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父亲殷增元在烽火硝烟中的身影,又一次清晰浮现在我眼前。从小听着他讲述白洋淀的枪声与智勇,那些故事早已融入血脉。父亲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与新中国建设,身经百战,为祖国、为军队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追忆他的足迹,讲述他的故事,不仅为缅怀,更是要将这份忠诚、担当的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烽火岁月——白洋淀畔的青春战歌
父亲殷增元1924年生于河北任丘东大坞村。1937年卢沟桥炮响,日寇铁蹄践踏冀中平原。1939年任丘沦陷。年仅15岁的父亲,怀揣报国热血,于同年7月投身革命,成为任丘一区武工队战士,8月即光荣入党! 凭着勇敢机智,他迅速成长。1940年任一区区委干事,1941年任区小队队长,1942年年仅18岁便挑起白洋淀五区小队队长兼政委重担,194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书记兼区小队政委。短短四年,从少年战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员,在烽火中淬炼。
任丘西邻白洋淀,水网纵横,芦苇丛生。我父亲带领的五区区小队,与日寇的斗争不仅在陆上平原,更时常在这片辽阔的淀泊间展开。上百次的战斗磨砺着他和战友们,无论是参与百团大战这样的大战役,还是锄奸打土豪的小规模行动,游击战是他们最主要的斗争方式。
他们时而如利剑直插敌后,奇袭岗楼;时而化身赶集百姓,在人群中揪出敌特汉奸;时而又驾着小船,隐没在茫茫芦苇荡中。他们熟悉这片水域的每一处港汊,常常假扮渔民,或者埋伏在茂密的苇丛后,抓住时机突然袭击日寇的运输船,打击敌人,缴获宝贵的军火物资。区小队神出鬼没的战术,让敌人闻风丧胆。
而在我父亲的战斗生涯中,亲手击毙日军骑兵中队长平田一郎的经历,最为惊心动魄,也最能体现他的胆识过人。
那是1942年,我父亲正担任白洋淀五区区小队队长兼政委。辖区内的鄚州城(现鄚州镇)驻扎着一个日军骑兵中队,约三十多人,中队长就是臭名昭著的平田一郎。此人生性残暴,手上沾满了乡亲们的鲜血。
一天,我父亲带着四名战士前往鄚州城庙会执行清除汉奸的任务。为隐蔽行踪,他们分散行动。当我父亲走到离庙会不远的李庄时,身后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他迅速隐蔽,只见是鄚州城的日军骑兵中队疾驰而过。待马队远去,我父亲刚走出李庄没多远,身后竟又响起马蹄声。回头一看,只有一个日本军官骑着大洋马追来。
我父亲心想,刚才大队人马不能硬拼,现在落单一个,绝不能放过!
他快步走到离村稍远的地方,佯装路人等候。那军官越来越近,待他行至跟前,我父亲才看清他的模样:个子不高,留着一字胡,右脸颧骨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我父亲心中一震,随即暗喜——这正是那个作恶多端的骑兵中队长平田一郎!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
说时迟那时快,待平田一郎的马头几乎与父亲平行时,我父亲猛地一个箭步上前,左手一把死死拽住马缰绳,右手同时掏出驳壳枪,枪口直抵平田一郎的心窝,果断扣动了扳机!然而,令人心头一紧的是——枪没响!“糟了,臭弹!”我父亲瞬间意识到。
平田一郎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魂飞魄散,怪叫一声,慌乱地去掏自己的枪。我父亲反应极快,立即松开缰绳,迅速退出那颗哑弹,重新拉栓上膛。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马背上的平田一郎已抢先掏出王八盒子,“砰——砰——砰——”对着我父亲连开三枪,然后猛夹马腹向前狂奔。
我父亲不顾生死,举枪瞄准那狂奔的背影,沉稳击发!“砰”一声枪响,平田一郎应声从马上栽落下来。我父亲疾步上前,见其尚存气息,果断再补一枪,结果了这个恶魔。
闻声赶来的战友们确认打死了平田一郎,都兴奋不已。这时大家才发现,我父亲身上穿的棉袄,前后竟被刚才的三枪打穿了好几个洞,棉絮都翻了出来,万幸的是子弹只是擦身而过,皮肉未伤!
原定的庙会任务无法进行了,枪声必然惊动日军骑兵中队回追。情况紧急,战友燕嘎子(燕秀峰)灵机一动,骑上缴获的大洋马,故意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以引开追兵。我父亲则带着其他三人迅速撤往东大坞村。
天黑后,他们四人先回到我父亲在东大坞的家中。过了许久,燕嘎子也成功摆脱追兵,骑着大洋马回来了。极度疲惫的几人倒头便睡。然而,睡到半夜,村长殷宗库气喘吁吁地跑来报信:“内线紧急消息,天一亮鬼子就要包围东大坞,点名要抓打死平田的人!”
我父亲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是那匹缴获的大洋马!燕嘎子情急之下忘了包住马蹄,清晰的马蹄印将鬼子引到了东大坞。
看着累得几乎睁不开眼的战友,我父亲强忍焦急,嘱托自己的母亲在鸡叫两遍时务必叫醒大家转移。他们一行匆匆向牛村方向撤离。然而,他们刚离开不久,凶残的日军就包围了东大坞。鬼子逼迫村长殷宗库交出“八路”,这位可敬的老村长为了保护我父亲和战士们,宁死不屈,被日寇活活烧死!一同遇害的还有几位无辜的村民。丧心病狂的鬼子最后竟纵火烧毁了整个东大坞村!
得知噩耗,我父亲和战友们心如刀绞,无比自责。正是他们的疏忽,给乡亲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悲愤交加的父亲,心中燃起复仇的烈焰。为了给惨死的乡亲们讨还血债,他决定利用那匹缴获的大洋马,精心设计一个“引蛇出洞”的复仇计划。
父亲立即行动起来。他首先派燕嘎子火速联络分散活动的五区小队和附近的手枪队战友。很快,一支百余人的精干队伍集结完毕。与此同时,父亲通过鄚州城的内线,巧妙放出一个关键情报:那匹引人注目的大洋马,眼下就在大苟各庄!
这个情报,精准地戳中了日军的痛处。他们正像疯狗一样四处搜寻杀害平田一郎的“凶手”和大洋马的下落。得知目标在大苟各庄,驻扎鄚州的日军骑兵队和一个伪军中队立刻倾巢而出,杀气腾腾地扑向大苟各庄,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夺回战马。
父亲早已料定敌人的行军路线。从鄚州去大苟各庄,小万庄和万各庄是必经之地。在这两庄之间,有一座废弃的砖窑,地形复杂,视野开阔,正是打伏击的绝佳地点。父亲带领着区小队和手枪队的战友们,早早地埋伏在砖窑及其周边的高地和沟坎里,子弹上膛,屏息凝神,静待敌人钻入“口袋”。
复仇心切的日军和伪军毫无戒备地闯入了伏击圈。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父亲没有任何犹豫,他沉着指挥,下达了战斗命令:集中火力,先打日军。枪声骤然响起,仇恨的子弹如同长了眼睛,密集地射向耀武扬威的日军骑兵。伪军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吓懵了,他们眼见父亲的队伍专打日军,根本顾不上他们,便纷纷抱头鼠窜,如鸟兽散般逃离了战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失去了伪军掩护的日军骑兵,在父亲他们精准而猛烈的火力下猝不及防。战马嘶鸣,人仰马翻,原本骄横的骑兵成了活靶子。复仇的怒火化作了战斗的力量,父亲和战友们打得勇猛顽强,战术得当。战斗结束得很快,前来扫荡的三十多名日军骑兵,被父亲带领的区小队和手枪队的战友们干净利落地全部歼灭。
这场漂亮的伏击战,不仅为惨死的东大坞乡亲们报了血海深仇,更沉重打击了盘踞在白洋淀地区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消息传开,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扬眉吐气。那些平日里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的伪军,经此一役,更是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轻易出来为非作歹了。父亲和他带领的队伍,用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也赢得了冀中军区首长的高度赞扬和嘉奖。
不能忘却的战友——燕嘎子(燕秀峰)
在讲述父亲的战斗故事时,不得不提到他身边一位极其重要的战友——燕嘎子。他不仅仅是父亲区小队里一名出色的武工队员,更是以机智勇敢闻名,他还是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形象的重要原型之一。
燕嘎子年纪虽轻,却胆大心细,身手不凡。他多次在危急关头出色完成任务。除了这次在诱敌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外,还有一次除奸行动令人印象深刻。那是1943年冬天,他接受任务,与几名战友化装成普通百姓,潜入敌人据点附近的集市,准备除掉一个作恶多端的汉奸头目。那天,刚好这个汉奸头目带队在集市盘查。当盘查到燕嘎子时,他们对燕嘎子产生了怀疑,要强行将燕嘎子带回据点盘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燕嘎子临危不乱,趁敌人不备,突然从怀里拔出枪,果断击毙了那个伪军汉奸中队长!枪声一响,集市大乱,就在敌人惊魂未定之际,燕嘎子和战友们已如泥鳅般钻入四散奔逃的人群,安全撤离了险境。
他的战功远不止于此。在父亲的带领下,燕嘎子和区小队的战友们并肩作战,先后成功拿下了敌人8座炮楼,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极大地武装了自己,打击了敌人。仅燕嘎子一人,在历次战斗中亲手击毙的伪军和汉奸,就超过了百人!他的英勇事迹在队伍和群众中广为传颂。
为了表彰他的卓越战功,1944年,燕嘎子光荣地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并被边区授予了崇高的“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是父亲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也是白洋淀抗日烽火中一颗闪耀的红星。
铭记与传承——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回首十四年浴血抗战,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牺牲最为惨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战争。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中,像父亲殷增元、像燕嘎子、像宁死不屈的殷宗库村长、像无数有名或无名的英烈们,他们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对民族最坚定的信念,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宁,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烽火岁月,甚至未能留下自己的姓名。
正是这些千千万万英雄儿女的牺牲与奉献,才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才铺就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基石。他们的名字,或许已镌刻在纪念碑上,或许已载入史册,或许仍默默无闻地融入了养育他们的山河大地。但他们的精神,那融入血脉的忠诚、勇敢、坚韧、智慧与无私奉献,早已化作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天空下,更应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后人的心中。
作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红色江山不变色,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和永恒的使命。父亲殷增元和他们那一代人的革命精神,将如同白洋淀的浩渺之水,生生不息,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殷增元(原68军副政委)
河北省任邱市人,1924年3月出生,1939年7月入伍,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干事、副书记、书记,武工队政委、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战争年代,参加百团大战、反扫荡、津青蛟、刘堂庄、平津等战役战斗;抗美援朝时期,参加了东线防御金城反击战等战役战斗,荣获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志愿军军功章,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7 年5月离职休养,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作者:殷翔,男,汉族,河北省任丘市人。中共党员。1976年12月参军入伍,历任坦克2师7团1营3连炮长、二炮52基地机要处译电员、68军204师政治部保卫干事。1987年1月转业至石家庄市玻璃厂任保卫科长,2019年10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