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书,是固化的历史,翻开一本书,便可以综观大千世界,俯仰岁月长河。而一本古书,不仅以文字承载着历史原态,还通过纸张、印刷、装帧等,传递着当时的社会经济、工业技术、艺术审美等诸多信息。因此,它弥足珍贵。

                                          

(一)

边城书店_副本.jpg

边城书店外景

   

  

  与闹市紧邻的皮市街,孩童们跳格子的蹦跶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发出清晰的回响。路边的槐树下,几位老人围聚在一起,悠闲地敲着棋子。

  临街的一扇木门,朴素得与四邻没什么两样,但门楣上白底青花的标牌——边城书店,与墙角处玲珑碧绿的小盆栽,给它添了几分别样的情致。

  推开门,小小的店堂简洁而清雅,沿墙的书架上,一本本素底白脊的线装书十分引人注目。

  随手抽出一叠,《扬州画苑录》,陈恒和书林民国20年木刻本;《山左魁墨》,清乾隆戊申年刻本;《唐诗品汇》,明万历年刻本。

  翻开虽不挺括却依然柔韧的封面,抚摸因岁月浸染而变得发黄的宣纸内芯,品读一列列或工整或飘逸的墨印文字,时间仿佛一下子静止了下来,唯有一缕书香,悄悄地在屋子里飘散。

  店堂里,有几位顾客,都像老朋友似的,放松而随意地翻看着书籍。

  这一切,与百米之外的车水马龙,恍若两个世界。

 

  (二)

  经营古籍,是边城书店的特色,它的主人王军,却并非人们想像中的老者,而只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军也有过时尚的青春梦想。在大学里,他读的是很热门的法律专业,可临毕业时他发现,做律师、当公务员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性格安静内敛的他,喜欢读书,与书相伴的那种快乐,让他萌生了开书店的想法。

  小王的家在安徽,读书却在南京,一次与舍友同游扬州的经历,又让他对这个城市一见钟情。他觉得,这里的闲适格调很适合自己,也适合开书店。

  2008年秋,他的书店在原邗江影剧院附近开了张。此处距扬州大学不远,为师生提供人文书籍,生意一定差不了。他这么想。

  可仅仅三个月,他就尝到了实体书店衰落的滋味。每月几千元的营业额,连成本都不够开支,父母资助的一点创业金,很快就被亏空吸得见了底。无奈之下,他只得将店面退掉了一半。然而,缩减房租并没有给他的书店带来起色。2011年初,他将书店搬到了房租更为低廉的柳湖小区车库里。

  经济上的困顿,并没有影响他对书的热爱。卖书之余,他仍然读书,在品类众多的书里,他尤爱古籍。

  他与古籍的牵手,纯属一份机缘。一位常来书店光顾的教授,邀他去家中欣赏藏书,一本刊印于1920年、后面加了尾注的《列子》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教授先祖于家道殷实时,聘请技艺精良的工匠在家中刊刻的一部书,印成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府中数万册藏书全部焚于战火,此书因被先祖带在身边而得以幸存。六十多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的教授祖父,延请匠人重新刊刻此书,并将这段故事加注在了末尾。

  教授还告诉他,这本书用的是白棉纸,当时着实算得上乘。文字也是请一位进士用笔墨书写后再行刻印的,有相当的书法欣赏价值。

  面对这本比自己年长数倍、浸透着岁月沧桑并且刊刻精美的古书,王军不禁心生感慨:如此浓缩家国历史、承载人间悲欢,又能反映一段时期社会经济、书法艺术、印刷技术的古书,实在太有价值了,它不应湮没于尘埃,而应当广为流传,为更多的人所知!

  从那时起,王军便决定把经营重心转向古籍。为了让沉睡于民间及库房的古书流转到真正喜爱它们的人手中,他倾己所有并向亲朋借款外出购书,几年间花费数十万元。由于他收购的古书种类多、版本好,其中不乏珍籍善本,求购者纷至沓来,并很快发展成为他的稳定客户。

 

  (三)

  当然,岁月也会在古书上留下印记。在王军收来的古书中,有不少存在着残缺或破损现象,这让他很心疼。他觉得,古书不可再生,如果弃之不管,损失将无法弥补。当时,他已经读了一些有关书籍印刷、装帧发展史方面的书,对古籍制作有了一定了解,因此,他决定自己动手,修复古书。

  然而,真正实践之后他才发现,古籍修复实在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稍有偏差,就会毁书于一旦。于是,他买来国内首屈一指的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吴澍时编著的《古籍修复案例述评》,仔细研读学习。渐渐的,他的修复技术精进了。

  就拿最常见的虫蛀来说,他首先是用细毫毛笔,将虫子遗留在书上的粉状排泄物清理干净,然后再用颜色相近、厚薄一致的宣纸,粘贴在书洞位置。为尽量减少修补痕迹,他还极细心地撕去多余宣纸,只在破洞边缘留出2毫米的余边。最后,用小铁锤在修补的地方轻轻敲击,使之平整服帖。 

  而对于书页的缺损,他可以熟练采用补缺和金镶玉两种方法加以修补。其中,金镶玉是用一张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页中间,超出书页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页平齐,再将衬纸与书页装订在一起。

  但对于这种修补方法,王军在心里是有些不赞同的。他认为,修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最重要原则,用新纸衬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籍以前的样子。为此,他很留意收集古书原纸,平时遇到无法修复的古书,他就将之拆解并裁下书页空白处,作为修补用纸。

  如此的严谨态度,让王军的修复作品很快得到了认可,许多家有古籍的人,冲着他的手艺,将书送来“整容”。而他,也理解这些主人的心情,一一予以接纳,并像对待自己孩子似的,细心妆扮打理。

  古书的生命,在王军手中复活了,但王军为之付出的精力与经济代价,又有谁能够知晓呢?由于他采用了最考究的修复方法,修好一本古籍至少需要十多个工作日,花费的材料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可他,考虑到顾客的承受能力,收取的修复费用通常只有数百元。

 

细心地修复古籍_副本.jpg

细心地修复古籍

  “我热爱古书,相对于这种热爱,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王军的话语质朴而坦诚。

  对于修复古籍已颇有造诣的王军来说,时间总显得不够用,等待他妙手回春的古籍实在太多,而店里掌握这项技术的仅他一人。他也想培养助手,但几个试工的年轻人没干几天,就因耐不住这份枯燥与寂寞而打了退堂鼓。

  其实,不仅在他的店里,就是在全国,古籍修复的从业者也很少,而在扬州,除他之外,真正从事古籍修复的只有市图书馆、扬州大学图书馆的几位专业人员和民间的周先生等数人。

  手艺越是濒危,越是要抱团取暖。本着这样的想法,王军主动登门,向专业人士讨教古籍修复中遇到的难题,并和周先生成为好朋友,经常切磋修复技艺。

  在王军和他的同道心中,扬州历来就是印刷业的重镇,其中,雕版印刷技术在全国享有盛名。作为印刷技艺的延伸,扬州的古籍修复也应当在全国拥有位置。因此,他们希望,这项事业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比如,为从业者提供去国家图书馆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修复技能;对有志于古籍修复的年轻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以使他们安心从业。

 

  (四)

  如果说,让古籍流转起来、将残破的古籍修复如初,是让沉睡的古籍苏醒,那么,用古籍形式嫁接时代需求,才是真正让古籍焕发青春。

  在王军的手头有很多订单,都是提供文稿,请他按照线装书的形式印刷。文稿中,有以前未刊刻过的经文、诗词歌赋,也有客户先人未面世的学术文章、家书信札,还有书法家的作品集、妈妈给孩子写的成长日记等等。客户认为,线装书纸质柔软,握在手中很舒服,而且字号较大,阅读起来不伤视力,同时装帧美观,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他人。

  对此,王军并不拒绝。他觉得,如果线装书总是翻印以前的旧书,它的读者面就会受到局限,但是,如果它能载入人们所需要的内容,就会走近更多人的身边,也就会拥有更活泼的生命力。

  于是,他开始承接线装书的刻印业务。根据顾客需求,他采用电脑照排或雕刻制版的方式,将内容按古籍样式排好,然后用宣纸印刷出来,再以线捻装订成册。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王军为顾客定制线装书,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对每人的书均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经他制作的书,每一本都是既古典优雅,又独一无二。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书籍销售的重要渠道,思维活跃的王军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开设了网店,将自己刻印的线装书搬到线上销售。如今,这一方式已占到书店全部销售额的七成以上。

谈起古书的前世今生,王军的目光里流淌着满满的热切_副本.jpg

谈起古书,王军的眼里满含热切

   

  记者手记——

  古书香里度人生

  在很多人的眼里,王军是清苦的。

  来扬州七年,他的小店几经辗转,才在皮市街的一处平房里落了脚。房子老旧,冬天,人在屋里站一会儿,脚板就会变得冰凉。

  但王军在这里,时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修书、做书都是耗费时间的活,王军的年华,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慢慢流去。

  周围的世界越来越物质,一个孤身来扬的年轻人,更无法靠画饼生活。然而,在读书日益小众化的今天,书店的日子都不好过,更何况是一个以售卖古书为生的小小店面。

  前阵子,王军在安徽老家的亲人出了点事,急需用钱,他掏遍身上口袋,这才发现,这些年自己竟然没有攒下一笔像样的积蓄。

  古来干大事者,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许,王军所从事的,是一件传承文化的大事,生活才会如此地考验他?

  可王军说:“我从没觉得自己是在干一件大事,我只是喜欢,古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我喜欢》中的一段话,可以传递王军的心声:“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人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

  王军对古书的喜爱渗透在骨子里。平日不擅言辞的他,谈起古书的前世今生,目光里便会流淌出满满的热切。他的一双男儿手,抚摸古书时,立刻会变得异常温柔,仿佛母亲轻拂着心爱的婴儿。

  心中有了喜欢,外在的一切都不会成为苦。王军的同学朋友中,很多都已过上了华服名车的生活,可他觉得,自己的快乐指数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王军是快乐的。这些年,他每天都与心爱的古书为伴,并以古书为媒,结识了许多心灵相契的朋友。他又因这些朋友,得以度过一个个难关,并终于迎来事业渐苏的时刻。

  古书香里度人生,这是王军的梦想,也是人们对他的祝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