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自己的“话语体系”里,“岌沭”是一方壮美的红色热土。这方宝地,我指的是家乡鲁东南的沭河和岌山一带那片充满暖爱的地方。在国难当头和民族危亡之际,这里敞开怀抱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八路军战士,指战员们浴血奋战为老百姓打跑鬼子强盗,保住了共同的家园。此地方连同那个名称,始终让我感到亲温、充满敬意和有向往感。这里的沭河近年来因“少奇来鲁”“朱村战斗?第一碗饺子敬英烈”以及“沭河的歌声”等红色故事而名声鹊起;在这条自北向南缓缓流淌的河流两岸,苍山、岌山、羽山、还有马陵群山等峰峦位列河畔,恰似“背书”那个未曾走远的战火岁月,一同托出拒侵略者于根据地之外的那个赫赫有名的沭河钢铁防线,军民团结,铁壁铜墙。
我于1968年4月出生于山东临沭沭河西岸的前栗行村(今属临沂市河东区),1987年于临沭一中高中(理科)毕业,落榜务农又考大学,1993年于临沂师专政治系毕业。师专期间担任学校有线广播电台九一级(学生)负责人,《校园之声》(站刊)总编辑。
我的大爷爷李文进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老四团)特务连战斗骨干,曾在1945年9月攻克鲁南重镇临沂城时,带领战友们在城西南活捉守城大汉奸立下战功;爷爷李文艾系临沭独立营战士,抗战时期主要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参加保卫沭河沿岸反封锁的斗争;姑姥爷韩贞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下干部,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离休告老后再住沭河之岸。听着家庭红色故事长大、耳闻家乡抗战打鬼子和反击国民党“中央军”及“还乡团”的大量事迹、环视当地比比皆是的战斗遗迹、遗址,浓浓的氛围,使得学生时代的我即迷上了描写打敌人故事的小画册和电影等,尤其对当地发生的大、小战斗以及人物故事,更是孜孜以求、甘之如饴。
大学期间的骨干课程之一是《中共党史》,选修课包括《沂蒙革命史》,1992年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所写反应沂蒙老区发展变化的调研报告还获得省级三等奖。师专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岌山这个地方,而且一干就是6个多个年头,先是当中学老师,接着又当镇里的成教中心校教干,还干过镇上的宣传干事、包村干部以及镇政府代理文书等基层工作。正是在这些平常的岗位上,让我真真切切听到了不少岌山这个地方盛产的英雄故事。
几年之后工作调动离开岌山,再后来进城分别到了当地党史、党校等单位工作。2010年,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并于2013年顺利毕业。学以致用,所写毕业论文正是自己工作领域和业务研究对应的课题,题目为《刘少奇与山东抗战困难局面的扭转》。读研期间,正是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筹建之日,我结合实际,带着课题,一面学习,一面请教,其中由我执笔撰写的《布展大纲》,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军事博物馆以及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等相关方面领导、老师和专家们的大力帮助之下,经过严格论证后获得通过并付诸布展。2011年6月29日,临沭县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暨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正式开园(馆)。顺理成章,之后我便逐步做了这家单位的负责人,而且是首任。
作为新建单位,这个纪念园(馆)工作运行几乎是从零开始的。面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专业力量缺乏和人手明显不足的条件下,我与大家一起克服困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基地”融合发展的崭新路径,并成为中央党校等全国重点干部教育院校的现场教学点,还以成员单位资质入围全国刘少奇纪念地联盟,该馆(园)也逐步成为地方知名、国内有名的地标性单位。2023年11月,纪念馆在全国各刘少奇纪念地中获评先进单位,个人也被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列为刘少奇专家研究室九位外聘专家之一。
“枪声就是命令!”1944年1月24日(农历除夕)拂晓,一场为了救护群众而展开的激烈战斗在鲁东南的沭河岸畔展开,此即朱村战斗。此战尽管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甚至“万岁军”(解放军原第三十八集团军)战史上都有清晰记载。2012年,应朱村党支部王书记一班人之约,我与县旅游局王局长、党校马老师等单位同志一起,来到朱村帮助展陈相关历史。为了还原那场不同凡响的朱村战斗,在没有一张原始照片的有限条件之下,硬是给做出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村级展馆,2013年11月25日下午3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沂蒙老区临沭县朱村视察,观看了 “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对朱村战斗中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以及老区军民之间那种鱼水深情给予了高度赞扬,要求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自此,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朱村和朱村战斗的故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2014年,我被朱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并被聘为“名誉馆长”。
专业研究是纪念馆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了获得当地稀缺的第一手展陈资料,我遍走沂沭河畔以及国内各相关革命老区,用心征集、甄别海量的历史资料,最终形成展陈成果。“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就是一张合影照片做出来的”,临沂大学的张博士曾经如此评价该项工作的难度。在当地,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旧址陈列展、滨海革命纪念馆、鲁南四地委暨滨海二地委驻地陈巡会村村史馆等多个红色纪念地的专业展纲,个人均有幸将其托出。
在长期耕耘于山东抗战史、滨海革命史以及沂蒙精神等学术沃土的过程中,汲取和发挥并存,热爱、收获与积累同在。2005年合作完成专著《刘少奇在山东》并获任国家博物馆《抗战档案》编委;多年来,有数十篇论文或发表于各级各类媒体,或入围相关全国性学术研讨平台,其中理论文章《1942年刘少奇在山东的调查研究》于2023年6月30日在《学习时报》发表并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载发,《端正思想作风壮大抗战力量》于2024年7月12日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七版头条发表。
宣教工作是革命历史纪念地的一项主要业务。当党校系统的工作历练和学习经历遇上红色课堂开发的需要,那自然是要拿出成果的。实践中,个人先后完成《1942年刘少奇在山东历史回望》《沂蒙精神与刘少奇在山东》《注重调查研究不忘为民初心》等多个专题课的打造,并在上海、江苏以及临沂地方等多个党性教育班次上得到运用,个人还被列入山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师资库名录。宣讲不仅仅在讲台,近年来,还多次应邀上镜包括央视“国家记忆” “焦点访谈”等著名栏目在内的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宣介沂蒙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事地方历史研究工作以来,个人先后获聘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临沂市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还被吸纳为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先后获评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先进个人”,临沂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先进个人,2022年11月,当选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2024年7月,我离任纪念馆(园)管理办主任岗位。总结过去,感慨良多,既往工作的开展、当地多家革命历史纪念地的打造以及个人学术成果的取得,这离不开领导、朋友和同仁们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总结新崛起于沂蒙老区沭河之滨的刘少奇革命历史纪念地的工作之时,湖南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的罗老局长曾不止一次地说,此地的特色是“一本著作、一座纪念馆、一个红色课堂。”
领导岗位是离开了,但红色文化研究的丰厚土壤让人无法脱离,那里有许多课题等待着自己继续钻研,就像家乡门口的沭河要冲红色古渡一样,如果不去发掘和宣传,谁会知道抗战时期这里还有一条神秘的地下交通线经过“老船口子”、而且一直通往延安呢。
我与岌山有缘分,我与沭河有个约。一路走来,一生坚守;家乡有爱,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