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西南22.5公里,属医巫闾山余脉。海棠山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公里,主峰海拔715.4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被誉为藏传佛教黄教的艺术名山,山上摩崖造像,是“中国东方佛教中心” 惟一幸存的珍贵文物群,远近闻名的普安寺,记载着黄教兴盛、辉煌的过去;人们称赞海棠山的怪石奇松可与黄山媲美,雄浑之势可与泰山驱齐;满山古木参天,繁枝蔽日,奇花斗艳,异草争碧,使游人迷离于仙境……

       海棠山最大的奇观,是鬼斧神工般的摩崖造像。据阜新县志记载:清康熙22年(1683年),章嘉活佛率其徒张、王、刘、相、丁、郭等来阜新雕刻造像……他们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龛内浮雕等多种形式。在佛像雕刻艺术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晚唐的风格,又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融汇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摩崖造像群。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佛像还有267尊。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高达6.5米,最小的只有15厘米,3米以上的造像有30多尊,每一尊造像,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

  海棠山摩崖造像,刀法精湛,工艺高超,造型各异,彩绘美观。尊尊造像自由、活泼、奔放。在巨大的造像群中有:佛祖释迦牟尼、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药师佛;还有红绿度母、阿修罗、金刚力士、欢喜佛、千手千眼佛、三头六臂佛、多脑多手佛等,造型浑厚,富有变化。有的多头多臂,手持铃、瓶、镜、弓、盾、杆等法器,恰似在降妖捉怪;有的骑马提刀或手持弓矢,就像戎马生涯的勇士;有的怒目圆睁,须发直立,恰似令人生畏的夜叉;有的双手合十,两耳垂肩,形象丰满,婀娜多姿;有的头戴花冠,衣带飘逸,眉清目秀,面带微笑;有的双眼若闭若睁,形如睡态;有的神情安祥慈善,体态雍容大度……部分造像佛龛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刻有蒙、满、藏、汉等文字;有十几处造像涂有彩绘,虽历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色彩清晰,堪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

  海棠山摩崖造像中的珍品杰作——主龛佛像,坐落在山洼正中。她高5米,结跏盘坐,右手扶膝,左手持钵,体态健美,形象丰满,鼻梁高起。细眉鼓眼。身穿锦天衣,胸前佩环剑,腰束羊肠裙,头戴宝冠,下穿绵裙,坐落在莲花台上,神情安谧,端庄娴雅,似在沉静之中悟着佛祖的真谛,又像带着甜蜜安详的微笑刚刚入睡。此造像手法细腻,工艺精巧,艺术成就非凡,使游人惊讶赞叹。在国内,这样规模宏伟,数量众多,并且把佛、道、神、仙都刻在一群里的摩崖造像实属罕见。

  海棠山不但以摩崖造像称奇,其山一年四季美景也饮誉八方。春天,满山披绿,杜鹃、樱桃、杏花、争艳竞放。真是“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月显还藏”。夏天,空中烈日如火,山上树高枝繁,泉水飞溅,凉风习习,漫步游山,消暑解乏。使游人感到:“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秋天,枫叶似火,漫山红遍,恰似塞北香山,你会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优美诗句。冬天,白雪皑皑,素裹妆,雪压古松,一派北国风光。从远处眺望海棠山,“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萝万朵云”。游人登山锻炼,可强体健魄,延年益寿。

  海棠山奇峰、岩松,名扬茫茫塞北。山上有400一500年的古松,雄姿各异,奇特引人。在海棠山峰顶,有闻名四海的阴阳松、迎客松、不老松和卧龙松四大名松。在高21米如刀砍斧劈的石崖上,长着不怕雷击雨打的可怜松……海棠山不仅树美,石更美。真是“石为山之骨,无石则柔不能立”。观音石、济公帽石、青蛙爬山石、绵羊石、探海石、乌龟石、聚仙石、雄狮回首、鹰展翅……怪石林立,蔚为大观。

  海棠山奇妙壮观的景点目不暇接,如惊险的夹缝险道,奇异的圣水马槽,美丽的孔雀坡,芳香四溢的樱桃洼,有灵气的佛祖庙,迷人的圣水井……每景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每景都会引起游人思古谈今的侃侃之说。

  在海棠山盛传着普安寺一世活佛巴雅斯古朗的故事。活佛生于清天聪 6年(1632年)。原籍是内蒙古扎来特旗人。巴雅斯古朗从小识蒙、汉两种文字,酷爱翻阅佛教故事书籍。相传,一年夏天,他数着“玛尼珠”放牛。牛吃着草渐渐地走远了,他把“玛珠”放下,想把牛赶回来,刚走出去十几步远,忽听身后有响声,回头见一只雪白雪白的兔子钻进山脚下的山洞。他紧跑几步,也进了山洞。山洞宽一丈,进深一丈。里边根本没有白兔子,只见洞中有一小石桌,上面放着一本书。他好奇地翻开一看,是一本有关占卜、治病、坐禅修炼的书。书中夹着一张手书,内曰:“吾乃千山之山长老,为避清兵战乱,至此修道;然道未成,烛火将熄,后人拾到此书者继续修道,此地大有兴黄教之时焉。”巴雅斯古朗顿悟禅宗,不再回家,开始在此洞坐禅修道。

  次日,妻子儿女在洞里找到他。他说:“我出家为六道众生坐禅修道,坚定不移了。”说罢,双手合十,微闭二目,任凭妻子儿女说什么,再也不说话了。妻子见他修道心诚,只好天天到山洞来送饭。数日后,妻子见他苦心修行,忍心不下,就同亲友为他在山洞前盖了三间佛堂和两间住室,这就是普安寺大雄宝殿的前身,也是喇嘛洞的由来。

  公元1683年(清康熙22年),普安寺开始修建。她仿西藏“戈丹寺”建筑,占地面积80亩,环周12华里。前后经300年的修缮,完成措钦大殿(大雄宝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时轮僧院,活佛宫、白塔、关帝庙、舍利庙、玛尼庙、禅洞、玛沁护法寺、龙王庙等大建筑。这个1500余间的黄教藏式建筑群,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据传说,康熙大帝东游,亲赐一世活佛一个小金桌子。活佛供在洞中,因此,人称普安寺是“金桌子,银喇嘛”。普安寺鼎盛时,有喇嘛近2 70 0名,是东北大型寺庙之一,是阜新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可惜的是,这片宏大的古建筑群,在十年动乱中遭到破坏,只剩下绕殿修筑的 16华里传经道和摩崖造像群。

  被誉为藏传佛教黄教摩崖造像艺术名山的海棠山,民间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有关权威专家认为,她是中国民间艺术杰作,是“东方藏传佛教黄教中心”惟一幸存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为研究我国的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海棠山的风景资源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了海棠山开发领导小组,市、县加快了对海棠山开发的步伐。现在看到的普安寺的主要宫殿——措钦大殿是2001年在原址上耗资580万元重新修建的,殿里的主供佛大白伞盖佛母泥塑像高9.9米,乃为世界之最。现海棠山景点多多,面貌一新,更加引得人们魂迷神往。当地的人们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海棠山又带来了仙风灵气,使这块瑰宝大放奇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