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的晨光,悄然漫过界碑,张婶已提着竹篮,稳稳站在营区门口。篮里的鸡蛋,还留着鸡窝的温热,腌菜坛口缠着新换的红布——那是去年战士们帮她修鸡棚时,她扯下头巾做的补丁,如今洗得泛白,却透着别样的鲜亮,比任何绸布都多了几分温情。

  “王班长说腌菜要多搁花椒。”她将篮子放在炊事班灶台时,裤脚沾上的露水,洇湿了脚下的青砖。这露水,是今早五点她去后山摘花椒时沾上的。竹篮把手磨出的包浆,和哨所的步枪木托一般无二——都是被岁月摩挲得锃亮。去年山洪暴发,冲垮了进山的路,是战士们背着她,蹚过齐腰深的水,那裤腿上的泥印,比她给战士们缝的补丁还顽固难洗。

  巡逻队出发前,小李正仔细地给钢枪涂油。油布缓缓擦过枪管的纹路,恰似在给亲密的老伙计轻柔梳头。张婶突然从篮底摸出双鞋垫,针脚虽歪歪扭扭,却满是心意:“昨晚照着你们的解放鞋纳的,花椒叶垫在里头,能驱虫。”鞋垫里的花椒香,混着枪油味,在晨光中悠悠漫开,比任何军号都更能提人精神。

  山脚下的小学放学了,孩子们举着画满五角星的纸,欢笑着跑过来。最大的丫丫,把“军功章”小心翼翼地贴在战士们胸前——那是用红蜡笔涂染的硬纸板,边角已被汗水浸得微卷。“我爹说,你们守着山,我们才能安心上课。”她的羊角辫上,别着一朵野菊花,是今早从巡逻路边采来的,花瓣上还沾着点泥,恰似战士们裤腿上没拍净的尘土。

  暴雨如注的夜里,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营区瞬间成了一片泽国,排水沟里的水汹涌澎湃,眼看就要漫进营房。附近的老乡们,纷纷举着马灯,匆忙赶来。李大爷的蓑衣还淌着水,手中的铁锹却抡得虎虎生风。“你们帮俺抢收过玉米,这点活不算啥!”他的老寒腿在泥水中不住颤抖,却执意把最陡的路段让给年轻人。马灯的光在雨幕中摇曳,照亮了战士们和老乡们紧紧挤在一起的肩膀,泥水顺着脊梁不断往下淌,早已分不清谁是兵,谁是民。

  中秋那天,炊事班的蒸笼热气腾腾,白汽袅袅升腾。张婶带来的糯米,刚从县城碾好脱壳。战士们耐心教丫丫包粽子,粽叶在孩子手中总是散开,王班长见状,便用绑腿布给她做了个小捆绳。“这样就像扎钢枪的绑带,结实。”丫丫举着歪扭的粽子,欢快地跑向操场,粽绳在风中飘扬,好似一面小小的红旗。

  巡逻归来的战士们刚卸下装备,就被老乡们热情地拉到晒谷场。新收的玉米堆成了小山,李大爷用烟杆在地上画着地图:“西边的岔路被雨水冲了,我带你们走采药人的道。”烟锅里的火星,落在玉米叶上,烫出个小窟窿,如同他说的:“这点坎坷不算啥。”

  夜深了,哨所的灯依旧亮着。王班长在给家里写信,笔尖蘸着的墨水,混着点包粽子时蹭上的玉米糊。信里,他没提巡逻的艰辛,只写道:“张婶的腌菜真香,孩子们的画贴满了墙。”窗外的玉米地,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无数双眼睛,静静守着这片山,守着山脚下温暖的灯火。

  请放心吧,祖国母亲。您瞧,这界碑旁的野菊,是孩子们亲手栽种;这营房后的菜畦,是老乡们帮忙翻整;这钢枪上的油,混合着腌菜的香气、玉米的甘甜。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有泥土的柔软,有军民的温暖,更有坚如磐石的担当。风从哨塔轻轻吹过,携着玉米叶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这里有我们,有我们与乡亲们紧紧攥在一起的拳头,任何困难都无法撼动。这种军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是祖国繁荣稳定的坚实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安宁与发展保驾护航,让这份深厚的军民情谊,在岁月中永恒流淌,成为祖国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