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黄帝陵:寻根问祖,传承华夏文明

  在华夏大地上,有一座巍峨的陵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那就是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拜谒黄帝陵的旅程。

  一路向北,穿过繁华的城市,越过广袤的田野,我终于来到了这片神圣的土地。远远望去,黄帝陵巍峨壮观,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我仿佛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息,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步入黄帝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庙。庙内古朴典雅,香火缭绕。我虔诚地伫在黄帝像前,双手合十,默默祈祷。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中华民族的始祖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漫步在黄帝陵园,我了解到黄帝的丰功伟绩。黄帝,号轩辕氏,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他统一了中华民族的部落,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在位期间,发明了指南车,推广了农业、畜牧业,为后世子孙奠定了繁荣昌盛的基础。

  黄帝陵园内,古柏苍翠,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每一棵树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我轻轻抚摸着树干,仿佛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脉搏,那是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沿着石阶而上,来到了黄帝陵的墓碑前。墓碑上刻着“黄帝陵”三个金色大字,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仰望墓碑,心中感慨万千。黄帝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根,找到了魂。

  拜谒黄帝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坚守着民族精神,不断发展壮大。今天,我们站在黄帝陵前,不仅要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陵园内,我还看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他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不远万里来拜谒黄帝陵。这让我深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有着共同的根和魂。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也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柏树,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也是从古绵延至今。民间祭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则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故举办“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农历九月九日清晨,黄陵方圆数百里成千上万的群众,端着贡物、抬着祭品,翻山越岭,齐聚桥山脚下。时辰一到,击鼓鸣钟,古乐齐奏,民众将牛、羊、豕三牲和各种供品敬献在陵前的供桌上,祭奠祖先,祈福祈祥。祭祀活动规模宏大而肃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回国拜谒黄帝陵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千万里寻根问祖,不忘家乡故土,反映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的赤子情怀。不同时代的桥山黄帝陵祭祀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祭祀观念和祭祀礼仪,但都体现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的主旨传承至今,绵延不绝。

  我们认为陕西省为民族之根,延安为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拜谒黄帝陵,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离开黄帝陵时,我回首望去,那座巍峨的陵寝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我心中默默许下誓言: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愿黄帝精神永放光芒。

  此次拜谒黄帝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