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悠悠然地哐当哐当晃着,似一位悠悠漫步的老者,不紧不慢。窗外,稻浪如绿色的海洋,一波波汹涌着奔腾而过,那如涛的景象,仿佛在大地之上演绎着一场盛大的生命之舞。妻子轻轻把车窗推开条缝,风,裹挟着禾苗独有的青涩腥气,迫不及待地钻了进来。她微微仰头,鼻翼轻翕,忽然眉眼弯弯地笑了:“这风,跟五十年前学校组织拉练时一个味。” 此刻,她手里正叠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磨出的毛边,恰似她鬓角新添的那几缕银丝,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当年就盼着来韶山,” 她一边轻柔地把衬衫塞进那只拉链头发涩的帆布包,一边缓缓说道,“结果临出发前发烧,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们去。后来同学给我带回来一枚纪念章,我像宝贝似的别在铅笔盒上,瞧了整整三年。” 包角露出半截红绸,那是出发前在社区领的,上面 “韶山行” 三个字烫得发亮,宛如小时候糖纸上闪烁的金粉,承载着满满的期待与憧憬。

火车悠悠然在小站驻留了二十分钟,这时,上来个挑着竹筐的老汉。筐里的毛栗子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欢快地滚来滚去。“韶山的栗子,甜得粘手嘞。” 老汉热情地往妻子手里塞了两颗,栗壳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仿佛带着韶山土地的温度。妻子轻轻剥开一颗,栗肉黄澄澄的,恰似琥珀般温润透亮。她眉眼含笑,递到我嘴边:“你尝尝,比超市卖的有栗子味多了。” 果肉的清甜混着她指尖的丝丝汗味,刹那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年轻时,那时的她也是这般,把省下来的粮票塞给我,眼里满是温柔,轻声说着 “你是长身体”。

到站时,天色已渐渐擦黑,如一块被墨汁浸染的绸缎。客栈的老板娘在门口支着煤炉,炉上炖着的腊肉香气四溢,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漫了半条街,轻轻撩拨着人们的嗅觉。“你们来得巧,明早有升旗仪式。” 老板娘笑意盈盈地给我们端来红糖姜茶,那粗瓷碗沿结着层糖霜,仿佛岁月留下的甜蜜印记。“好多老同志都赶这时候来,说要看太阳照着铜像升旗,那场面,可庄重了。” 妻子双手捧着碗暖手,指腹在碗沿轻轻蹭了蹭,那动作,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当年没能来成的丝丝遗憾。

凌晨的韶山冲,夜幕还未完全褪去,静谧如同被水洗过一般。露水悄无声息地把石板路浸得发亮,反射出点点微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我们融入人流,朝着铜像广场缓缓前行,妻子的布鞋踩在水洼里,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仿佛是在和这片宁静的土地轻声对话。前排那位拄拐杖的老太太,鬓角别着朵小白菊,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拐杖头在地上敲出的节奏,竟和妻子哼的《东方红》合上了拍,在这寂静的氛围中,这声音显得格外清晰,又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力量,让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期待。

升旗的哨声清脆响起,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片仍带着一丝朦胧的天地。妻子像是听到了某种神圣的召唤,忽然挺直了背,神情瞬间变得庄重而肃穆。她的蓝布衫被风轻轻掀起个角,露出里面同样洗得发白的背心,那是我退休前单位发的劳保品,她总说 “穿着舒服”,仿佛那简单的背心承载着岁月的安稳与温暖。国旗在晨光中徐徐展开,那一抹鲜艳的红在金色的阳光里闪耀,如同燃烧的火焰。就在这一瞬间,妻子抬手轻轻抹了下眼角,我知道她并非哭泣,只是风迷了眼 —— 就像当年她把那枚纪念章别在铅笔盒上时,眼里也闪着这般激动与明亮的光。

参观故居时,妻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伫立许久,目光中满是探寻与回忆。桌上的粗瓷茶壶,壶嘴缺了个小口,像极了我家老屋那只,瞬间勾起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你看这桌腿,” 她指着桌角的磨损处,眼中满是温情,“准是当年孩子们围着写作业磨的。” 阳光从木窗棂丝丝缕缕地漏进来,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投下格子般的光影,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五十年前的她,扎着俏皮的麻花辫,举着红宝书,在学校的宣传栏前踮脚张望,眼中满是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

后院的柚子树静静伫立,枝头挂着青涩的果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导游介绍说这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妻子缓缓伸手,轻轻摸了摸树干,树皮的纹路有些硌手,不一会儿,她的指尖便微微发红。“当年课本里说,他在这儿种过菜。” 她转头看向我,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与光芒,“现在的孩子,怕是没见过菜畦里的土坷垃了。”

返程的火车上,妻子把帆布包摊在小桌上,动作轻柔而缓慢,仿佛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蓝布衫叠得方方正正,里面裹着颗毛栗子,那是她从铜像广场的花坛边精心捡的,像是收藏了一份韶山的记忆;还有片柚子叶,是从后院的树上摘下的,叶片上脉络清晰,她微笑着说 “带回去夹在相册里”,仿佛要把韶山的气息永远留存。我忽然发现,她的帆布包和五十年前的书包竟如此相像,都是洗得发白的帆布,却装着沉甸甸的念想,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

车过湘江时,夕阳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把江水染成了一片金黄,整个江面仿佛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绸缎,熠熠生辉。妻子靠在我肩上渐渐打盹,嘴角还微微翘着,像个做着美梦、已然圆梦的孩子。她的蓝布衫上,还沾着韶山冲的露水和泥土,那独特的味道,混着她身上熟悉的皂角香,像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这几十年 —— 不花哨,却扎实,每一步都踩着生活的实诚。

原来有些地方,年轻时没去成,并非遗憾,而是岁月精心安排的一场更为深刻的重逢,等着老了,带着一辈子的故事、一辈子的沉淀来赴约。就像这列慢车,摇摇晃晃,不紧不慢,却把生活中的琐碎与平凡,都摇成了值得回味的甜。韶山冲之行,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次心灵的回溯与成长。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并非总是在追逐远方的绚烂,更多的是在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与感悟,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的记忆与情感。每一个像韶山冲这样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地方,都如同人生路上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学会珍惜、懂得感恩,用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温暖篇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