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驶入延安城区,远处的宝塔山便若隐若现,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而我的心,早已飞向了另一个地方——杨家岭。那片曾经被无数星光点亮,被无数脚步踏响的土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充满力量与梦想的符号,一个精神原乡的坐标。

抵达杨家岭,首先迎接我的是一片宁静。没有了都市的喧嚣,甚至连风都似乎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什么。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两旁是黄土坡,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排排窑洞。这些窑洞,外观朴素得近乎简陋,圆拱形的门洞,低矮的窗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然而,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窑洞,在七十多年前,却是中国革命的指挥部,是思想的光芒闪耀、决定民族命运的地方。

我轻轻走近其中一座,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写着中央大礼堂。推门而入,里面空间并不算大,简单的木制长椅沿着墙壁排列,中间是空地。昏暗的光线下,依稀能辨认出那些长椅上或许曾留下过的、粗糙或细嫩的手掌的温度。这里,曾经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眼神明亮,充满激情。他们在这里,聆听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报告,讨论过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当年热烈讨论的余温,那些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的探讨,关于论联合政府的辩论,如同激昂的乐章,在这里奏响,然后传遍全国,激励着亿万人民为光明而战。

礼堂的一侧,还有一个简陋的舞台。想象一下,当年,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这里,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灯光或许并不明亮,甚至有些昏暗,但他的声音,却像穿透黑夜的号角,照亮了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心房,也指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朴素而深刻的话语,从这简陋的舞台上发出,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离开礼堂,沿着小路继续前行,便是那些更为简陋的窑洞了。每一孔窑洞,似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我走进了一孔标着毛泽东旧居的窑洞。窑洞内部,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木床,铺着简单的被褥,一张旧书桌,桌上放着煤油灯、砚台和几本翻旧了的书籍。想象一下,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毛泽东主席常常工作到深夜。窗外,是寂静的夜,或许只有几声犬吠,或许只有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而室内,他的思绪却早已穿越时空,思考着中国革命的路线,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沁园春·雪》,那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据说就诞生于这样的夜晚,诞生于这简陋的窑洞之中。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仿佛还回荡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令人心潮澎湃。不远处,是周恩来总理的旧居。同样是简单的陈设,一张小木桌,一把藤椅。想象周总理日理万机,在这里处理公务,接待来访,废寝忘食。窑洞的土墙上,似乎还留着岁月的痕迹,也似乎还映照着他奔波劳累的身影。他的严谨、他的智慧、他的风度,都如同这窑洞一样,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还有朱德总司令的旧居,张闻天、博古等领导人的旧居……每一孔窑洞,都像是一个历史的切片,浓缩着那个年代革命者的生活与奋斗。他们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饭、土豆,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富足的。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有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种精神,如同窑洞前那丛丛翠绿的冬青,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顽强地生长,散发出勃勃生机。

在杨家岭,我还看到了七大会址的窑洞。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次会议,就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凝聚了全党的智慧,汇聚了全党的力量,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走出窑洞区,我来到窑洞前的空地上。这里有一片开阔的草坪,据说当年,中央领导同志常常在这里和战士、群众一起开荒种地,一起唱歌跳舞。想象一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阳光洒满这片土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歌声、笑声、劳动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多么温暖的画面。那是一种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是一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响。那是《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那是《东方红》的深情吟唱,那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那是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脚步声……所有这些声音,都汇聚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汇聚在延安的黄土上,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我深吸一口陕北高原清新的空气。杨家岭,这片土地,因为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而显得格外厚重。那些简陋的窑洞,那些陈旧的物件,那些早已远去的人与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像陈年的佳酿,愈发醇厚,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离开杨家岭时,我回头望去,夕阳的余晖给窑洞的轮廓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我知道,我带走的不只是几张照片,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力量的汲取。杨家岭的窑洞,那些在艰苦岁月里闪耀过光芒的地方,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不断前行。那窑洞里的星光,那历史深处的回响,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杨家岭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