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采用各种手段巩固其政权,他制定封禅的仪式,通过封禅进行整治宣示,强化皇权的合法性。在《资治通鉴》卷二十记载了汉武帝这方面的一些作为,可以看到他巩固政权所采取的策略。原文如下:

  初,司马相如病且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劝上封泰山。上感其言,会得宝鼎,上乃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而诸方士又言:“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采《尚书》、《周官》、《王制》之文,草封禅仪,数年不成。上以问左内史兒宽,宽曰:“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臣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衹,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乃自制仪,颇采儒术以文之。上为封禅祠器,以示群儒,或曰“不与古同”,于是尽罢诸儒不用。上又以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封元年

  冬,十月,下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乃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詟,终不敢出。上乃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上叹曰:“吾后升天,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乃还甘泉,类祠太一。

  上以卜式不习文章,贬秩为太子太傅,以兒宽代为御史大夫。

  汉兵入东越境,东越素发兵距险,使徇北将军守武林。楼船将军卒钱塘辕终古斩徇北将军。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杀馀善,以其众降。上封终古为御兒侯,阳为卯石侯,居股为东成侯,敖为开陵侯;又封横海将军说为按道侯,横海校尉福为缭嫈侯,东越降将多军为无锡侯。上以闽地险阻,数反覆,终为后世患,乃诏诸将悉徙其民于江、淮之间,遂虚其地。

  春,正月,上行幸缑氏,礼祭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者三。诏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神仙,人以千数。

  这段话首先引出了司马相如这个人物。司马相如(?—前118年),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外交官。司马相如初为汉景帝刘启的武骑常侍,后客游梁地数年。梁孝王刘武去世后,司马相如归乡,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与司马相如私奔。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阅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封司马相如为郎官。建元六年(前135年),司马相如官拜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回京后,因收受他人财物而被免职。一年后,重新被召为郎官。后被任命为汉文帝的陵园令。后因病辞职,居住在茂陵。元狩五年(前118年),司马相如去世,临终前创作《封禅书》。

  起初,司马相如病重将死时,留下遗书,称颂汉武帝的功德,谈及祥瑞征兆,劝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汉武帝被他的话触动,恰逢获得宝鼎,于是和公卿大臣、儒生们商议封禅之事。封禅大典极为罕见,早已荒废失传,没人知道具体礼仪,而方士们又说:“封禅和‘不死’的名号相关,黄帝之前的帝王封禅时,都招来了神异之物,能与神灵相通;秦始皇没能完成封禅。陛下如果一定要去,慢慢登山就不会遇到风雨,就能顺利完成封禅。”汉武帝于是让儒生们参考《尚书》《周官》《王制》的记载,草拟封禅礼仪,但过了几年也没成。

  汉武帝询问左内史兒宽,兒宽说:“在泰山祭天、梁父山祭地,彰显姓氏、查验祥瑞,是帝王的盛大典礼;但祭祀的具体礼仪,经书里没有明确记载。我认为封禅是向天地神灵宣告治国成功,仪式应由圣明的君主自行制定合适的规范,不是群臣能罗列清楚的。如今要办这件大事,拖延了几年,让群臣各自发挥意见,最终还是没结果。请天子确立中正平和的准则,统筹各项事宜,像‘金声玉振’那样整合完善,以顺应上天的祥瑞,为万世奠定基础。”汉武帝于是亲自制定礼仪,大致采用儒家学说修饰仪式。他制作了封禅用的祭器给儒生们看,有人说“和古代不一样”,汉武帝便把儒生们全都罢免不用。又因古代惯例是先整顿军队、解除战备,再举行封禅,于是先做军事准备。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封元年

  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南越、东瓯都已受惩罚;西蛮、北夷还没完全归顺。我将巡视边疆,亲自执掌军权,设十二部将军,亲自率领军队。”随后出发,从云阳向北经过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到朔方,临近北河,部署十八万骑兵,旌旗绵延千里,以显示军威,震慑匈奴。派使者郭吉告知单于:“南越王的头颅已挂在汉朝北门。如今单于要是能打,天子就在边境等着;要是不能,就向南臣服汉朝,何必逃到漠北寒冷困苦、无水草的地方!别做这种事。”话刚说完,单于大怒,立刻斩杀了负责接待的官员,扣留郭吉,把他流放到北海。但匈奴也很恐惧,始终没敢出兵。汉武帝返回,祭祀桥山的黄帝陵,在须如解散军队。他问:“我听说黄帝不死,现在却有陵墓,为什么?”公孙卿说:“黄帝成仙上天后,群臣思念他,就把他的衣冠葬在这里。”汉武帝感叹:“我日后升天后,群臣也会把我的衣冠葬在东陵吗?”之后返回甘泉宫,按礼仪祭祀太一神。

  汉武帝因卜式不熟悉文献典籍,降职为太子太傅,让兒宽接任御史大夫。

  汉军进入东越境内,东越早已派兵占据险要地势,派徇北将军驻守武林。楼船将军的士兵、钱塘人辕终古斩杀了徇北将军。前越衍侯吴阳率领本邑七百多人在汉阳反攻越军。东越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杀死馀善,率领部众投降。汉武帝封辕终古为御兒侯,吴阳为卯石侯,居股为东成侯,敖为开陵侯;又封横海将军韩说为按道侯,横海校尉福为缭嫈侯,东越降将多军为无锡侯。汉武帝因闽地地势险要,当地人多次反叛,终究会成为后代的祸患,于是下诏让将领们把当地百姓全部迁到江淮之间,闽地从此成了空地。

  春季正月,汉武帝前往缑氏,祭祀中岳太室山,随从官员在山下仿佛听到三次“万岁”的声音。汉武帝下诏让祠官增加太室山的祭祀规模,禁止砍伐山上草木,把山下三百户人家设为供奉太室山的奉邑。

  汉武帝接着向东巡视海上,祭祀八神。齐地人上奏谈论神怪、奇方的有上万人,他于是增派船只,让数千名说海中有神山的人去寻找蓬莱仙人。公孙卿持符节先行,等候名山神灵,到东莱后说:“夜里见到巨人,身高数丈,走近就不见了,脚印很大,像禽兽的脚印。”群臣中有人说:“见到一位老人牵着狗,说‘我要见天子’,很快就消失了。”汉武帝看到大脚印时还不信,听到群臣说老人的事后,就坚信是仙人,于是留在海上;派方士乘坐驿车、派使者去寻找神仙,人数多达上千。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些道理。封禅礼仪制定中,汉武帝拒绝群臣冗长讨论,最终亲自制定规范,体现古代帝王在重大事务上“乾纲独断”的特点——当制度无明确先例时,皇权成为最终决策核心。汉武帝将政治与军事的联动,他先“振兵释旅”(震慑匈奴、平定东越),再行封禅,说明古代“封禅”并非单纯祭祀,而是以军事胜利、疆域稳定为前提的“政治宣示”,是皇权合法性的强化手段。汉武帝善于将现实治理与长远考量结合起来,他迁徙闽地百姓至江淮,是通过改变人口分布解决边疆反复叛乱问题,体现“以空间换稳定”的治理思路,虽短期耗费资源,却试图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汉武帝利用神权对皇权起辅助作用。汉武帝从寻找仙人、祭祀山神到借“万岁”传言强化祭祀,将神怪传说与政治行为结合,用“天命”“祥瑞”包装统治,增强皇权的神圣性。


  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