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翻阅着徐汇区委2006年编印的纪念册,抚摸父亲留下的两枚纪念抗战胜利纪念章,睹物思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当年我的父亲他们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坚定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坚强信念,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抗日疆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一、不做亡国奴 抗日干革命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而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以及主要军事力量全转移到父亲家乡淮阴地区来了,日军侦察闻讯后随即于1938年春夏之交对淮阴城进行重点军事打击,连续遭到敌机空袭。曾有两天每天三次共18架次飞机对淮阴城及周围地区进行轰炸、扫射,造成平民百姓死伤无数。1939年3月2日,日军由坦克开道,骑兵、步兵耀武扬威相继进城,从此淮海地区陷入了人间地狱。日军无恶不作,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进行频繁残酷的扫荡,给淮海地区老百姓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其中伤亡200人以上的惨案就有5起。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淮阴地区因战争原因伤亡18.8万多人,其中被杀害、致残、失踪等直接伤亡人数3万多人,被抓捕、灾民、劳工等间接伤亡1.8万多人。
面对日军的铁蹄践踏和野蛮暴行,苦难的淮海人民真正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国民党的抵抗无力,汉奸走狗的横行,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加上不久前抗日志士的街头宣传:“要抗日、不做亡国奴”,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使父亲萌生并坚定了投奔新四军抗日武装干革命的念头。1940年经泗沭县委介绍,父亲怀揣着县委介绍信离开家乡淮阴,前往沭阳钱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了抗日革命道路。
从1941年——1943年,可以说整个苏北、苏中战火弥漫。淮海抗日根据地也处在日寇、伪军、顽固派三方面的反动武装夹击之中,日伪顽“扫荡”很频繁,根据地几乎处处是前线,到处在打仗。平均每半个月就要遭到日伪顽“扫荡”一次,那战争环境是非常残酷恶劣的,死人是常事。部队经常是今天到东,明天到西,有时一晚上就要数次转移。父亲说,那时我是作好随时牺牲准备的。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战争环境下,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在1941年把自己的二弟和表弟带出来参加新四军。
父亲在1942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担任了泗沭县东徐乡乡长、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担任泗沭县六区干部连连长。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至1943年的两年里,日伪军对淮海泗沭地区较大规模的“扫荡”就有十多次。
二、创建交通破袭战 坚持反扫荡斗争
1942年11月14日,日伪军对苏北淮海地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日军华北派遣军以十七师团藤原联队为主,纠集伪军第36师李实甫部,计8000余人,由泗阳、淮阴、涟水以及新安镇等地分九路出动,合击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沐阳县小胡庄、陈圩、张圩,妄图一举扑灭淮海区机关,进而摧毁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我新四军分区主力部队和泗沭独立团及地方民兵武装积极组织力量奋起阻击抵抗,掩护淮海区首脑机关跳出日伪军的合围网,顺利地转移到泗沐地区来。日伪军扑空后,恼羞成怒,除了对沿途淮海百姓滥杀无辜外,更加疯狂的在淮阴、涟水、以及六塘河两岸古寨、徐溜等中心地区反复进行扫荡,寻机歼灭我淮海区首脑机关和主力。而我主力部队和泗沭独立团在敌控制区的间隙里反复穿插,机动灵活地与敌周旋,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其中淮海军分区主力一部在小店子、塘沟、马渡一带相机打击北犯敌人。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十九团一部在丁集阻击由淮阴进犯的400余名日伪军,使泗沭中心区不受侵犯,有力地保卫了淮海区党政机关的安全。在此期间,我父亲所在的泗沐县独立团创造了“交通破袭战”的打法,及挖断公路、拆毁桥梁、阻塞河道,使日伪军通行受阻、无法快速行动。具体发动了“破”“拆”“打”“动”战法。
“破”,就是破路。即把原有道路破坏并挖成条条相通合乎规格的路沟。它的好处有三:
一是改变地形、地物,给日本鬼子“扫荡”设置了重重障碍。当时日军是现代化装备,有汽车、汽艇、火炮,路被破坏,横七竖八挖上交通沟,两边又垒成土堆,敌人现代化装备无法施展,给敌人造成很大不利。
二是便于军民转移。交通沟四通八达,敌人来了,军民就顺着交通沟迅速转移。第三便于隐蔽打游击。日伪军扫荡来了,我们部队隐蔽在交通沟内,敌退我进,敌驻我扰,和敌人周旋,进行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日伪军。
在破路实践中还吸取了前不久淮阴新四军“刘老庄连”战斗时因为没有挖通一条路沟,以致遭到敌人包围造成新四军82名战士牺牲的惨痛事例进行及时整改,以后形成了泗沐县内路路皆沟,沟沟相通,村村相通,还间接带来排水通畅,减少农田水灾,增加农业收成。
“拆”,就是拆除碉堡、土圩子、瓦屋砖墙。这是防止日伪军可能利用砖瓦房屋安设据点的一项应急措施,主要目标就是拆除集镇上的瓦屋砖墙,不给日伪军设置据点、岗哨,用于军事目的的企图。
“打”,就是打狗、灭狗。这也是从有利于新四军游击队活动考虑的,抗日武装夜间活动时,狗汪汪乱叫,容易引起日伪军的警觉,所以从1943年初,我父亲所在的泗沐县各区开始普遍推行这项工作。
“动”,就是动员民众坚壁清野、藏好粮食,献碎铜废铁、子弹壳,捐给部队兵工厂,造子弹、武器。通过宣传和广泛动员,逐渐形成了中小学生、妇女等群众团体广大群众积极捐献碎铜废铁、子弹壳支援前线的踊跃场面,形成了全民抗战的良好局面,“反扫荡”争取到了主动。
三、动员青壮年参军 荣获参军英雄称号
为了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泗沭县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参军热潮。1943年冬,淮海地区掀起第一次参军运动。泗沐县委、县政府于12月召开党的活动积极分子大会,到会几百余人,由县委领导作动员报告,号召全体党政干部做动员青壮年参军的模范;号召各级党组织与各阶层人士携手合作,努力完成参军任务。我父亲作为朱纡乡乡长和党支部书记,与当时的实验乡乡长、党支部书记聂大朋在参加泗沐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征兵动员大会上相继发言表态,坚决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他俩还在会上拉勾竞赛,看谁任务完成的好。
记得当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老百姓都期盼着过上安稳的日子,又由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人们都不愿当兵革命。但自从泗沐县这一带由敌占区变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思想觉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做工作参军还是有难度的。为此父亲他挨家挨户上门谈心聊天,做思想动员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终双方都动员了近百人参加了新四军,圆满地完成了扩军备战任务。后来在泗沐县委、县政府召开的表彰总结大会上,父亲和聂大朋双双获得“参军英雄”光荣称号,并发给一支金星钢笔作为奖励。
父亲对当年这段往事,虽已淡忘,但到了晚年,回忆起来还是感到很高兴和自豪的。
父亲的老战友周枢回忆说:“1943年淮海动员大参军,泗沐县共动员了一千多名青年参军,一次就拉起了十多个连,出现了许多兄弟争相参军、情人送郎参军的动人故事。在劳军时,王集区在袁盛庄还组织了千人跳大秧歌舞,苏北行署主任李一氓同志也出席观看。”此情此景真所谓:“迎接抗日大反攻,子弟结伴去从戎。含笑牵衣把郎送,叮咛早报杀敌功。劳军扭起秧歌舞,笑煞行署老李公。往事说给今人晓,永远不忘新四军。”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泗沐、泗阳、淮泗、运河特区共有18191人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同参军的群众性参军热潮。还出现了来安乡大园村吴翠轩、吴森仁父子俩相续参军抗战,并先后壮烈牺牲这样的先烈典型。截止抗战胜利时统计:淮海地区共有数万人投身抗日战场,有518人光荣牺牲。这充分表明淮海地区和泗沭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信任和积极拥护,人民是我革命武装力量得以发展壮大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抗日战争得以胜利的坚强后盾。抗日先烈他们顽强战斗,壮烈殉国的事迹将永载史册。
昔日战火虽已远去,但80年前的浩劫警示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