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婺源时,油菜花还没有全开,我们来得有些早了。

    其实婺源的油菜花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先前听友人说过,也从网上看过许多照片,自己觉得,油菜花怎样也就是油菜花。无非是那里形成了规模,那里是一片梯田形状的。还因为全国类似的油菜花景色已经有许多,就连沈阳北部也有油菜花开放,还有宽甸的绿江,据说那里的油菜花开得也很漂亮,不断地吸引外地游客。只是我们辽宁人对自己家乡的美景认识不足,宣传得不够,起步比人家晚,晚半拍之上。

    然而,到了婺源,更让我惊奇的是这里的民俗文化,婺源的江湾、李坑,还有篁岭。

    篁岭地处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下,是婺源旅游的东线,我们在婺源住了一晚后,顺着线路上行,经过江湾,就到了篁岭,那里是观赏油菜花的最佳地点。当地人说,“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可是因为气候原因,油菜花没有全部开放,景色自然打了折扣,我们顺着参观路线前行,通过了50米长的玻璃吊桥,然后就登上了有微缩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天街。在那里随着人流一路参观,努力让自己与那些古屋、那些老店有一些亲切的接触,以不虚此行。

    这个天街,名不虚传,整个村寨都在半山之上,保留着原始的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黑瓦的老屋如粘贴一样镶嵌的半空中,背景是白云掠过,仿佛是一幅浓重的水墨画。我们走上天街,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白云中,近三百米古街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那街道两旁的店铺,那脚下的青石巷道,那悠然坐在闹市中晒着太阳的老人,都在告诉人们,这里从前是一个多么娴静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或许习惯了宁静。

    远处, 一阵笛声从一间老屋传出来,顺着声音看去,窗户是开着的,窗前是一位做生意的中年人,因为生意不忙,他在那里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吹着笛子,我忽然想起,这样的笛声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

我想走近他,于是下了台阶,找路去那面,突然,在经过的一个地方,右手边上面的屋檐下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篁岭写作营”。咦?在如此的繁华之中,怎会有这样一个处所。门口一位少女在阳光下看书,一问,她是这里的管理人员。

图片1_副本.png    我们介绍自己是辽宁省的,作家,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给我们沏茶。我们看到,这个居于闹市之中的书屋,颇有刘梦得“惟吾德馨”的陋室之雅,更有陶元亮“采菊东篱”的结庐之境,长条桌,长条凳,四周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当地作者的作品,也有一些国内名家的大作。据女孩介绍,这个营地是“三清媚”文学社团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设立的,专门为各地作家朋友提供采访、休息和交流的场地,外地作者甚至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食宿的待遇,条件就是要上交一篇自己写婺源的作品。

   “三清媚?” 我听了是个好名字,肯定很有故事。女孩拿来几本《三清媚》杂志让我们看,并进一步介绍说,三清媚文学社团是个专门由上饶市一批女子文学爱好者组建的文学团体,她们的窗外游人如织,屋内茶语书香,她们的领头人叫毛素珍,是一位热衷于文学活动的“志愿者”,几年来,她通过艰苦努力,在当地并联合起三清山、景德镇等地的文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我看到她们的刊物上介绍就在今年,她们还刚刚举行了有全国知名作家梁晓声参加的笔会。图片2_副本.png

    见贤思齐的我们,马上与这位毛会长通了电话,我们简略地介绍了辽宁省散文学会的活动情况。对面的声音十分真诚,虽未见面,能够想像得出那是一位开朗活泼的女性。毛会长十分热情,她告诉我们她正在外地,希望与我们建立起合作关系,欢迎我们组织作家到上饶、三清山、婺源来进行采风活动。

  图片3_副本.png我们在这个小屋里,久久不想离开,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在这个篁岭之上,在这天街深处,我们写作的人(不敢枉称作家了)能够有这样一方净土,真是幸事。尤其看到了刊物上有一篇介绍毛素珍女士为学会四处奔忙的事迹,更是由衷敬佩。婺源因为有了油菜花而名闻天下,更会因有了三清媚而锦上添花。

    走出三清媚书屋,那笛声已经不再,去寻到那位吹笛人,他正在忙碌生意。问他怎么不吹了,吹得那样好,他憨厚地笑答,那个就是玩,是从小的爱好,要紧的还是得挣钱养家,“不过,你要是喜欢,我马上为你吹……”

    我们笑着谢过,不忍打扰了人家的生意,但那笛声我们已经记住。

    下山的青石板路高低不平,如同我的思绪。那“三清媚”的书屋,那悠扬的笛声,说明了什么?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画面,就是一种文化的蕴含。

风景再美,人再美,只是外表,而文化才是气韵。我折服了婺源的油菜花,因为有笛声,有三清媚,它是有文化气韵的风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