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年代,因为受文革时期的影响,无论在农村城镇还是都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人们群众对宣传毛泽东思想工作格外的重视,这些都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支持下开展的。

  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原因是在文革运动的作用影响下,无论是农村大队还是县城和城市,机关学校和工厂都必须时刻学习毛主席著作。宣传毛泽东思想,这是各个领域都必须要做的,而且是主要工作,也叫政治统帅一切。所以,在各个领域和社会阶层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农村的生产大队和公社的文艺宣传队,有时还要参加县里组织的汇演,在国庆节和春节都有文艺演出。虽然不是专业化的团体,但在组织活动方面还是很正规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准,当时的知识青年也都积极参加文艺演出,有些人都是演出的骨干。

  在我的老家凌河大队,除了大队春节组织秧歌队外,还有一批文艺演出队,所排练的节目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当然这伙人中也少不了知青们的身影,我们都是知青,要讲知青故事,宣传知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的事迹。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忆知青参加农村文艺演出的故事吧,感悟历史中的人和人文历史。在北方,每年冬季来临就是农闲季节了,那还是魏静下乡后的第一个冬天。排水渠枯干了,村周边的水湾里结满厚厚的冰,时而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刮得树枝发出赤耳的叫声。农家院里自家养的鸡鸭鹅聚在一起呱呱地叫着,一群鸭子在雪地上嬉戏着,几只白鹅也掺杂在里边,昂着头,趾高气扬,显得格外高贵。大地变得白茫茫一片,路边的杨柳树挺立在那里,显得有些孤单,但这些树仍然在昂首屹立着,迎接着寒冷的袭击……

  由于大队部领导知道知青的文艺演出队要进驻,使沉睡的农村掀起了文艺热潮,文化生活也点燃了知青们的热情,使大家下乡后的激情不减。各个知青点都设有食堂,年轻人又无挂心事,吃饱了就唱就玩,那段时间还是很开心的。魏静当时是大队部二、三十人文艺演出队的教员,文艺方面的活动无论排练和演出她都分管,组织大家排练节目,教歌,确定文艺素材都是她的事儿。而且还是全公社知青文艺演出队的队长。在大家的努力下,凌河大队的文艺节目搞得红红火火。那大合唱带着诗朗诵,有相声、独唱、表演唱,这些节目不仅在公社表演,还经常参加县里的汇演呢。

  在汇演中,凌河大队知青点涌现出了一批文艺尖子,有善唱的,善跳的,有爱表演的,还有喜欢书画的等等,可谓人才济济。正值社教运动期间,县里从各知青点抽调了部分宣传人员,组成了以知青为主的阶级教育宣传队,以图片的形式,在各公社区域内流动讲解。后期还把有文艺表演能力的知青留在了县文化馆工作。魏静那批人应该是知青的先头部队,不管从地方的重视程度和安置上,还是其它方面都配合有序。知青们的思想也是稳定的,前期的知青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事物的必然。知青们参加文艺演出队的演出热情很高,这些人员,白天参加生产队里劳动,利用夜晚和空闲时间积极组织排练节目,演出队的知青和社员们都不怕苦和累。

  说起魏静她本来是不善搞文艺的,下乡前很少唱歌,偶尔随几个朋友唱唱,也是五音不全的乱唱几句。可不知怎的,下乡后的文艺天分一下子就来了,拿过歌谱,五音也拿得准了,记性也好了,一首歌练几遍就学会了。加之她好写爱画,知青点和大队部的写写画画还真离不开她了,无论大小队领导还是社员家里,只要有需要写写画画的都会找她来作。那个时期,正赶上了革命歌曲大家唱的年代,全国性的掀起了大唱革命歌曲高潮。像一场政治运动,也是因为人们吃饱饭了,也该有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几年前挨饿的低落情绪没有了,这种现象尤其在知青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知青们不唱歌不走路,上工前整好队唱着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下工时整队唱着 “日落西山彩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激昂的歌声给知青和年轻的社员们带来了欢乐和生气,社员们都以那难以猜透的异样眼光关注着这些年轻人。那是我在老家时,我和当队长的舅舅为生产队赶集卖瓜,要走十多里的沙路。那时的国道都是沙土路,我推着小车情不自禁地边走边唱。当时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辆汽车在我们身旁忽啸而过,也不影响我的情绪,公路两旁那高高的钻天杨,一棵棵的挺拔茂盛……

  早晨的阳光照的树荫遮满大路,微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与车轮压在沙地上的沙沙声混在一起,车轮下还时不时嗡嗡地崩起大沙粒。车前边不远处有一群姑娘离我们不远不近地走着,好像有意保持着距离在听我们唱歌。我确信自己那时的歌声是很动人的,在老家时,我经常在一些大的场合下为社员们唱歌,从而也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有时也想,能否走走这条音乐之路,学学乐理知识,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哼远一点。看来那只是梦想,客观的因素迫使我只能踏踏实实的劳动才是唯一出路。在那个年代里,知青们和生产大队里的社员演唱文艺节目,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快乐和精神享受。

  在知青上山下乡那个漫长的岁月里,知青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做出了巨大贡献。知青们参加大队的文艺演出就是千百万故事中的一个片段。魏静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她不仅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就成为文艺演出的骨干,返城后她被破格录用到县文化馆成为专业的文化创作员。我退伍后留在县城工作,经常见到她,每次见到她都回忆在农村文化生活,她也庆幸自己成为专业的文化创作干部。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大家都特别的开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