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为孔子而生,孔子点燃了儒学的星星之火,是他让儒学呈燎原之势;有一座山,为泰山而立,凭一句:“孔子登东山(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赢得“岱南奇观”的雅号。他就是孟子,它就是峄山。

  峄山不甚高,也不甚广,却名人荟萃,神佛咸集。女娲来了,玉帝来了,王母来了,月老牵着红绳走来了……老子来了,孔子来了,孟子来了,秦始皇也驾着羊车赶来了……

  都说“泰山高,黄山秀,不如峄山大石头。”毕竟女娲补天遗落的五彩石,随便堆叠也自成天韵。峄山平地惊雷,完全就是一座用石头摞起来的山,所以危如累卵,就成了它最大的特色。登临峄山,洞天随处,福地俯拾,足够接受我这凡夫俗子的仰慕与朝拜。

  其实,天漏的传说与补天的壮举同样令人心颤,所以,巨石的天工与鬼斧就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站在峄山脚下,齐鲁大地的吟诵与回响轰然不绝,带着共工祝融的征战传说,带着孔丘孟轲的儒家经典……我忽然明白女娲为何独独在此处撒手:当年东南天幕倾颓时,齐鲁大地的呜咽是否让她多了一丝心痛,那些未及掷向苍穹的五彩石,在此化作峄山一抔,是遗憾满腹还是另有使命?

  岩洞幽深,相通互达,松柏星罗,枝探清泉。石阶叩响太古的回声,我就走进了石头部落的光怪陆离。这里的山石不似泰山以雄浑镇守八方,不似黄山以奇绝邀宠世人,它们更像被时光遗忘的残简断章。花岗岩剖面上蜿蜒的晶脉,是女娲指尖滑落的补天诀;青白交叠的漫坡象形石,藏着不周山天塌地陷时飞溅的星火。

  那些随传说洒落的流星,在峄山找到了自己的道场——有的凝成佛陀低垂的眉眼,有的化作田间耕牛的背脊,鸟飞兽走,鱼游人驻,在想象中任意驰骋。老子论道的传说定格在仙人洞,巨石浑圆之际有人讲陈抟炼丹,就连随处的野树钻隙,山花挤石,这些夹缝生存的智慧,也成就另一种风景,点缀着最好的陪衬!

  山岚漫过石隙时,总有别样的回声,我分明听见亚圣的牛车吱呀作响。孟府毗邻而居,苍松翠柏掩映着几多亚圣的传说!随山风呼啸游走!这应该是某种暗示,一如泰山与孔府的珠联璧合。

  想当年,孟子周游列国必经此山,该是常在此歇脚,亚圣随手放置的书简,那书香应该染遍峄山的角落,所以,峄山的石头们应该早参透了“民贵君轻”的道理,它们不争峰峦的高度,却在错落间自成奇妙;不夺云霞的华彩,却在暮色中泛出青铜的光泽——孟子的思想没有被当朝采纳,却在后世灿烂闪光,一如这天下第一奇山的块块基座,错过补天的伟绩,却自成如今的人间美景。

  石阶起伏,鱼石、船石、五巧石、元宝石……每块石头如形似符,各有乾坤。一线天处,山石拱卫,如巨人稽首,分明孟庙的礼门义路。崖壁铺展烙印千年的礼义廉耻,游人鱼贯触摸文明的生生脉搏……

  山风穿隙而过,带起松涛阵阵,恍惚间似有雄辩声回荡在石壁之间,分明是百家争鸣的千古绝唱,先辈们琢磨着太极石的相生相克,斟酌着天人合一的循环之理。这些声响被峄山收藏,随那些被诸子百家激荡过的风云,至今仍在石穴中酝酿着华夏思想的孢子。

  五华峰,为峄山顶峰,制高点由五块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绽放,那是女娲补天的大手,炼石烫出的血泡,染红每年三月灿烂的桃花。甘露池,位于峰下,池隐洞中,不盈不竭,饮之夏凉冬暖,实乃天材地宝。山水相依,刚柔相济,演绎着华夏久远的阴阳之理。年轻人在月老像前,山盟海誓,许下“峄山异石,一生一世”的约定!

  “小鲁台”圣人留痕,此处视野豁然,鲁地尽收眼底。想当年孔子登临,见山河之小,今我立此,见城郭如棋盘。心旷神怡,顿觉醍醐:圣人胸襟,天地皆小,常人远望,更上层楼!

  观海石,斜插山腰,石面平坦,自有一番孤绝气度。石以“观海”为名,但云海茫茫,人自为峰,稍顷顿感胸有丘壑,天宽地阔。巨石沉寂,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理,已在其形貌间昭然若揭。

  神龟峰,神龟所化。遥想天塌地陷之际,神龟,贡献四肢,以立四极,它再也不能上天入地,它静静的卧在这里,但那神态依旧东望,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的心声,它望的是风调雨顺,它盼的是国泰民安。

  巨大的鳌字,独占绝壁,以最大单体字的石刻,傲立榜首。登临这里,心中自有万马奔腾,唤起血脉深处蛰伏的斗志。鳌字不言,却擂响天地的战鼓,鼓舞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奋勇向前。

  而与之遥遥相对的,就是丹丸峰的那粒仙丹,它是古人的史前信仰,它是神农的济世良方。它迎霜斗雪,它八风不动,是不是它引起了始皇的遐想连篇,才有了徐福的扬帆东渡?

  我没有找到孟子与农人的对弈处,只能在满山的散石间想象着黑白子的错落。山岚寂寂,野花点头,峰岭如盘,石块做子,它们是在等待后世的有缘人,听亚圣讲“仁政”如春风化雨?

  此刻的峄山愈发像部摊开的竹简,每块石头都是未点睛的活字。而映入眼眸的奇石,掺杂着历史的影子,裹挟着哲理的警示:八卦石,承载着八卦阵的种种机缘,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余三块;钟鼓二石,敲之铿然,是永恒的振聋发聩。它们在讲述齐鲁大地的浩渺,不管英雄辈出的骄傲,还是过往云烟的喟然,但孔孟之道绝对是永不凋落的核心。

  ……

  我抚石而坐,恍惚闻得“仁者爱人“舍生取义”之声,自石缝间渗出,与山风相和,融入女娲子孙的血肉,挺起孔孟后人的脊梁!

  放眼景点,有自然造化,有人文传奇。入眼,入心,但都有着先贤的背影在指点江山。极目远望,“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血性,从苍山如海中铿锵而出, 汇聚成保家卫国的浩然正气。这满眼巨石,或如将军傲立,或如战士匍匐,分明一个民族的硬骨头,为生斯养斯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英雄们遍地夕烟,从未走远,大江东去,豪情不灭。他们把热血凝成晚霞,把傲骨化为青山,将毕生的智慧变成一个个带有浓厚感悟的典故,定格在峄山的一草一石,庇佑着一代代的后人,引导着一辈辈的先驱。

  此时,古老的典籍有了模样,历史的传承有了模样,山川湖海,日月星辰,有了模样!孔子的奔走,孟子的发扬,皆有了模样。“仁”有了模样,“礼”有了模样!

  山风浩浩,吹角连营,那些气节,那些道义,那些不弯的傲骨,那些不屈的膝盖,有了模样,有了模样!和这座山峦,和这个民族,同在,同在。一如孟府里的孩童成人礼,岁岁书声朗朗;一如孟庙里的那两棵流苏,年年香雪如海!

  我隐约读懂了什么,在这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齐鲁大地,孔圣与亚圣双星熠熠,并肩靠背。泰山峄山一脉相承,一个小我一个大我,共同缔造了孔孟之乡的美誉。峄山记住了这些,以一座山的名义拜孔孟,承圣贤。

  泰山封禅,天人对话,而峄山以石为书,把最深的禅机,隐藏进这些似有意似无意的造化笔触。借一座山的拔地而起,浇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女娲补天遗落的,或许不是五彩石,而是某种更永恒的东西——当泰山成为帝王封禅的图腾时,这座以石言志的山峦,以亚圣的口吻,将“民心向背”的谏言刻进一个民族的星辰大海,沉淀成一个民族的坐标与远方。

  山脚回望,峄山确乎不大,如一盆景。然而此山有灵,能将天地之道,圣人遗训,尽数收藏。它小,是为了让苍生能一览无余;它矮,是为了使百姓常登临怀远。正如孔孟之道,看似平常,实乃人生至理。这么说来,它分明化身绣花针的金箍棒,将天地密码微缩,将万物运行汇总。

  我明白了,女娲为何左手海南,右手齐鲁。用五指山镇守天涯,用峄山秤砣守心,只因这里,有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本真,有着神州精神的饮水思源。

  峄山,屹山。以一座山的包容,以一位圣者的胸襟,屹立!屹立在泰山脚下,屹立在黄河岸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