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就不得不说湖北,提到湖北就不得不说当阳!一部《三国演义》,有16回52次写到当阳。有人统计,湖北有76个三国故事,当阳相关的就占37个,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场惊心动魄的长坂坡之战。当阳,北扼襄阳之喉,南控荆州之襟。东望,是江汉平原的莽莽尽头;西眺,乃鄂西山区的巍巍门户。天然一座镶嵌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区之间的宏大“战争舞台”。“三国”群雄逐鹿,英雄风云际会,无论南征北战,抑或东伐西讨,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大剧在此轮番上演!长坂坡之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威武雄浑、悲壮苍凉的经典好戏。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深秋,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驻守樊城的刘备还蒙在鼓里。待其惊觉,已然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曹操麾下五千虎豹精骑,如寒刃破空,直抵宛城,锋芒已锁咽喉!刘备率三千军士,携十余万百姓,如溃堤之潮仓皇南奔。行至当阳,前路江陵遥不可及,后方铁骑衔尾追袭。一场惨烈的遭遇战,骤然爆发!长坂坡,遂成三千刘军的喋血屠场,亦为两位盖世英雄的铸魂炼狱。
晨光初透,我终于来到这向往已久的长坂坡,这里是当阳城内西南一个坡地,街心一座牌坊写着“长坂坡”三个大字。据说当年这方圆5公里的范围都是长坂坡古战场。立于这片浸透传奇的土地,足下仿佛仍蒸腾着千年金戈铁马的余温。入口处,一尊赵云雕像巍然矗立,雕像中的赵子龙怀揣阿斗,高大威猛,身披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胯下战马前蹄腾空,仿佛正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雕像青石基座上镌刻着范曾题写的诗文:“长坂坡前忆子龙,痴迷幼主累英雄。孤忠未挽狂澜倒,故址犹存国士风。”雕像底座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三国演义》中对赵云单骑救主的描述,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长坂坡之战,刘备丟妻弃女,仅余数十骑,狼狈溃败,唯赵云张飞力挽狂澜,砥柱中流,刘军免遭灭顶之灾,核心团队得以保存。当阳长坂坡,是刘备不堪回首的伤心地,却成就了赵云、张飞彪炳千秋的威名!赵云的忠勇无双,张飞的威猛盖世,永远铭刻在这片横卧的“血色丰碑”之上。同时,也成就了长坂坡这片土地——因那场石破天惊的大战而名垂青史!
古战场核心之地是一个高度不足二十米的小山包,向上走几步就到顶,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供人休憩的公园,园内草木葱茏,却难掩那份历史的厚重。沿公园小径前行,一块硕大石碑映入眼帘,“长坂雄风”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此碑原立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清乾隆年间曾重刻。抗战期间原碑被掠走下落不明。战后,当阳县令胡次平重塑此碑。四百年风雨,见证着一个民族对英雄气的守护。作为重点文物,游人至此,无不驻足凝望,发思古之幽情。
伫立碑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恍惚间,耳畔鼓角争鸣,铁蹄撼地,杀声盈野;眼前万马军中,一白袍将军跃马挺枪,左冲右突,枪挑剑劈,如入无人之境!敌军围困万千重,他自毫无惧色,声震四野:“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谁人敢来决一死战?!”只见白盔、白甲、白战袍,跨骑白龙马,挥舞亮银枪,往返驰骋冲杀,像一道撕裂苍穹的银色闪电,在曹军铁桶般的“天罗地网”中,硬生生撕开道道缺口!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冲天豪情,穿越千年时空,依然令人心神剧震。
世人常为三国猛将排座次,有各种版本,若论粉丝值最高的武将,非赵云莫属。长坂坡上,万军阵中,子龙单枪匹马,纵横睥睨,大杀四方:一枪刺死上将淳于导,救出糜竺;一个回合杀死曹操佩剑将军夏侯恩;三个回合砍死曹洪部将晏明;钟缙、钟绅,也均死于赵云枪剑之下。赵云怀抱幼主刘禅,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在乱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染征袍,终将阿斗和甘夫人平安救出。
远去了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争鸣,长坂坡上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场面早已不在。但赵子龙侠肝义胆、忠勇无敌、拼搏奋斗的精神已溶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赵云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与功绩,成为后世心目中忠勇仁智的典范。长坂坡赵子龙一战封神,不仅源于高超的武艺、“浑身是胆”的忠勇及英俊潇洒的形象,更源于其完美的人格。他政治头脑敏锐,战略眼光不凡,一生谨慎沉稳,不骄不躁,不争功利,不计权位,这种智勇双全又淡泊名利的品格,让他成为三国中最受人喜爱的武将。
长坂坡东北有座坝陵桥,这里是长坂坡大战另一个重要战场遗址。此处建有一座黄瓦红柱六角亭,内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至今保存完好。这里便是张飞横矛立马、独退曹兵的地方。如今虽已不见当年的湍急河流,然立于桥头,张飞那震慑敌胆的威猛气概,依然扑面而来。据传当年张飞在桥头拦截曹军,瞪大眼睛,横放长矛,威声一喝:“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其声如巨雷,桥应声而断,竟吓得曹操部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坠马而亡。有人怀疑故事真实,然《三国志·张飞传》确载:“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得幸免”。于是曹操下令全军撤退。如此看来张飞“断桥退曹军”是史实有据,不过桥是否喝断证据不足。现代科学证明桥梁可能会被声音震断,但不在于声音分贝高低而在于是否“共震”。史书“飞据水断桥”的留白,正给罗贯中留下了充分想象发挥驰骋文思的的空间。《三国演义》说:“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原来这位性情刚烈的猛将,看似粗犷,实则粗中有细——他事先命令部下将树枝绑在马尾上,让马匹在桥后树林中来回奔跑,搅乱掀起尘土,制造大军埋伏的假象,曹操难辨真假害怕遭到埋伏乃退兵。谁说张飞一介莽夫,如此威武霸气加巧设疑兵,一代枭雄之孟德竟被鲁莽粗犷之翼德玩弄于股掌之中。曹操文韬武略不差,唯生性多疑,果然中招,错失了活捉刘备的绝佳良机!
说到长坂坡,人们首先想到赵云,其实长坂坡之战最大的功臣应属张飞,如若没有张飞接应,在放过赵云后“据水断桥”,赵云“单骑救主”就不可能全身而退。曹操大军过河,刘备就难逃灭顶之灾,三国历史就将改写。此战中张飞有勇有谋,那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霸气与急中生智的灵气,与赵云的沉稳忠勇的锐气交相辉映,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离坝陵桥“张翼德横矛处”不远,隔沮河相望的锦屏山上,一处地势较高的土坡,这里便是传说中曹操的擂鼓督战处。擂鼓台、瞭望台遗迹尚存,相传他目睹赵云神威时,曾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站在坡上俯瞰,长坂坡全景尽收眼底,不难理解为何曹操会选择在此指挥作战。当年他在此擂鼓助威,志在必得,眼看就要生擒刘备,却没想到被赵云、张飞二人搅乱了阵脚,最终让刘备逃脱。这处遗址,恰是那场战役中“强弱之势”瞬息逆转的见证,也从侧面烘托出赵、张二人的神勇。
在长坂坡还有一处“娘娘井”遗迹。沿着长板坡公园西南一条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口枯井,相传是糜夫人投井的地方。糜夫人怀抱阿斗曾在此躲避追兵,把阿斗交给赵子龙后,为不拖累救阿斗投井自杀。糜夫人为了刘备舍身成仁,情义感天动地!只可惜刘备转身就娶了孙权的妹妹。自古常是多情女子负心汉!是非恩怨已随云烟散尽,唯余枯井旁几棵古树,依然还默然守候着这个凄婉的传说。
伫立于长坂坡的夕阳余晖里,心中感慨万千。英雄之魂,何以不朽?因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华夏民族,历来崇尚英雄。三国文化能穿越千年而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塑造了赵云、张飞这般血肉丰满、有勇有谋、且深具中华品格的英雄形象。赵云的“勇”中蕴藏着“忠”,张飞的“猛”中饱含着“义”。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单纯个体本身,成为中国人英雄情结的重要载体,升华为承载国人英雄情结的巍峨丰碑。在当阳长坂坡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上,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魂,化作了“长坂雄风”与“张翼德横矛处”的苍劲石刻,化作了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更化作了炎黄子孙血脉中对勇敢、忠诚与担当的永恒追寻。或许,正是这生生不息的英雄情结,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千百年风雨飘摇中巍然屹立——毕竟,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浑身是胆”的担当者,需要“据水断桥”的无畏者,需要那些为信念挺身而出的真英雄。
长坂坡的风,吹拂了千年,依旧在天地间低回吟唱: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附《三国演义》诗两首:
1、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见41回)
2、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见4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