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风和煦,秋阳不燥。跟随金龙湖文学社的文友们去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街道官庄村采风。在我的认知中,所谓“官庄村”,一定是“一家一户,独门独院;村前村后,阡陌相通”的村庄。可是,官庄村本地作家飞雪,却领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和谐家园”的居民小区。

 只见小区大门恢宏大气,“和谐家园”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一组以“拥军”为题材的铜制浮雕格外耀眼。门左侧雕刻的是“官庄两委慰问亲人解放军”;门右侧是“官庄村为军人家庭挂光荣牌”“欢送新兵”“慰问军人家属”等内容。整组浮雕虽然人物众多、画面庞大,但一人一物、一山一水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正对大门的是双拥广场。广场上,健身器材、舞台、长廊等设施一应俱全,休闲娱乐、健身的老人、孩子祥和安然,其乐融融。广场北端的“我为亲人缝衣裳”的雕塑群最为显眼,一位年轻妇女正脚蹬缝纫机在缝补衣服,她的四周站着几位手拿军装,等待缝补的解放军战士。广场四周高楼林立,楼与楼之间距离宽敞,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四面八方,路两边绿树葱茏、鲜花摇曳。站在广场边放眼望去,整个小区干净整洁,汽车、电动车停放有序。

“这哪里是村庄?分明就是环境优雅、公共设施齐全的高档小区啊!”我不由得在心里感叹道。

 在双拥广场,我们见到了官庄村支部书记吴世海。吴世海是一位身材中等,不胖不瘦的中年人,眼睛虽然不大,却异常明亮,一看就是个干练、有魄力的人。吴书记告诉我们,这组雕塑的原型是本村村民潘尚莲,上世纪八十年代,潘尚莲多次前往部队,现场为解放军战士缝补衣裳,一时间传为佳话。

  离开双拥广场东行不远,有一座造型别致, 娱乐、运动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时从幼儿园中传出来。

 突然,一阵高亢嘹亮的歌声伴着音乐飘了过来,我们一行人加快脚步,顺着歌声来到了“官庄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门前。透过玻璃门望去,只见房子中间,站着一位年过七旬,穿着碎花上衣的大妈,正手握话筒在唱红歌。大妈面带微笑,仪态大方得体,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自信。她的四周坐着几位为她伴奏的大爷,有的吹笛子,有的拉二胡,还有的弹电子琴……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见到我们一行人进屋,他们连忙站起身和我们打招呼。

“大妈,您老的嗓子真好!歌唱得真好听!”我和唱歌的大妈攀谈起来,聊到了唱歌,聊到了居家养老模式,聊到了村庄的变化,还聊到了村民的收入……

 最后,大妈充满感激地说:“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要感谢咱们的好支书——吴世海啊!”

“吴世海?”我抬头望了望远处正在和别人交谈的吴书记,不禁对这位一路上话语不多,内敛沉稳的村官肃然起敬。

在村委会楼上楼下观看展板,在会议室浏览资料、听介绍,我们了解到,官庄村下辖官庄、吴盖两个自然村,原有耕地3800余亩,总人口2800人。为了支持徐州挖掘机厂建设,官庄村整体搬迁,从2018年元月开始,村民们陆续搬入拆迁安置小区——“和谐家园”。从此,官庄村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华丽转身。

动迁前的官庄,村容破败,村道上污水横流,村干部工作没有动力。虽然全村只有2800多人,但十多年来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依然是斗殴的多,被偷的多,上访的多,干群之间矛盾突出,村财政负债100多万。群众迫切想选一名大家信得过的人做村干部。2010年12月底,大庙街道党委找吴世海谈话:“全村共54名党员,47名联名写信要你回村当选村干部。”

 吴世海,18岁投笔从戎,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山、者阴山两山轮战,在战斗中多次获得嘉奖并火线入党。1988年退伍后,先后任徐州柴油机厂汽车队队长、销售经理、党支部书记,连续八年被厂、镇评为优秀党员。企业改制后承包了厂装备车间、运输队、销售部、鱼塘等,年收入过百万,成为当时从官庄走出去比较成功的人。

 亲戚朋友听说吴世海要回村当选村干部,都坚决反对,很多人找到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这是出臭头!”“就凭村里的现状,你这是扔掉金砖抱烂梨!”“你不比别人多长个脑袋,难道非要等灰溜溜下台才知道后悔吗?”

 面对亲朋好友的忠告,考虑村里的实际情况,吴世海陷入了沉思。“回去收拾烂摊子,确实要面临许多困难,但我是一位老兵,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虽然退伍了,但军人的本色不能丢。我还是一名党员,党和群众相信的是我敢打硬仗的军人本性和党员血性,在困难面前我决不能临阵退缩。”

 就在吴世海当选为村主任不久,举报他贪污公款的小字报闹得满城风雨,经过上级部门多方查证,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还吴世海一个清白。面对污蔑和诽谤,吴世海没有灰心、气馁,他严肃地说:“这是给我一个提醒!”

2015年元月,吴世海以绝对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表态:“今后要彻底改变官庄村面貌,全体党员向我看齐,全体村民向党支部看齐!”

 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吴世海,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官庄面貌,必须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建设,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他首先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积极参加街道党委政府的各类学习、培训,反复品读习总书记有关党建、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文章,仅读书笔记就写了20多本,达到100多万字。他还经常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明确规范村两委班子的地位、职责、分工等,让大家工作有方向、有动力,既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又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要想彻底改变官庄村的面貌,仅仅靠村两委班子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军人出生的吴世海,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退役军人。他心里盘算着:全村各个年龄段的退役军人就有80多人,这些退役军人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锻炼,思想觉悟高于一般的村民,如何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让他们积极支持并参与村里的工作呢?他灵机一动,建一面“荣誉墙”,把他们的照片挂上,看看有什么效果?说干就干,村委会立即行动起来,到处收集退役军人的照片。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弄这一套有什么意思呢?

吴世海没有争辩,他认真地把这面制作费只有50元,有30多位退役军人事迹的“荣誉墙”立在了村委会门口。那段时间,到村委会办事的人,都会在荣誉墙前站一站,看一看这些退役军人的事迹。看到上面有自己家人和熟人的,顿时感觉特别自豪。一时间30多人的事迹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争相传颂的话题,那些事迹没有挂上墙的退役军人,再也沉不住气了,纷纷找到村委会:“我也当过兵,为保家卫国尽过力,我也要登上荣誉墙,以后坚决支持村里的工作。”

 如今,在这些退役军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成立了多个志愿者组织,内容涵盖拥军优属、义务理发、心理疏导、环境维护、治安巡逻等,志愿者们都能够发挥所长。后来村里又以退役军人为主,成立了民兵连,定期举行训练。在训练场上,每位民兵不论退役之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像在部队一样军容严整,遵守训练纪律,严格按照要求落实训练科目,真正展现了军人本色。

在退役军人的带动下,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也提高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可是,吴世海并没有感到轻松,他想:要想干好村里工作,必须提高村财政收入,增加公共积累。怎样才能提高集体收入呢?他想到了官庄村得天独厚的周边环境,他通过支部大会,向全体村民公开了一条村规:凡是外地企业在本村境内兴业中产生的大小工程,哪怕是栽几棵树,修几米路,则全部以村委会的名义参与投标,产生的所有利润都属于村集体收入,任何村干部不得以任何名义揽活自家干,欢迎全体村民监督。

说到做到,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吴世海,凭借着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村干部们承包了工地上建围墙、打水泥路、回填土等工程,不论白天黑夜,没有休息日,一干就是好几年。凭着这种拼劲,短短几年时间,官庄村的公共积累就达两千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增加600多万。

有钱了,吴世海首先想到的是回报村民,回报社会。每年拿出30多万元,垫付村里60岁以上老人的新农合保险费;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村农田水利设施和村环境整治;投资20万元,在村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设备;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法制宣传广场;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800多米的景观大道;还清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债务……

村民们整体搬入安置小区后,以吴世海为首的村委会,又把打造小区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准放在首位。投资建了小区菜市场、幼儿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在小区中心位置修建了双拥广场,广场上的红色标志和连廊、雕塑非常显眼。更醒目的,是连廊上悬挂的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的照片。

生活环境变了,但官庄村“崇军尚武”的传统不会变。 吴世海以村集体名义购买了一套锣鼓,规定这套锣鼓主要为军人服务。每当现役军人在部队立功受奖,村干部都会拉着鲜艳的红色条幅,集体敲锣打鼓上门将立功证书和慰问金送到军属家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场面都会引来村民们围观,让立功受奖者的家庭感到光荣和自豪。每逢村里有青年应征入伍,全体村干部也会和家属一起敲锣打鼓为他们送行。

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村里又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一般村民家庭的学生每人2000元的标准,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家庭的学生奖励标准则提高至3000元。逢年过节,对现役军人家庭,除了村民正常享受的慰问金之外,还要置办一些粮油、肉鱼、蔬果等慰问品,敲锣打鼓送至家中。

为了方便民兵训练,官庄村修建了一座占地30多亩的“战狼训练基地”,包括射击、障碍和体能训练等许多区域。如今,“战狼训练基地”已经成为徐州市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不仅本村的民兵定期在此训练,还经常接待市区中小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为村集体经济开拓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官庄采风”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支部书记吴世海的铿锵话语时常在我耳畔回响。“做为一名老兵,我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为一名党员,我要在各方面做出表率!”

退伍老兵吴世海,以难以割舍的军人情怀,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打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新型乡村模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