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一位从事30多年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的老记者、编辑,每当军事题材电影上映,我都会到电影院观看,优秀的电影甚至多次观看。电影评论领域与军事文化领域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
刚上映电影《南京照相馆》不仅是抗战题材电影,而且是年轻导演的一次展示!
我不认识导演申奧,但是通过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中国年轻导演电影艺术的创新精神。
在众多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中,《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少有的优秀军事题材电影,以其别具一格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打动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再现,更是一次电影艺术表达的大胆探索与突破。
电影巧妙地以“照相馆”为切入点,将摄影与洗印这两个看似平常的行为,赋予了深刻的历史内涵。通过邮差阿昌和照相馆老板老金,这两个主要人物在摄影与洗印过程中的经历,折射出日军在南京的残酷真相。阿昌被日军摄影师伊藤误认为是照相馆的人,从而被迫为其冲洗底片,这一偶然事件成为了故事的开端。在冲洗底片的过程中,那些记录着日军屠戮暴行的照片逐渐显现,阿昌与老金亲眼目睹了同胞们惨死于日军枪口之下的画面,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日军残暴罪行的铁证,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碎。
影片通过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以及一群市民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对生的渴望。阿昌起初只是为了在日军的屠刀下保住自己的性命,才被迫为日军工作。他在日军的威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屈辱,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选择妥协。老金一家则代表了普通的南京家庭,他们原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因为战争的爆发,被迫躲进照相馆中避难。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努力寻找生存的希望。而那群躲在照相馆里的市民,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都展现出了对生的强烈渴望。他们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家人,都在竭尽全力地与命运抗争。这种对生的渴望,与日军的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军在南京城肆意屠杀无辜百姓,将生命视为草芥,他们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人性的底线。而南京市民们则在苦难中坚守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日军暴行的残酷和不可饶恕。
导演申奥在叙事和电影语言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在叙事上,影片巧妙地将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阿昌与老金等人在照相馆中的经历是主线,他们在冲洗底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日军的阴谋,并开始谋划如何将罪证照片运送出去。同时,影片还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故事,如高叶饰演的龙套演员毓秀,她被迫与阿昌摆拍“亲善照”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日军的虚伪和残暴。这些支线情节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进一步展现了战争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影响。
在电影语言上,导演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例如,影片中照相和射击的按钮,导演巧妙地将这两个动作并置在同一个场景里,一边是日军扣动扳机射杀无辜百姓,一边是随军摄影师按下照相机快门“记录”这耀武扬威的暴行,这种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日军的残暴和摄影工具在战争中被扭曲的作用。
又如,影片中对暗房的描写,红色的灯光营造出了压抑、恐怖的氛围,当一张张罪证照片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时,观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黑暗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此外,导演还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阿昌从最初的怯懦、为了生存而妥协,到后来的觉醒和反抗,通过他的眼神、表情和动作的变化,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影片的结尾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片尾曲宛如一首深情的挽歌,缓缓流淌在观众的心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银幕上呈现出一幅幅南京城今昔对比的画面,曾经被战火摧毁的城市如今已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对比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观众们沉浸在音乐和画面所营造的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开,仿佛还在回味着影片中那段沉重的历史。
作为军事记者的我,曾经多次在南京采访寻找历史的遗址,影片出的真实遗址交叉重现,非常珍贵。
这首片曲不仅仅是对影片的总结,更是对那段历史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祈愿。它以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此文已发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