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或许是敢于调整策略的胆识。三国风云变幻,对他而言,治理好蜀地本就不易。 其实诸葛亮也够难的。刘备伐吴失利后,蜀汉的一切事务都压在他肩上,心几乎操碎了。这种锲而不舍的态度,实在值得借鉴。
想起陈寿的 《三国志》里记载着这样的细节: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时,曾到京口拜见孙权,周瑜上奏说:“刘备有枭雄的姿态,又有关羽、张飞这样如熊似虎的将领,必定不会长久屈居人下。我认为最好的计策是把刘备迁到吴地安置,为他大修宫室,多送美女珍宝,让他沉湎于享乐;再把关羽、张飞分开,安置在不同地方,让像我这样的人能指挥他们作战,大事就能成了。如今轻易割让土地来资助他们,让这三人聚集在疆场,恐怕就像蛟龙得到云雨,终究不会是池中之物。”
孙权因为曹操在北方,需要广揽英雄,又担心难以立刻控制刘备,所以没有采纳。 当时刘璋担任益州牧,外部有张鲁侵犯,周瑜又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遭失败,正担忧内部问题,没能和将军您交战。请允许我和奋威将军一起进军夺取蜀地,得到蜀地后,再吞并张鲁,留下奋威将军坚守那里,与马超结盟。我回来和将军占据襄阳来进逼曹操,就可以图谋北方了。”孙权同意了他的请求。 陈寿笔下的这些记载,藏着周瑜想控制刘备、进取荆州和益州的全盘计划,这对诸葛亮来说,无疑是层层考验。
要知道,进入荆州和益州的蓝图,周瑜、鲁肃都曾为孙权细细谋划过,诸葛亮身处其间,既要对抗曹操,又要防备孙吴,实在不容易。 对诸葛亮而言,北伐曹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机会,他怎能不全力以赴?虽然北伐曹魏的结果难以预料,但“万一成功了呢”——这份念想支撑着他,让他在丞相任上坚定推行北伐曹魏战略,那份尽职尽责,值得所有人尊重。 作为辅佐刘备、刘禅对抗曹魏的重臣,诸葛亮无疑是合格的。但他和刘禅在价值观上有着明显差异: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一统中原,他深知若不主动出击,蜀汉迟早会被曹魏征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迎战。至于刘禅是否支持,或许他真的没太多精力去顾虑。 或许是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早逝,刘备去世后,除了诸葛亮,再没人好好教导他;又或许蜀汉本就有不服刘氏管理的人,加上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再也组织不起能打胜仗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成了后来的遗憾。
只是诸葛亮大概始终不知道,周瑜那些针对荆州、益州的细密计划,曾像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在他的战略蓝图之上。他只是在乱世里,凭着胆识调整策略,凭着韧性扛下重担,在看不清终点的路上,一步一步走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