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在阐释历史事件的时候,一般地都要评价执政者的得失。在卷二十,介绍了执政者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为执政者提供了借鉴的依据。这段文字原文如下: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四年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诏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其令有司议。”立后土祠于泽中圜丘。上遂自夏阳东幸汾阴。是时,天子始巡郡、国。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行幸荥阳,还,至洛阳,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

春,二月,中山靖王胜薨。

乐成侯丁义荐方士栾大,云与文成将军同师。上方悔诛文成,得栾大,大说。大先事胶东康王,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与方。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子诚能修其方,我何爱乎!”大曰:“臣师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为亲属,以客礼待之,乃可使通言于神人。”于是上使验小方,斗旗,旗自相触击。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又拜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夏,四月,乙巳,封大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十万斤,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共给,相属于道。自太主、将、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献遗之。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于是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六月,汾阴巫锦得大鼎于魏脽后土营旁,河东太守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宗庙及上帝,藏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

秋,立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

初,条侯周亚夫为丞相,赵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及禹为少府,比九卿为酷急;至晚节,吏务为严峻,而禹更名宽平。

中尉尹齐素以敢斩伐著名,及为中尉,吏民益雕敝。是岁,齐坐不胜任抵罪。上乃复以王温舒为中尉,赵禹为廷尉。后四年,禹以老,贬为燕相。

是时吏治以惨刻相尚,独左内史儿宽,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务在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

冬季,十月:汉武帝前往雍地,祭祀五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场所)。下诏说:“如今我亲自祭祀上天,却没有祭祀地神后土,这在礼仪上不够周全,让相关官员商议此事。”随后在泽中的圆形高台上修建后土祠。武帝又从夏阳向东前往汾阴。当时天子开始巡视各郡国,河东太守没料到皇帝突然到来,没做好接待准备,自杀了。十一月甲子日,后土祠在汾阴脽(地势高起的土坡)上建成,武帝亲自远望祭拜,礼仪和祭祀上天相同。礼毕后,武帝前往荥阳,返回时到洛阳,封周朝后代姬嘉为周子南君。

春季,二月:中山靖王刘胜去世。

同年:乐成侯丁义推荐方士栾大,说他和之前的文成将军(李少翁)是同门。武帝正后悔杀了文成将军,见到栾大后很满意。栾大早年侍奉胶东康王,身材高大、口才好,有谋略,还敢说大话,态度十分自信。他说:“我常往来海上,见过安期生、羡门(传说中的仙人)这类人,但他们因我地位低贱不信任我;又认为康王只是诸侯,不值得传授仙方。我的老师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老药可以得到,仙人可以请来。’但我怕像文成将军那样被杀,那样方士们都会闭口,谁还敢谈仙方呢!”武帝说:“文成是吃马肝(传说马肝有毒)死的,并非我杀。你若真能传他的仙方,我怎么会吝惜赏赐!”栾大说:“我的老师从不求人,只有别人求他。陛下若想请他,需先尊崇他的使者,让使者成为皇亲,以宾客之礼对待,才能让他和神人沟通。”于是武帝让栾大演示小法术,他表演“斗旗”,让旗帜自行相互撞击。当时武帝正担忧黄河决口和黄金提炼不成,便封栾大为五利将军,又加授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夏季四月乙巳日,封他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赏赐豪华宅第、上千奴仆,还把皇帝用的车马、帷帐、器物送给他;又将卫长公主嫁给她,赐黄金十万斤。武帝亲自到栾大府中,使者们往来慰问、供给物品,在路上接连不断。从长公主、将军、丞相到下面的官员,都去栾大家中设酒送礼。武帝还刻了“天道将军”玉印,让使者穿羽衣,深夜站在白茅上授印;栾大也穿羽衣站在白茅上接印,以示他并非皇帝的臣子。栾大被召见几个月内,佩六个官印,显贵震动天下。于是沿海燕、齐一带的人,都捋着袖子自称有秘方、能通神仙。

六月,汾阴巫师锦在魏脽后土祠旁边挖出一口大鼎,河东太守上报朝廷。武帝派人查验,确认巫师得鼎没有欺诈,便按礼仪祭祀,将鼎迎到甘泉宫,随武帝出行时献祭给宗庙和上天,最终藏在甘泉宫,群臣都上前祝贺。

秋季:封常山宪王的儿子刘商为泗水王。

此前,条侯周亚夫做丞相时,赵禹是丞相府官员,府中都称赞赵禹廉洁公平,但周亚夫不重用他,说:“我知道他没坏心,但他执法严苛(条文苛细),不适合在丞相府任职。”后来赵禹做少府,执法比九卿还严酷;到晚年,官吏都追求严峻时,赵禹反而变得宽厚公平。

中尉尹齐向来以敢杀人出名,做中尉后,官吏百姓越发困苦。这一年,尹齐因不能胜任被治罪。武帝又任命王温舒为中尉,赵禹为廷尉。四年后,赵禹因年老被贬为燕相。

当时官场以严酷为风尚,只有左内史儿宽鼓励农业、放宽刑罚、处理案件时注重得人心;他选用仁厚的下属,对百姓推心置腹,不追求名声,官吏百姓都十分信任爱戴他。收租税时,他根据百姓贫富调整额度,允许百姓拖欠,因此租税常收不齐。后来朝廷征兵,左内史因欠租被评为最差,应被免职。百姓听说后,都怕失去他,富户用牛车、穷户挑担子,接连不断地送租,最终租税考核成了最好。武帝因此越发觉得儿宽不一般。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道理。汉武帝通过祭祀天地、封周室后代,强化皇权的“天命”合法性;得鼎被视为祥瑞,进一步巩固统治的舆论基础,体现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迷信与权力的互动。栾大因迎合武帝对长生、功业的需求而迅速显贵,反映帝王个人欲望对朝政的影响;而民间跟风称有仙方,说明权力导向对社会风气的带动。

吏治风格的对比上,赵禹早年严苛、晚年宽平,尹齐因严酷失败,体现“过刚易折”,严苛并非长治久安之道。儿宽以宽厚得民心,最终在政绩上反超严苛者,证明“得人心者得实效”,柔性治理比强制压迫更能稳定社会。这里也反映出人才评价的复杂性,周亚夫认为赵禹“文深(严苛)不可居大府”,后来赵禹风格随时代调整,说明人才适配性需结合环境,且人的行事风格可能随时间变化。我的理解是,执政者应该宽严适度,符合人心和民意,公平正义应该是执政者的根本要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