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中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除了十七史之外,还有各种杂史、私人撰述等。据《四库提要》记载,《资治通鉴》引用前人著作322 种,可见其取材广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记载了。我们今天阅读《资治通鉴》,不是要追求历史真相,而是通过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反映那个时期人们的智慧,我们从中得到教益。《资治通鉴》卷二十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在治理边疆、个人私欲对政治的影响以及皇权和神权结合等事件,我们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原文如下:
初,南越文王遣其子婴齐入宿卫,在长安取邯郸樛氏女,生子兴。文王薨,婴齐立,乃藏其先武帝玺,上书请立樛氏女为后,兴为嗣。汉数使使者风谕婴齐入朝。婴齐尚乐擅杀生自恣,惧入见要,用汉法比内诸侯,固称病,遂不入见。婴齐薨,谥曰明王。太子兴代立,其母为太后。
太后自未为婴齐姬时,尝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是岁,上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决,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南越王年少,太后中国人;安国少季往,复与私通,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吕嘉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馀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比内诸侯。使者皆留,填抚之。
上行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馀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拜卿为郎,使东候神于太室。
这短话的白话文意思是,起初,南越文王赵佗派儿子婴齐到长安担任侍卫,婴齐在长安娶了邯郸女子樛氏,生下儿子赵兴。文王去世后,婴齐继位,他把祖先“武帝”的印玺藏了起来,上书汉朝请求立樛(jiū)氏为王后、赵兴为继承人。汉朝多次派使者暗示婴齐入朝,婴齐却喜欢在南越自行决断生杀之事,担心入朝后被要求遵循汉朝法律(像内地诸侯一样受约束),就一直以生病为由推脱,始终没去长安。婴齐去世后,谥号为明王,太子赵兴继位,他的母亲樛氏成为太后。
太后在没嫁给婴齐之前,曾和霸陵人安国少季有私情。这一年,汉武帝派安国少季去南越,劝说越王和王太后入朝归附(像内地诸侯一样),又派能言善辩的谏大夫终军等人传达旨意,派勇士魏臣等人协助决策,还让卫尉路博德带兵驻守桂阳,接应使者。当时南越王年纪还小,太后是中原人;安国少季到南越后,又和太后私通,这件事被南越国人知道后,很多人都不再依附太后。太后担心引发动乱,想借助汉朝的威势稳固地位,就多次劝说越王和群臣请求归附汉朝,还通过使者上书,请求像内地诸侯一样,每三年入朝一次,拆除边境关卡。汉武帝同意了,赐给南越丞相吕嘉银印,以及内史、中尉、太傅的官印(这些官职由汉朝任命),其余官职可由南越自行任命;废除南越原来的黥刑、劓刑,改用汉朝法律,待遇和内地诸侯一致。汉朝使者留在南越,负责安抚当地。
汉武帝巡游到雍地,准备举行郊祀。有人建议:“五帝是泰一神的辅佐,应该立泰一神祠,由陛下亲自祭祀。”汉武帝犹豫不决。齐人公孙卿说:“今年获得宝鼎,冬天的辛巳日是初一,正好冬至,这和黄帝时代的祥瑞一样。”他还呈上札书,说:“黄帝获得宝鼎那年,己酉日初一冬至,过了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登天。”札书通过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呈上,汉武帝十分高兴,召见公孙卿询问。公孙卿回答:“这是申公给我的,申公说‘汉朝兴盛正对应黄帝时代,汉朝的圣人会出现在高祖的孙辈或曾孙辈中。宝鼎出现是与神沟通的征兆,黄帝在明庭接见众神,明庭就是甘泉宫。黄帝在首山采铜,在荆山铸鼎,鼎铸成后,有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骑龙上天,随行的群臣、后宫有七十多人’。”汉武帝感叹:“要是能像黄帝一样成仙,我抛弃妻子儿女就像脱鞋一样容易!”于是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去东方太室山等候神灵。
阅读这段文字,细细地品味,可以看到边疆治理与权力博弈,南越太后因私德问题失去民心,试图通过归附汉朝巩固地位,而汉朝就以“赐印、改法”为条件推进边疆归附,体现了汉朝对边疆的治理策略,实际上就是恩威并施,也反映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权力平衡博弈。这里有 个人私欲对政治的影响:婴齐因不愿放弃“擅杀生自恣”的权力拒绝入朝,太后因私情引发国内不满,最终影响南越政局,说明个人私欲可能成为政治稳定的隐患。汉武帝将皇权与神权结合起来,用以巩固其政权。汉武帝对“泰一神”“黄帝成仙”的认同,本质是借助神权强化皇权合法性。通过将自己与“黄帝”“祥瑞”绑定,塑造“受命于天”的形象,反映了古代帝王以神权巩固统治的常用手段。
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