熬上几锅菜,招待远道而来的众位香客。村里自发组建的锣鼓队,秧歌队,民艺等表演,也会在那天大展身手,讨一份吉利,一份喜气。

  户村,这个“仙家”之地,从我记事起,它就享有盛誉。方圆数十里,遍植果树。以梨树为主,兼种苹果、桃树、杏树、枣树等果树。被誉为“水果之乡”。每到春天,杏花最先开放,接着是桃花,梨花,苹果花。无论走在田间地头,还是房舍巷外,稍微一抬头,便是花朵。空气是甜的,清香的,植物的。花儿自然存在,乡民自然存在,村庄自然存在,不陌生,不新鲜,老朋友一般,该来的时候就来了。孩子们折上一枝杏花,插在一个玻璃瓶里,杏花就开在了窗台。等到桃花开疯了,瓶子里插的便是三两枝桃花了。梨花开满村庄田野的时候,邢台煤矿的工人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乡路上,呼吸着乡下特有的气息,梨花随处可见,无论立于何处,都如置身花海。村庄的孩子们,此时已在村南的小河边捉鱼捞虾了。

  母亲说,我几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在田间锄地拔草,把我放在地头的梨树下,身下铺上一个小垫子,我就咿呀咿呀的自个呢喃。母亲锄一会儿地,过来看我的时候,蚂蚁爬了我一身。看护我的姐姐不知哪儿去了。等到姐姐回来的时候,手中拿着一束野花,告诉母亲她去给妹妹摘花去了。母亲转怒为笑,不再责怪她。

  这些记忆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再往前追溯,就是奶奶口中有关姑姑们的故事了。

  我有四个姑姑,一个大爷,再就是我父亲。爷奶膝下育有六个子女,大姑二姑是前边的大奶奶生的。奶奶是继室,过门生育了三姑四姑、大爷和父亲。不知是爷奶血脉优良,还是大沙河的水养育的好,四个姑姑个个长得水灵,尤其是三姑四姑,出落的不沾俗尘,干净的如出水莲花,粉面桃腮,楚楚动人。每次村庄唱乡戏,爷奶在台下就坐,四个姑姑身后簇拥,那场景,绝对的刺眼。惹得村庄小伙子们心痒痒。大姑二姑出嫁后,三姑四姑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前来求婚的人家踏破了门槛,三姑四姑就是不动心。三姑娴静,温婉大方,四姑泼辣,善于人事。三姑夫等了三姑三年,方才入了愿。四姑父可没有那么好运,足足等了小姑五年,才抱得美人归。

  据奶奶说,小姑父痴情,见了小姑一次,念念不忘,哪家的女子他都不愿意,不入心。小姑看不上小姑父,嫌他长得丑。别处说了多家,也觉得不称心。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流逝。转机出现在五年后,爷奶家的梨行因为与邻居家的两行梨树在一块地里,打理起来颇为不便。两家商量着调换一下,邻居家的两行梨树归于爷奶,村北的一块田地给了邻居。但是,村北的土地少,还要付给邻居适当的钱补偿。爷奶没有钱。小姑父听说此事,送来二百元钱,爷奶买下了邻居家的两行梨树。

  小姑父的忠诚,打动了爷奶和小姑。这一年,小姑出嫁了,嫁到三里外的洛阳村。说来,是梨树成就的姻缘。

  梨树的繁盛与结实也给了小姑小姑父强壮的身体,结婚后,小姑父给了小姑多少柔情蜜意,让小姑接连生下了大表哥,二表哥,三表哥,四表哥,五表哥,大表姐,二表姐共七个孩子。小姑的能干和善于人事,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小姑父也成了我家的“牛马”,夏秋之际,帮着做农活。

  我时常想,姻缘这东西,还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一个突然的事件,人心就能转向,从而否定之前所有的意念。而这个转折,常在善恶之间。

  梨子给我的最初记忆,是母亲的一次扣除工分事件。

  七十年代末,所有的梨树归了集体,为大队所有。梨子不是随便可以摘来吃了。每到梨子稍大时,大队部便从各小队抽出人员,分片看管梨行,杜绝摘梨现象,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那年的一个秋天,母亲带着我去村东的谷地锄草,中午回家途中,秋老虎发飙,热汗涔涔,口渴难耐。虽是梨子挂满枝头,不敢伸手去摘,眼巴巴的一边走,一边望着累累果实。半路,遇上邻居一位大爷,他看管一片梨行,见我们母女走来,从树下捡了两个掉落的梨子,放在母亲背后的草筐里,嘱咐回家给孩子吃。没想到的是,走到村边遇见大队部的一个人,名叫“郭老改”,因脸上有疤瘌,长得凶恶而人人怕之。大队派他为看管梨行的总头,负责来回巡视。他让母亲放下背筐,要求检查。两只梨子被翻了出来,母亲偷盗公共财物的罪名成立。他在村庄的喇叭里通报了此事,扣除了母亲多少个工分不记得了,只晓得是母亲全年劳动所能挣到的。

  母亲哭了很久,很多个夜晚,我都听见母亲嘤嘤啜泣声。父亲在外地工作,半月才能回来一次。父亲是如何安慰母亲的,时光久矣,想不起了。爷奶唉声叹气了很多天,小姑小姑父也来了,小姑骂了郭老改很多年,乃至他多年后见到小姑,总是低头而过。

  两个掉落的梨子不算个事儿,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件大事儿。

  我上小学了,梨子不再那么重要。学校坐落在村子北边,教室之外就是梨行,梨子成熟时,隔窗就能摘来吃。孩子们心思不在梨子上,跑到了课间的游戏中,迈方块,踢毽子,丢手绢挪籽等等,似乎没有哪个孩子对梨子心存向往。梨树,成了自然存在的一行行树木,与其他的槐树,梧桐树,椿树,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在乡下,孩子们没有暑假,只有麦假和秋假。秋天,梨子成熟了,孩子们也放假了,帮不上家里大的农活,大多孩子都去给大队部摘梨,挣点微薄的工分。上树,爬梯子,把篮子挂到梨枝上,看见哪个梨子又大又黄又鲜亮,送到嘴里,给自己品尝。梨子随便吃,只要肚子撑得下。孩子们分成小组,一组负责几棵梨树,骑在树上和梯子上的,摘满一筐递下来,传给树下等候的孩子,树下的孩子挎着篮子再去倒在大梨堆上。孩子们的叽喳欢笑和树间飞旋的鸟儿形成合力,就连树下野花丛中的蜜蜂,也嗡嗡的附和,凑着热闹。

  梨子品种几十种,雪花梨、鸭梨、秋梨、酸梨、酥梨、平梨、凌霄梨,香椿梨,兔头梨……哪种梨也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睛,辨识的一清二楚。哪种好吃,哪种有何功效,孩子们全知晓。

  秋梨,是其中做药最多的。乡民感冒咳嗽了,都会拿一个秋梨,用刀切碎,锅中加水,放进梨块和冰糖,熬上一碗冰糖梨水,早晚饮服,三四天就好了。如果是寒气入肺,水里加上几片姜,冰糖改用红糖,一碗驱寒的红糖梨水就是治疗感冒咳嗽的良方。

  这种土方法被乡民们沿袭下来,流传了很多很多年。直到梨树没了,乡民逐渐遗忘了。

  那些年,村庄的梨子运不出去,成堆成堆的放在野外,任凭一天天烂掉。

  我就读的乡中学,在村庄东边三里之外的丞相坟。校园内有一代名相唐宰相宋璟衣冠墓。一座小阁楼,内竖一块高大的石碑,便是国内罕见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亲笔篆刻的“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简称“宋璟碑”。宋璟,公元663——737年,享年75岁。邢州南和人。辅佐大唐五朝君王,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列唐朝四大名相。为人刚直不阿,品格高尚,一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为开创大唐自贞观之治后的第二个盛世开元盛世作出重要贡献。“阳春有脚”即是当时朝野对宋璟品德的赞誉。宋璟青年时曾作《梅花赋》并以梅花自喻,表其心志。宋璟碑刻由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刻录,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毕生荣耀。颜公书写宋璟碑文时岁至六十五,可谓人书俱老。道德文章、书法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故明代学者都穆称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绝。”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巡视河南返京途中,驻足沙河县,并遣内阁学士致祭于宋璟之墓。于十里铺村(宋璟碑东三里),感其功德,追念前贤,挥笔写下宋璟年少时所做《梅花赋》,并画古梅一枝。笔墨至今留在十里铺村的亭壁上。“宋墓烟树”为清代沙河八景之一。清沙河县令鲁杰有诗为证:遥瞻华表竖平冈,草色青青老树苍;指点浓烟深护处,开元丞相旧祠堂。

  诗书为凭,县志留痕。历史尘烟中,宋璟碑历来倍受尊崇,占据一地,荣耀千古。

  据野史记载,宋璟告老辞官以后,退居东都洛阳。有人问他,百年之后,哪里是丞相的安身之地?宋璟不愿人们为他修陵造墓,铺张浪费。于是取出文房四宝,挥笔写下十三个大字:龙击鼓,鹏打扇,扁担开花铁环断。然后说道,这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宋璟死后,他的儿孙谁也参不透这是何地,只好停了一年灵。到了次年,还是无法下葬,有大臣言道,当今数护国公程咬金岁数最大,问询程咬金吧。

  程咬金是唐朝的开国元老,当大臣们找到程咬金说起此事,程老嘿嘿一笑,说:“你们连这个都解不开?那十三个字,是说了四样事儿。啥地方出了那四样事儿,就是葬身之地。”大臣还是不解。程老说,干脆,送丞相回老家去吧。程咬金带着灵柩,从东都洛阳出发,一路上吹吹打打,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邢州(今邢台),四样事儿没有出现。程咬金说宋璟是邢州人,命军士沿着邢州的城墙绕了三圈,四样事儿也没有出现。程咬金想,丞相是邢州南和县人,不妨去他老家,南和县宋台村。到了村子,绕村转了九九八十一圈,四样事儿还是没有出现。

  程咬金也犯了难,埋怨道:贤弟呀贤弟,你生在北国,难道想安身江南不成?好,为兄再陪你走一遭。于是,程咬金和军士离开宋台村,进入与南和相邻的沙河县。这天,他们抬着灵柩,走至沙河县的留客村村北,突然飞来一只老雕。当老雕飞到灵柩上空的时候,嘴里叼的一条长虫(蛇),不知怎么掉下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吹鼓手的大鼓上面,大鼓“咚”的一声响了。老雕丢了长虫,恋恋不舍的扇动翅膀,在灵柩上空盘旋。这个时候,有个赶集的老头,在集市上给闺女买了几朵花,怕弄坏了,就把花插在扁担上的窟窿眼里,担着扁担走到了灵柩跟前。

  程咬金一看,乐得哈哈大笑。长虫敲鼓,老雕扇翅,扁担插花,不就是“龙击鼓,雕打扇,扁担开花”吗?

  四样事儿出现了三样,这第四样铁环也该断了。程咬金性急,抡起板斧,说道:“贤弟,你就在此安身吧!”咔嚓一下,把铁环砍断了。旋即,刮起一阵大风,漫天沙土飞扬,眨眼之间,就把宋璟的棺材埋住了。从此,宋璟就埋在了沙河,东户村东,留客村北。丞相坟由此而来。

  我所在的班级,门口便是宋璟碑,阁楼四周全是碑刻,完好的,坏掉的,随意的放了不知多少年。据村庄的老人说,丞相坟松柏森森,一到夜里,灯火烁烁,歌舞声,管乐声渐次传来。乡民不去打扰,丞相坟也安然无恙。遇上夜里灌田,乡民可以听到丞相坟传来的说话声。村民并不觉得害怕。老人说,天地三界,各有各的道,你不去害它,它也不会无缘害你。

  爷爷在世时讲的故事,很多来源于丞相坟。其中的“抬龙王”颇为传奇。那时尚小,听不太懂,至今不明白“抬龙王”是怎样的流程。爷爷说,遇上干旱年,靠天吃饭的乡民没有办法,村子里找几个年富力强的汉子,披挂整齐,夜里去往丞相坟,求丞相帮忙,抬回龙王龙太子,三日内就会下雨。抬龙王的路上,不许说话,稍不留神就会丢了性命。

  虽然只是传说,迷信也好,信仰也罢,人们心存的,皆是对生活的美好希冀。随着水源的充足,“抬龙王”消失了。这种古老的民间文化在乡村日渐崭新的生命中淹没的无影无踪。

  东户中学建在丞相坟后,松柏都被刨去,除了校园四周的梨树、杏树,就是不多的麦田了。有村民建房,从丞相坟拉走一车石碑做了地基。我在中学的三年里,很多课间坐在散落的石碑上背英语单词。再或者,和同学坐在校园外的梨树上,大声朗读课文。

  宋璟碑从什么时候被保护起来,列为国务院一级保护文物,没有深刻印象。时不时的,有轿车开进校园,下来的人围着阁楼看来看去。再后来,离开学校,宋璟碑是在学校阁楼内,还是被移往别处,不甚清楚。多年来,几乎没有踏足母校。虽然时常路过。

  九十年代末,沙河市内建起一处“梅花公园”,仿制的宋璟碑置于园内,人工湖也是五朵梅花的形状。公园中间是梅花亭,拓了乾隆御笔亲书的《梅花赋》和画下的古梅一枝。亭子背面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亭子四周植梅树近百株,红梅、白梅、紫梅、绿萼梅等多个品种。两千年后,沙河市辖内的京广路段被命名为“宋璟路”。梅花公园成了邢台地区最负盛名的赏梅胜地。

  老家的中学内,阁楼如故。学生却是日渐减少。乡下的孩子涌入县城和更大的城市读书,留在乡村学校读书的,越来越少。据一位老家堂哥说,现如今中学内教师一百名,学生一百二十名。

  与学生一起减少,甚至一度消失的,还有老家方圆数十里的梨树、桃树、苹果树等遍野的果树。土壤改良后,乡民不再种植收成甚微的果树,全部砍去、刨掉,种上了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日子好了,肚子饱了,花朵和蜜蜂少了。曾经的花海,不见了。春天里,空气中弥漫的甜的,清的,植物的,成了岁月中美好的回忆。

  有关老家“清香三十里”的美誉,“洛阳马场梨”的盛名,都成了历史的一个传说。随着滚滚尘烟,落在了《县志》里,不多人的文字里。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沙河知县鲁杰观洛阳梨花时,曾慷慨将沙河洛阳与河南梨都洛阳相提并论,写下:梨花本数洛阳芳,此地居然号洛阳,一路清香三十里,也应载酒洗春装。

  “洛阳马场梨”曾是皇家贡品。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有个常随官叫王承恩,是邢台人,在大沙河北岸洛阳村西一带给皇帝牧养御马。一年秋天,他从牧场附近摘了几个甜美异常的梨子,献给了崇祯皇帝,皇帝品尝后,赞叹不已,说道:“奇果誉天下,无过马场梨。”从此,马场梨就成了专供皇帝享用的贡品。

  由此想来,老家方圆数十里,自古就有种植果树,水果之乡历经数百上千年,美誉流传至今。马场梨究竟啥模样,味道如何甜美,我从无见过,更无从品尝。市场上出售的梨子,经过嫁接技术的不断改良,少年记忆里的品种,如今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苹果梨”的果品普遍存在,还有少量的雪花梨、鸭梨。秋梨也非原来模样,没有了梨头褐色的花纹。

  近三五年,有乡民在河滩上种植梨树,经过几年修剪打理,初具规模,已是很大一片果园了。春天的时候,路过大沙河,远远可见白茫茫一片,如云,如雪,梨花又开在老家的原野。

  下班路上,遇见卖梨子的商贩。问他有没有秋梨,商贩说这就是秋梨呀。从梨乡走出来的姑娘,焉能认不得秋梨鸭梨雪花梨?

  老家的侄子来市里,带来一箱梨子。姑侄通心,咋就这么恰恰好呢。立刻取出一个,切碎了,放入清水和冰糖,煮上一大碗,热乎乎的喝进肚子里,入肠,入肺,入心,甜滋滋的感觉,清爽怡人。

  梨乃百果之宗。《本草纲目》记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浸的作用。

  梨子,老家,童年,少年,就这么轻轻走来,淡淡而开,我和我的村庄,在梨花丛中,宋璟碑侧,大沙河清清三道小河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