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懵懂的幼年时代,村上有些文化的人时常引以为傲地告诉我们,在我们家乡无为曾出了位声名赫赫,名叫戴安澜的抗日大英雄。

       今年6月29日,我携子、女三人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驱车前去瞻仰英雄故居,实现多年夙愿:更近距离感受英雄丰功伟绩和他的家国情怀。

 戴安澜故居.jpeg(图为戴安澜故居)

       翻读铁血将军充满悲壮豪情的英雄事迹,我们无不为他身上透着的浓郁儒家情怀:仁礼、义勇、忠信、孝悌肃然起敬,深深感动!

       将军短暂一生,始终将“仁礼”摆在首位。村民告诉我们,戴安澜不仅是教科书上的英雄,更是亲切的家乡人:他爱唱戏,擅长旦角;他重视教育,亲戚在家乡创办仁泉小学,他带头捐钱;幼年至办私塾时,与村坊邻居相处非常和睦融洽,对长辈彬彬有礼,对有困难的乡邻有求必应;他倡导新式婚姻,与夫人无比恩爱......

       将军自幼聪慧,一向勤奋好学。7岁那年,他刚步入私塾,尤其喜欢军事、历史类书籍,特别崇拜诸葛亮、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小小年纪的他便立下报国之志。戴安澜当年读私塾时的老师,安徽有名的文士周绍峰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1923年,将军考入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在这段时间里,戴安澜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陶行知先生爱护平民的主张对他影响非常大。这对他以后带兵能身先士卒,关心士兵是有很大影响的。

       学业结束后,戴安澜在家开办私塾,专教穷苦孩子。他一直强调人一定要读书学习,才能有教养、通事理、懂礼仪,做到知书达礼。他一生总不停地教育家人和士兵们,这是人与普通动物的根本区别。

       投身军营后,将军对士兵仁爱有加,宽裕温厚,以立己立人;对长官恪守礼数,态度谦逊恭谨,从不逾越规矩,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在黄埔军校毕业前,父母已经为他与同村的王荷心订下了婚约。王荷心自小生活贫困,缺乏读书机会,当时既没有名字,也没有文化。尽管王荷心比戴安澜年纪小三岁,但因为长期劳作,她显得比实际年龄更显老态,不仅相貌平凡,且并不漂亮,还因家庭贫困和传统习俗,脚上裹着小脚。将军黄埔军校毕业一年后,回到家乡与王荷心成婚。婚后两人互诉心声,王荷心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戴安澜,她一直为自己的名字而困惑,戴安澜为了安慰她,便为她起了个新名字“王荷心”,寓意她像荷花一样清纯高洁,心地善良。许多人觉得戴安澜可以找一个更为合适的妻子,而他却从未动摇,并没有被新思潮所影响,选择逃避责任,反而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对她的深情。他将王荷心的困境放在心上,并亲自教她识字读书,鼓励她学习文化知识。在他的帮助下,王荷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便能够读书写信。每次戴安澜外出,她都能写回信给他,信中称他为“安澜哥哥”,而戴安澜则称她为“荷心妹妹”。将军始终坚持说:“我最爱的,是我的夫人。”

 237805D8BCA9FE207FF94031ADE4FFDD07C1E0FF_size78_w499_h281.jpg(图为铁血将军戴安澜塑像)

       1924年,戴安澜投奔国民革命军,儒家情怀“义勇”体现淋漓。将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遂自号“海鸥”,改名为“安澜”,他决心要如海鸥般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中。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1933年,血战古北口,荣获五等云麾勋章,事后写出了研究日军枪配合战术的《痛苦的回忆》,成为难得的经验总结和军事教材。

      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接替杜聿明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年仅35岁。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戴安澜将军亲率两个团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击毙日中村正雄少将,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1942年2月,参加东瓜保卫战,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戴安澜在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在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情况下,同4倍于己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最后在上级的命令下安全撤离,给日军留下一座空城。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戴安澜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不仅给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盛赞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1942年10月29日,美国政府向将军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图为 戴安澜贵阳.jpg戴安澜将军)

       将军一生坚守“忠信”,国家利益至上,忠贞不渝于国家。在和夫人王荷馨书信里他写到“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充分反映出将军对国家忠信刚烈、拳拳深情!

       将军坚守“信”。20岁时,当他得知广州新办了黄埔军校,立即收拾行囊,直奔广州。然而,由于身体瘦弱,他未被录取,推荐戴安澜的长辈本想找学校的领导求个情入学,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坚持日日锻炼,终于通过自身努力在第二年考上了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

       盟军与日军在中缅边境战事吃紧时,一些军官和士兵却趁机倒卖宝贵的汽油和其他战争物资,以谋取个人利益,面对这种情况,将军始终保持坚定的原则,不仅自己坚决不做,还报告国家请求采取措施,严加管控。

      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将军参加东瓜保卫战,同日军苦战12天,立信英友军,掩护其安全撤退。英国的《泰晤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

       将军不仅忠信于国家,对上级命令同样也是尽职尽责,无条件执行,没有任何借口。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印缅总司令的蒋介石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这也为他殒命异域他乡埋下了沉痛伏笔。当盟军中、美、英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时,他始终站在国家利益这边,坚决维护祖国利益,他和他的上司杜聿明拒绝了美国人“以难民身份撤退至印度”的意见,坚决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克服一切困难向国内撤回,退至胡康河谷,按计划穿越“野人山”原始丛林。那里人迹罕至,布满了蚂蝗、蚊虫、毒蛇,是条异常凶险的归国路。当时正值雨季,大雨滂沱,部队在泥泞中艰难行进,疲惫不堪。湿热的环境滋生了传染病,无数战士倒在了丛林中,10万远征军,在“野人山”原始丛林中非战斗减员超5万。将军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寻隙退回国内,途中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到达茅邦村时,戴安澜挣扎着坐起来,交待后事“师长的位置由副师长暂时代理”,愧疚自己对不起兄弟们,对不起国家......5月26号,昏迷多日的他突然醒来,用颤抖的手指在地图上标出撤退路线,嚅嗫着嘴唇下达最后军令:“务必把部队带回祖国……”留下遗言:“打回去……中国万岁……”在生命的最后,38岁的他让士兵帮他整理好衣服,调整担架,扶起头,在夕阳下深情地望向北方——那是祖国的方向。

       他的同乡,一同出国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有着“丛林之狐”之称的孙立人将军则改变了退入“野人山”原始丛林路线,带领部队走出林区,抵达印度,成为翌年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大反攻的精锐力量。

 db762ac9be2c48be9c8403a835a0775b.jpg(图为温馨的戴安澜家庭)

       “孝悌”是将军宝贵品德,影响着他的一生,也一路指引着他的家人。儿女的相继出生,戴安澜的小家庭变成了一个无比温馨的六口之家,戴安澜再次将妻子的名字由王荷心改为“王荷馨”,寓意着一个温馨的家庭。将军为儿女分别起名“覆东”“靖东”“澄东”“藩篱”,寓意安定东方、保家卫国。“戴覆东”代表打败日本鬼子;“戴靖东”寓意要平靖东洋鬼子;“戴澄东”希望能澄清东洋鬼子的侵扰;女儿“戴藩篱”,则象征着要为祖国筑起一道强大的防线,拒绝日寇入侵,以铭志为国争光、一血前耻。在缅甸陷入孤军作战的戴安澜给三位亲友含泪托孤:“如余战死......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在给夫人王荷馨的遗书中,他写到“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即戴安澜叔祖父)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又我去岁所经过之事,实在太对不起你,望你原谅……”1942年7月31日,他被安葬在广西全州,那里埋葬着他亲爱的战友——昆仑关战役中牺牲的200师官兵,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国民政府捐出的20万法币抚恤金,戴将军的妻子王荷馨却全部捐出,替丈夫在广西全州建了一所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这是戴安澜生前的愿望:没了战争,就去做一个教书先生。青山埋忠骨头,热血洒他乡!后来,戴安澜的灵柩迁葬回芜湖,随戴将军一起“回来”的,还有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芜湖市第二中学前身。

       戴安澜去世时,王荷馨年仅35岁,亲友们劝她再婚,她却坚决拒绝。她曾说:“我生是戴安澜的人,死也要和他葬在一起。”

       英雄去世后,王荷馨靠做苦工抚养孩子,赡养老人。有些时候甚至靠变卖家中旧物度日,戴澄东记得,他9岁那年,有天家里断米了,他陪着妈妈到街上摆地摊,变卖戴安澜生前穿过的旧西服。卖了一件旧衣服,换了一袋米。

       新中国成立后,王荷馨曾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71年,王荷馨去世。她如愿地与丈夫葬在了一起。

       受将军熏陶教化,在妻子王荷馨的精心培育下,她的大儿子戴覆东成为工程院院士;二儿子戴靖东在南京理工学院任教;小儿子戴澄东,成为高级工程师;女儿戴藩篱,更是继承父亲遗志,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将军《磨砺集》中语: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从中可读出将军满身都溢发着“浓郁儒家情,丹心图报国”的高尚情怀!

       将军戎马一生,生命短暂却绚烂,他的“浓郁儒家情,丹心图报国”情怀永载史册。他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浸透的土地,永远生长着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钢筋铁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