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女儿上学,寒暑假里总要带她出门旅行,五年来去过十几个地方、看到许多风景,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却不是那些名胜古迹,而是上海静安雕塑公园里的猫。

  那是去年寒假,我们先去了杭州,再到上海,在自然博物馆里徜徉到清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雕塑公园近在咫尺,面积不大,正可以在冬日傍晚去领略艺术氛围。

  刚进门,就看见一尊黑猫雕塑置于路面正中,我惊叹其惟妙惟肖,连大小都跟真的一样,走近细看,似乎还听到一声低柔的猫叫,“雕塑”动了!原来是一只真正的猫,正抬起头斯文地向我们打招呼。

  这只黑猫似乎发出了一个神秘的信号,眨眼间,几乎每棵树下都出现了一只猫,黄的,灰的,白的,花的,各种毛色,有的轻轻叫着,有的默不作声,有的蹲在树下,有的缓步绕行,有的左顾右盼,有的昂首凝视……莫非这是猫的公园?女儿一脸兴奋,很想抚摸每一只猫,但我更想马上离开:猫的性情并不温顺友好,更何况这些显然都是流浪猫,饥寒交迫,必定野性十足。天快黑了,如果不慎踩着、吓着哪一只,很可能被抓咬。

  然而这些猫的行为却让我放下心来,它们似乎遵守着某种纪律,每一棵树附近都是不同猫的地盘,没有哪只猫会离开自己的“领土”闯入公共区域。它们不怕人,也没有敌意,神态举止中透着对人的信赖,但并不尾随讨食。偶尔有一只不慌不忙地跟着游人走三五步,片刻后便回到自己的树下,似乎它只是为了逗人玩。后来我看到公园几个角落处的猫粮,忽然想到管仲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禁莞尔:人的社会和猫的世界,看来都有一样的规则。

  在梅香浮动中欣赏过雕塑和猫咪们,回酒店的路上与女儿讨论这些猫的“文明行为”,她却有不同见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公园附近的居民都对这些猫充满友爱,温柔地对待它们,不驱赶、不打骂、不虐待,所以猫咪们才学着举止文明,态度友善,居民对猫也就更好了,这是良性循环。人和猫咪也会相互影响啊!”

  女儿的话让我想到更多。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养猫或狗,原因自然是猫捕鼠,狗看家。老人们常说“谁家养的像谁家”,有两重意思:第一、孩子的品性都像家长;第二,看家狗如果从小崽子开始养,成年后的脾气也像主人。那些温顺友好的狗儿多半都出自和睦的家宅,有个勤快宽容的主人。如果哪只狗总是狂吠乱咬,必定会有蛮不讲理的主人。彼时我大姨家的大黄狗声誉最佳,体型精干,毛色光润,擅长捉兔子,从来不咬人,被淘气的小主人惹烦了就走开几步,在不远处守护。现在它已寿终正寝,却仍被村里人夸赞:跟主人家一样仁义能干。狗儿体现了主人的家风。

  这么说来,猫咪们也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友善与文明,自信与宽容。也许这只是管中窥豹,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我们乐于看到,每座城市,每个地方,与人类一起生活的动物们,都能如雕塑公园的猫一样,自由,无惧,和谐相处。

  这个寒假,我们还会去上海,参观自然博物馆,拜访雕塑公园的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