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开国上将陈世渠之子陈人康的热心引荐,受黑龙江省北安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我们一行在北安红色文物收藏馆馆长郑国华先生的带队下,对朱德元帅的后人、刘武大校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刘武大校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总司令爷爷的珍贵故事,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1952年9月3日,金秋送爽,万里晴空。朱德总司令乘坐的专列,穿过重重白桦林覆盖的山野,徐徐驶入黑龙江省北安火车站。
朱德总司令在相关中央部委、黑龙江省等领导的陪同下,健步走下专列。他容光焕发,神清气爽,身着灰色制服和大衣,面带微笑,向迎接他的人们挥手致意。
朱总司令的专车缓缓驶入北安庆华工具厂。总司令兴致勃勃地走进厂房,他每到一处,都走上机台,察看工序,询问产品性能和日产量。面对围前围后的工人师傅们,他声音洪亮地说:“工人师傅们辛苦啦!你们生产的冲锋枪在朝鲜战场上重创了敌人,是名扬战场的好枪!你们为抗美援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党中央、毛主席派我来看望大家!希望你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枪来。”未等朱总司令的话音落下,车间里欢声雷动,掌声经久不息,工人们万分感慨,热泪盈眶,场面激动人心。
朱总司令一路走,一路看,兴致盎然,总司令圆满地结束了视察。专列开车前,朱总司令悄悄叫过孙云龙厂长,轻声说:“小孙厂长,能把你们生产的冲锋枪给我一支留作纪念好吗?” 孙厂长听了喜出望外,急忙派赫科长回厂取了一支检验合格的50式7.62冲锋枪,赫科长匆忙中,竟忘了装配枪的背带,为此,他十分懊悔。朱总司令在专列上接过冲锋枪端在手里,好像亲临朝鲜前线一样。
刘武大校告诉我们:他也是后来才听说的这件事。当年爷爷视察庆华工具厂后,工厂还送给爷爷一支50式7.62冲锋枪,爷爷还亲自为庆华工具厂“文化宫”题了字。
朱总司令原则性很强,尤其是保密纪律。特别像视察北安庆华工具厂(626兵工厂)这样的保密单位,他都不会告知家人,更何况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多年后这件事解密了,他们家人才听说庆华工具厂(626兵工厂)生产的冲锋枪在朝鲜战场上重创了敌人,是名扬战场的好枪,626兵工厂为抗美援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刘武大校还向我们讲述了爷爷对我国军工生产和国防工业的建立所做的贡献。总司令爷爷在战争年代把军火生产当打胜仗的保障,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把发展军工生产、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部队,当作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7月,在共产党人邓子恢、郭滴人同志的领导下,闽西地区农会为解决武装问题,在闽西龙岩山塘村,以作坊自制武器,办起了第一个兵工厂。1929年3月,“朱毛红军”进入闽西后,红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930年8月,闽西特委决定在龙岩湖洋建立闽西红军兵工厂。1931年10月,红军又在兴国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在后来的延安、太行山、西柏坡、华北、东北等地,军工事业又得到极大发展。毛泽东和朱德都十分注重兵工和军工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曾说:“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朱总司令为加速军工建设,于1939年3月就在八路军总部成立了第六科(即军事工业科)。1947年12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华北各解放区军工会议,朱总司令在会上指出:军工生产对我们胜利的快慢有重要意义。我们现在主要靠缴获,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军工生产要有规律地进行,军工生产上了轨道,对整个工业也会产生好影响。1948年1月,总司令又在军工会议上着重谈了军事工厂的管理问题,认为军事工厂应该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方法,军事工业要帮助民用工业的发展。从此,开启了军事工业的一个重大转变。
刘武大校讲述他印象中的爷爷: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位要求严格,关爱晚辈,以身作则,并且有着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人。他在我们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刘武大校说:从小爷爷对我们的要求就十分严格,强调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他告诫我们,学习是为了走向社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贡献力量不能敷衍了事。他坚决反对我们搞特殊化,要求我们做平凡普通群众,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当年我母亲朱敏从苏联留学回国,爷爷就要求她住到学校去,和普通的教职员工一样学习、生活。爷爷很关心我们,他很少发脾气,为了让孩子们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工作中。爷爷就把孙辈们接到身边儿抚养教育。老人家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
刘武大校描述的爷爷,一生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要学会勤俭持家。他老人家有条衬裤,补了又补,大概有十六七处补丁,却依然不舍得扔掉。床罩破了,也是缝缝补补。在闲暇时,爷爷就会带着我们在院子里挖土种菜,让我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在家人的印象中,总司令爷爷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爷爷在年轻时就已经功成名就了,但他为了寻找改变旧中国的道路。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抛弃高官厚禄,只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寻找建设新中国的道路。这是爷爷一生的追求、奋斗和坚守,他为我们后代树立了榜样。在爷爷影响下,我们都一直秉持着艰苦朴素、勤奋努力的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贪图享乐,不利用家族声望谋取特权。我们始终牢记爷爷的嘱托“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要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爷爷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德,我们要一代一代的继承和传承下去。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刘武大校深情地说:北安因为庆华工具厂(626兵工厂)的历史,承载了一段光荣的红色记忆,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希望北安能好好保护和利用这段历史资源,比如你们现在正在建设的纪念馆、整理口述历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兵工厂背后的故事,传承那份爱国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
刘武大校强调,当年兵工厂体现出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基因,或许也能成为北安发展的助力。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中融入红色元素,既保留历史的温度,又能推动经济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希望北安的后代们能铭记这段历史,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让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刘武大校最后说:北安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当年兵工厂的工人们用双手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防线,这份功绩值得永远铭记。希望大家能珍惜这份历史荣光,把当年的拼搏精神延续下去,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让北安的明天更美好,也让这份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访谈虽已结束,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朱德总司令那卓越的品质和为中国人民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
我的父亲张继成(原名张方金),曾在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时任红九军27师81团2营政委。彼时,他有幸跟随朱总司令,第三次穿越那片广袤无垠的茫茫草地抵达陕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抗大毕业后,父亲被选派至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跟随朱总司令东渡黄河,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父亲生前常向我们讲述总司令的故事,那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就像刘武大校描述的爷爷那样,让我倍感亲切,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令我深受感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了抗击侵略者,为了实现全中国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才有了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图景。如今,我们当以赤子之心,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将红色血脉代代传承下去,让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