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张舍村的中心大街上,临街坐落着4间新建的平房。平房分内外两间,外间是明亮、清新的党员活动室,南面摆着50吋宽屏液晶电视,北面是崭新的党旗、党徽、党训和村规、村约。里间是新建的农村书屋,6个铁制书架摆满了图书、报刊。书屋的西侧临窗半间是“铁喇叭广播室”,不断传播着张舍村的好声音。
这些都是离休老干部、抗战老兵乔存礼老人离休后特意回家,捐资购买和亲手布置的。而令人不胜悲叹的是,几年前,乔老已经走了,永远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永远地离开了注满了他的心血和希望,他亲手扶持起来的美丽、富饶的张舍村。
乔老给张舍村留下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他的辉煌人生,永远留在了张舍人的心里和张舍村的大地上。
不忘文化富民
乔老从抗战时期的《冀中导报》到解放后的《河北日报》,一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深深懂得文化宣传对人的教化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要改变和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引领农民爱国,爱党,文明致富。为此,他自己出钱购置和募集图书2000多册,亲手建成了张舍村“农家书屋”,还买来60个新马扎和几套桌凳,专供读者阅读和收看电视享用。
乔老对家乡有着浓浓的乡愁。他的心里无时无刻不系念着家乡的发展和建设。2016年,正值建党95周年之际,他在北京看病,不顾自己老迈多病的身体,又去书店自费购置了价值几千元的图书,既有精装本《二十四史》、《史记》、《黄帝内经》、“四大名著”等经典古籍,也有普及版的通俗读物,一并寄给了村委会书屋,使书屋更加高雅、大气、实用,进一步满足了全村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年轻人大都出外务工,家里的耕地多是老人留守经营。乔老针对老人存在的种养知识和技术的滞后,精心选购了很多有关资料,以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些上岁数农民种养当中的滞后理念,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书屋于2014年6月建成,几年间,借阅,查找资料,图书流通就达几千人次。守约、爱书、文明,也带出了张舍村的良好村风。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让村民记住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记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记住中华民族今天的伟大复兴和强盛,他把自己家中新买的50吋高清液晶电视并收视费,无偿赠送给张舍村党员活动室。他还特意嘱咐村委会和电工,一定要在9月3日前安装调试好,让全村人都能及时看到和看好庆祝“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盛况直播。
执着文化育民
《衡水日报》曾多次报道张舍村的典型事迹。其中广播室用的 扩音机就是乔存礼老人在石家庄看病时,自己花几千元钱,让儿子买的全新的整套器材,由县委宣传部开会的同志捎回,转送给村委会的。
扩音机安装在村委会书屋,几年来,这里又成了张舍村的“新闻中心”,随时广播着村里的好人好事、生态环境建设、生产技术技能的交流与传播等即时报道。
几年中,他向村里捐出价值四五万元的款、物,用实际行动影响教育着几代人和整个村庄。大家对他的事迹不时地赞颂和感激。他说:“共产党人做事不图个人利益,但必须留个好名声。有好名声,才能千秋万代传承我们的好作风、好家风、好村风、好党风,才不辜负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的崇高荣誉和使命。我们的前程、我们的江山才会光辉灿烂,永盛不衰。”
老把一世的乡愁化作动力,在村里甘当一名“耄耋志愿者”,除自掏腰包购置文化宣传工具之外,还很注意希望工程。他看到本村小学校舍简陋老旧,他不顾自己七八十岁的年纪和老迈的身体,亲自奔走,联系,最后由“五洲华福”和“河北省妇联”牵手,共同资助,无偿为张舍村建起了崭新豁亮的“春蕾小学”教学楼。在教学楼落成典礼上,村民无不赞叹和感动,都说这是祖祖辈辈几百年的梦想,也是乔老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是一项传承千秋万代的光辉功业,惠及并感动着张舍村的世代村民和大地。
热心文化立德
安平县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有乔氏兄弟从山西移民至河北,在张舍村现址占产立庄,建张舍村。村中乔姓家族至今是张舍村的大户,现在他们完整保留着660年的“乔氏家谱”。近年乔老又带领多位族人,经过几年的奔走、搜集、整理,把600多年来散落、分流多地的本族老大的支脉,编排到了至今的第24代,涉及1800多人。家谱凝聚了族人的亲情,增进了社会的和谐。
编写族谱,留住乡愁,缅怀先人,教育后人,这是乔老的信念。乔老以爱国爱家的情怀,与族人共同编续完成了乔氏族谱。他常对人说,我们乔氏家族的先人和今人,一直有很多政治文化达人和良好的传统。从近、现代的“乔家大院”,到新中国的“乔老爷”外长,他们的善良,赤诚,爱民爱国,都使乔家后人引为骄傲。他每讲到亲身经历的近代革命斗争历史,总是深有感触地说,在抗日战争中,张舍是有名的抗日村,堡垒村。张根生、王东沧、吕正操等,都曾在这里指挥抗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抗日战争的辉煌篇章。17位乔姓同胞为抗日血洒疆场。乔聚永的老父亲为掩护抗日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0年的一天,张舍村的青年听了抗战动员,40名青年矢志救亡,当即集体入伍,其主体也是一支“乔家大军”,他们成了当时全村、全县的榜样而载入了史册;为解放安平,党的特工乔万国潜入敌伪内部,机智勇敢地打开了安平城门,接应解放军进城,使安平县获得彻底解放……
乔老还说,直到今天,军旅艺术家乔秀清的散文《古井》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教育、培养了千千万万个中华英才。秀清一家走出三位军人,至今都是共和国军队中的高中级干部,正如他在自己的著名散文《兵屋》中所说,自己“很自豪,也很荣耀”,这也是乔氏家族和张舍村的自豪和荣耀。
乔国安(笔名黄桦),抗战时任《新民主报》主编,解放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要职。他的外甥女徐秀芬说:“舅舅是大官,但没有一点官架,总是教育我们立德,立志,立身,传承爱国、爱党、爱民的好家风。”
如此等等,一个个革命先烈,一件件革命故事,乔老都娓娓道来,鼓励教育着乔家及其张舍村的后人们。
乔老虽是耄耋之年,但讲起话来,新事旧事都入条入理。他说,张舍村的乔氏家族和所有村民一样,每个战士,每位烈士,其本身都是一册册鲜活生动的“家训”和“家史”,他把记忆中的家族美德尽情地向后人讲述,传承下来。
堪是文化乡贤
乔老15岁当兵,16岁加入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为民族解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老来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依然不忘初心。他怀着殷殷乡愁,想着故乡的繁荣和发展。他每一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村里缺什么,什么事该做,而想法去办。
张舍村从贫穷和战火的硝烟中走出,迎来了今天的繁荣富强。几百年的变迁,使张舍村的村民深深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张舍村的今天。所以张舍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党的宗旨,教育村民爱党、爱国、爱家,这是立身、立家、立村的根本。
所有这些,大家都忘不了乔存礼老人的一片热心。人们都深深懂得,没有乔存礼老前辈的支持与关心,张舍村就不会变化这么快。所以乡亲们都说乔老堪称张舍村的“文化乡贤”。
现在张舍村党员活动室墙上挂着一面鲜艳的红旗,上款写着“敬献给乔存礼先生”,中心的黄金大字是“无私奉献”。这是张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代表全村人民敬献给这位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前辈奉献精神的回馈,也是乔老晚年在故乡土地上留下的一个深深的、闪光的脚印。
5年前,乔老走了,老人将近90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他的永久的辉煌。
一个离休老人的文化寄托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可见,乔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自己家乡践行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其辉煌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张舍人民和我们整个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所需要和继承的。
我和乔老初识,是在2015年的夏天。他得知我爱好书法和文学,特意由我的初中同学乔振荣老师引领,特买来了3支毛笔,和一部《中华好诗词》来我家送给我。我一见面就觉得老人和善可亲,热心真诚。乔振荣老师也说,乔老初心不泯,非常热心家乡的文化建设,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坐间,乔老没有着重展现自己的功德和辉煌,只是说,他大半生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很理解文化宣传的重要,鼓励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写作,为弘扬党的大政方针,和祖国的伟大复兴做好党的喉舌,时时注意传递党的好声音,做好自己的文化人生。
此后我去张舍村特意“采访”过几次,也写了几篇关于这里的文章。其中所有张舍村的发展和变化,无不隐含着乔老的声音和身影。乔老在这里真的是颂声载道。
我被乔老的执着文化精神和教诲深深感动,对这位老前辈,老军人,老“乡贤”深深地景仰,也自感身上已经承载着老前辈的寄托和厚望,便聊聊写下了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