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先辈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前仆后继,不惜流血牺牲。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武装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坚持人民战争,为这一胜利奠定了基础。
今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几十年来,无数革命军人,忠于人民,敢打敢拼,赢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用鲜血和生命赢得和守护了人民的解放和安宁。
今年也是父亲郭卫川诞辰102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父亲戎马一生的场景。作为后代,祭奠父辈英灵,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才能为中华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将父亲坎坷的一生和精彩的故事追忆如下:
一、父亲家庭基本情况
1923年4月,父亲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大屯集村贫农家庭。家中有爷爷、奶奶、两个姑姑、两个伯父和父亲共七人。家有草房4间,耕地4亩。因连年灾荒,生活极端困苦。经常吃糠咽菜,尤其春季青黄不接,更加困难。爷爷是一个朴实农民,1938年因霍乱染病而亡。奶奶是一个勤劳的妇女,在家纺线织布,节俭持家。
两个姑姑成年后出嫁。大伯因生活所迫,到濮阳县城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抗战开始后,在村里参加抗日活动,随即加入共产党,1946年任村支书,1948年调县公安局任助理员,解放后任县公安局长。二伯曾因生活所迫,逃荒去山西榆次,抗战爆发后回家务农,因是抗属被日伪军逮捕入狱,后患病身亡。
父亲小学时成绩优异,曾以全县第三名考取县中学,但因家中无钱交学费,因而失学。这些在父亲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当时村里有了党组织,父亲积极参加宣传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毅然参加了党领导的县大队,担任通讯员,常常只身传送信件。
父亲根据辈分划分为同字辈,原名为郭同书,参加革命后曾改为郭一英,后来又改为郭卫川。
二、父亲的小学生活
虽然家境非常贫寒,但因大屯集村是个500户的小集镇,有一所县立初级小学,上学不需缴纳学费。同时,爷爷奶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上书,识几个字,将来好在社会上找事做,兴家立业,于是父亲7岁时就入了本村小学。父亲学习很刻苦,加上天资比较聪明,学习成绩总是数一数二,颇受老师爱戴和同学们称赞。爷爷奶奶也很高兴,认为父亲是个有出息的孩子。父亲也就更加努力学习,一心要做个兴家立业、有出息的人。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会同附近各村小学师生参加了抗日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等口号。父亲此时虽然年幼,但已经初步有了仇视日寇的心理。
初小毕业后,父亲虽然以优等的名位次考上了县立第一高小团城高小,但因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不能入校,无奈只好在原初小补习班半耕半读的学习。一共有几十名升不起学的学生,课本是油印的讲义和五、六年级的高小课本。这时父亲在思想上,一方面对如愿升学的同学很羡慕,一方面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现象产生了不满情绪,奠定了今后参加革命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父亲参加革命后增强革命意志,激励个人前进的重要源泉。
三、走入革命队伍
“七七事变”正是父亲14岁的时候,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但很快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救国会普遍建立起来了。父亲这时也参加了一些抗日活动,如组织儿童团等。1938年本村成立了完小,父亲就在完小六年级学习。
此时冀南豫北数县已经在打着抗日招牌的国民党专员丁树本的统治之下。一方面在反动政权统治下,国民党三青团的力量扩大,另一方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产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已经深入劳动人民的心,因而村里数十名地主、富农、流氓参加了国民党,同时数十名青年加入了共产党。父亲受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深知共产党是为穷人谋福利的,也是坚决抗日的,于是参加了党领导的民先组织,并任组长。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父亲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1939年8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组织安排,参加了区救国会的工作。父亲虽然年幼,但工作积极热情。
1940年日寇占领中原,当时革命工作是在敌人残酷扫荡、疯狂捕杀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与本地汉奸、地主、国民党三青团进行了顽强艰苦的斗争。父亲从中得到了锻炼,初步了解了如何发动群众的道理,同时革命意志也越来越坚定。
1940年8月,党为了进一步培养父亲,调其到冀鲁豫联中学习。这是当时培养地方干部的敌后学校,学习内容是《新民主义论》《社会科学概论》《大众哲学》等理论。虽然父亲当时不能够全部理解,但也初步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什么是帝国主义、中国革命的道路等。
当时冀鲁豫边区刚刚建立,一切都需要完善发展,党决定学校组织冀鲁豫行署宣传队。1941年3月,在党的安排下,父亲参加了宣传队工作,当时叫新民主剧团。父亲任分队长、党支部委员,对当时宣传队的创建与成长,起到了骨干作用。
四、冀鲁豫边区党校学习
1941年3月至1942年3月在宣传队工作期间,父亲曾于1941年6月至10月在边区党委党校学习,学员均是区县干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青年的父亲收获很大。首先,经过近一个月的审查鉴定,并学习了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使父亲认识到,虽然过去对党是忠诚的,工作是积极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仍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如小资产阶级的名位思想。其次,三个月主要学习了党的各种政策,如建党方针、政权建设、群众工作和武装斗争等。学习方法均是听取党政军各首长报告后,大家联系实际讨论,在政策水平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经过党章和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的学习以后,父亲进一步认识了党的伟大和光荣,更坚定地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并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下面是策马急追救战友,革命友情伴终身的故事。
1941年3月,父亲调往冀鲁豫行署宣传队(新民主剧团)任分队长。当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对冀中冀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生死面前,革命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坚定分子。宣传队有一名男队员,面对艰苦斗争产生了动摇。一天,他趁机蒙骗胁迫一名只有10岁的女队员万英(系前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的侄女)逃离营地,投奔国民党部队。父亲得到消息后,二话没说,立刻一人策马急追。二十多分钟后,追上了逃跑的叛徒,并将负隅顽抗的叛徒制服,成功地将万英解救回来,挽救了一名女战士的政治生命。三十年之后,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万英,得知父亲刚调来北京工作的消息,经多方打听地址找上门来,感谢当年的解救之恩。
五、加入八路军
1942年精兵简政,行署宣传队取消。父亲被调到筑先中学,一面学习,一面担任学生会工作。7月份父亲又调到陆军中学四大队学习了整整一年,这也是正式参加八路军的一年。在一年的学习生活中,父亲得到了严格的军事锻炼。其间更经受了日寇铁壁合围、残酷 的“九。二七”大扫荡的考验。其中,父亲孤胆夜潜敌营夺军马的事迹受到表彰。
1942年,日军在华北、中原地区展开了大扫荡,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在“九。二七”大扫荡中,陆军中学在行军途中,遭遇了日本鬼子包围。学校师生们虽然没有配备足够的武器装备,但以死相拼。经过顽强抵抗,师生们三分之一牺牲,三分之一被俘,最后只有三分之一从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冲出。经过清点,学校教育长潘焱(1955年授少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最喜爱的白色战马,不幸落入日军手中。这匹军马跟随首长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是首长最亲密的战友。它的遭遇令首长懊恼不已,不停地念叨。
见此情景,父亲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当天晚上,他不顾一天突围奔波的疲惫和尚未远离日军的危险,赤手空拳,孤身一人利用夜色的掩护,徒步几十里,悄悄地潜入日军占据的村落。在日军巡逻兵的眼皮底下,到处搜寻马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处马圈,找到了那匹白色军马。父亲趁日本鬼子都在酣睡中,悄悄地解开那匹白马的缰绳。白马既没有嘶叫,也没有闹腾,乖乖地随着父亲牵动,父亲顺便又解开了另一匹军马的缰绳。这样父亲牵着两匹马,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日军驻地,随即纵身上马,牵上另一匹军马,向着我军驻地方向飞奔起来。听见马蹄声,日军发现后追出,密集的枪声在父亲身后响起。父亲凭着娴熟的骑马技术,左拐右转,终于摆脱了日军的追击。
当跑到一条河边时,突发情况令父亲大吃一惊,发现有两个伪军持枪在河边桥头把守。父亲虽然没有枪支在手,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毅然逼近伪军,高声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他们多为自己留条后路。两个伪军见父亲大义凛然,一副要同归于尽的架势,面面相觑,慌忙退后,示意放行。最终,父亲带着两匹军马安全地回到了我军驻地。黎明时,当首长和战友们一觉醒来,见到失而复得的军马和毫发无损的父亲,都异常惊喜。
第二天,在全校军人大会上,父亲受到了校领导的点名表扬,还专门奖励了一件汗背心,以资鼓励。这在物资贫瘠的战争年代,也算是一件奢侈品。这一传奇经历,也成为战友们口口相传的一段佳话。
那时的父亲,干革命浑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是千百万人民战士的代表。每当看到、听到其他革命军人的事迹,总感到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精神动力。
六、在部队中成长
1.连队工作锻炼(1943年12月至1946年9月)
父亲1943年7月陆军中学毕业,在冀鲁豫军区保卫部,又接受了3个月的保卫工作训练,之后到军区侦察队任支书。1945年1月到抗日纵队一团任宣传干事,之后又调一连任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攻克清丰、邯郸、郭庄、攻打临清等战役。1946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二纵十六团合并后,父亲任七连政治指导员。数年连队工作,使父亲得到很大锻炼。
首先,在连队党政工作方面,父亲初步学会了如何掌握连队干部战士思想,如何开展支部工作,如何发现培养积极分子。特别是在抗日纵队一团工作时期,这是冀南大名起义的一支部队。在改造旧军队成为革命队伍的过程中,在上级党的领导下,父亲团结教育起义士兵,工作与斗争能力有很大进步,自己所在连队经常受到表扬。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父亲所在连队补充了大量由山东国民党王耀武部队俘虏的士兵。父亲通过思想上教育,生活上关心,将旧军队士兵逐步改造成为合格的人民战士,有的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了生命。
其次,在连队工作时期,正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部队变动大,战斗频繁。对于父亲来说,虽然过去经过无数次的反扫荡和地方武装工作,但是真正与日军、国民党军面对面作战,还是从基层连队开始。经过攻城、防守和大规模的运动战,父亲经历了最宝贵的锻炼。在父亲的整个连队工作时期,因工作积极,作战勇敢,不断受到上级表扬。陇海战役开始后,父亲曾在全旅连以上干部会议上,多次受到口头奖励。
2.负伤及后方工作(1946年10月至1948年3月)
1946年10月,父亲在冀鲁豫军区二纵十六团七连任政治指导员。在鲁西南消灭国民党军整编三师的 战役中,父亲头部、腰部两处负重伤,生命垂危。经及时手术抢救,死里逃生。因父亲身体伤残,不能重返部队,被转入军区残废军人教养院休养。因该单位刚成立,任务繁重,组织很不健全,父亲被调到政治处做教育干部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休养。1947年12月,父亲参加了冀南区党委一个月的整党,进一步坚定了阶级立场,提高了思想水平。
3.十四纵队四十二旅工作(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
1948年3月成立冀鲁豫军区十四纵队。这时父亲的身体有所恢复,领导答应了父亲要求回部队的请求。父亲调任十四纵队四十二旅(后整编为华北军区七十军二一0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2月升任组织科副科长。
当时部队的任务是肃清豫北残匪。在每次战斗中,父亲都是做好战时政治工作。战斗空隙练兵时,父亲也必深入连队。特别是全程参加连队新式整军运动,父亲对广大战士的朴素感情和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三大民主运动,父亲真正领会到,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是无限的,各项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坚定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启发群众的思想觉悟,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攻克平汉、陇海、杨胡、从固、封邱、柳屯、黄河桥、郇琪门、辉县、新乡等战役。
4.和平医院工作(1949年12月至1959年9月)
1949年9月七十军缩编为华北军区独立二0七师,同年12月该师撤编。父亲调华北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外科任协理员。1951年2月成立直属分院,父亲任教导员。8月调和平医院政治处任副主任,之后又升任政治处主任。其间,父亲进一步提高了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思想认识,掌握党性原则,贯彻了团结改造的政策。“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使父亲的政治思想觉悟又有了进一步提高。这里有一个父亲做好抗美援朝伤员思想工作,平息机场搬迁风波的故事。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医院陆续地接受了很多负重伤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作休养员。部分休养员一方面战场有功,另一方面伤痛难忍,渐渐地滋长了骄娇二气,时常发脾气。和平医院北面十多里处,有一座空军航校,每天都要进行飞行训练。一架架喷气式飞机不断从医院上空飞过,传来巨大的呼啸声。部分休养员不堪忍受,聚众向医院领导提出,强烈要求机场搬迁,一时闹得全院沸沸扬扬,院领导安排父亲去做思想工作。父亲来到这些休养员中间,详细地了解他们的诉求。父亲心平气和地说,新中国刚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偌大的飞机场搬迁需要巨额资金,大家要理解国家的困难。这些休养员一时难以平心静气,叫喊自己为国负了伤,理所当然地需要安静的休养环境。父亲当即肯定了这些伤员在战场上英勇顽强的表现,但又强调现在更应该在休养中服从组织安排,安心疗养。父亲继续说,作为一个军人,就是要在战场上不怕流血牺牲,在和平环境下遵章守纪。看到少数伤员继续以负伤为由,居功自傲,坚持个人要求时,父亲当即严肃起来,激动地脱下自己的军上衣,裸露出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有与日军拼刺刀留下的多处刀疤,有与国民党军交战留下的累累弹痕,令在场的众人大惊失色。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八路、老战士,参战经历和身上伤痕顿时让这些伤员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纷纷低头感到惭愧,不再强调自己的要求。这样,机场搬迁风波得到了平息。
5.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59年9月至1961年9月)
1959年9月,组织上安排父亲到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两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军事理论,全面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6.二五六医院工作(1961年9月至1970年9月)
1961年9月,父亲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被任命为地处河北省正定县城的北京军区二五六医院政委。他与该院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关系非常融洽,也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这段时期,经历了学习雷锋、军事大比武、落实“6.26指示”、军队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坚持每日起床号后出早操,每年夏天到滹沱河开展武装泅渡训练,坚持经常性的组织下乡医疗队,并掀起学习毛著、学习雷锋、学习261医院的高潮,并请休养员中的战斗英雄,如郭恩志、蔡金桐等在全院大会上作报告。60年代后期,医院经受了极“左”思潮的冲击。父亲坚持信仰,坚持依靠党组织,坚持依靠群众,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7.北京铁路局军代处工作(1970年9月至1983年10月)
1970年9月,父亲调北京军区所辖解放军驻北京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任政委,下辖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大同、临汾铁路分局军运处,投入到军事交通工作中。父亲坚持铁路运输为国防战备服务,为军队各单位服务,经常开展专业技术竞赛,不断提高军事交通运输专业技能。经常深入下级分局军运处,到各兵站、仓库、兵工厂了解和检查专用线、专用站台设施情况,确保处于战备状态。父亲还到全国各兄弟军代处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为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行动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庆华执笔 郭庆红整理
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