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并主动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这面临亡国的紧急时刻,中国共产党联同各届爱国人士促使国民党政府迈出了主动抗日的步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第二次国民党、共产党的合作,迎来了全民族联合抵御法西斯、争取解放的伟大时期。
1937年8月25日,按照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刘伯承为129师师长,陈赓被选任为129师第386旅旅长。1937年10月,陈赓率部依托大行山脉,配合国民党友军,从侧面阻击自娘子关西进之日军。也正是在娘子关附近的七亘村,陈赓率部在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两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创下抗战史上罕见的"重叠双杀"战例,用兵之奇,令日军胆寒,让后人叹服。
娘子关告急之时,陈赓率部星夜驰援。当侦察兵报告日军第20师团辎重部队必经七亘村时,陈赓提前勘察地形,仔细查看了从河北省井陉县跨越太行山通向山西省平定县大道的地形。发现这里是敌人由井陉经测鱼镇进攻平定县的必经之路,南北均为高山。通向平定县城的大道两侧,大部份是高10公尺左右的土坎,同时杂草、灌木丛生,利于部队埋伏。10月24日,陈赓率领第七七二团绕到泉口、王寨地区,准备阻击顺着大道西犯的日军,下午3时部队抵达目的地,敌军大部队已经过去了,但是敌军的尾部的辎重部队还没有通过。七七二团利用有利地形对敌军的辎重部队火力袭击,因为地形限制,战士们无法下山突击,所以没有统计敌军具体的死伤情况和损失,但是精彩的灭敌之战即将迎来。据侦察员报告,日军二十师团已向平定县方向去了,紧随大部队后面的运输部队一千余人仍在测鱼镇宿营。陈赓判断,这支运输部队次日依然会顺着七亘村这条大道,追随前面的部队向平定县方向前进。因为,前面大队通过时,日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同时也无更好的路线选择。陈赓随即命令七七二团三营在七亘村的大道边设伏,同时要求留够准备时间,构筑好工事,并提前计划好突击和冲锋路线。10月26日清晨,日军果然从测鱼镇方向过来了,走在前面的是日军的骑兵排,他们边走边搜索,因为七七二团准备充分,日军的先头部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待日军的辎重运输部队进入伏击圈,陈赓一声令下,七七二团的机枪、步枪瞬间猛烈开火,手榴弹不断飞入日军中,日军面对突然出现的八路军顿时大乱。七七二团四个连冲下山和日军展开肉搏,刺刀打断了用枪托打,枪托打断了就和敌人抱在一起摔跤。有人挂彩五六处,仍在和敌人扭打,有人咬掉了敌人的鼻子。其中有一个名叫杨绍清的八路军战士,和包围上来的七个日本兵拼刺刀,把六个日本兵刺死,杨绍清同志自己也身负三处战伤。有些敌人向测鱼镇后撤逃窜,结果又遭到了七七二团特务连的截击。经过前后二小时的激战,七七二团共歼日军200余人,缴获骡马三百多匹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军用品和食物,取得七亘村伏击战一捷。

按常理,得胜后当迅速转移。但陈赓偏要"反其道而行"。他判断:日军前线急需配齐物资,必会再派部队强行通过;根据"战胜不复"的军事教条,日军也料想不到八路军会在原地再次设伏。最后结合侦察员的情报反馈,日军较大概率会沿老道而来,陈赓毫不犹豫地命令七七二团第三营继续在七亘村设伏,二次设伏地点稍向西移了一些,在改道庙至雅腰村之间大道的南侧,还增派第一营加入战斗,要求所有指战员做好更隐蔽的伏击工作。10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当日军再度经过,先头骑兵约百余人,虽然比第一次更为谨慎,但仍然没有发现隐蔽的八路军,待日军骑兵通过后,陈赓一声令下,我军再次对日军的辎重部队进行猛烈的火力袭击,接着发起突击冲锋,把日军截成二段,日军四处逃散,陈赓又命令二营沿沟追击。日军在相同地点遭遇更猛烈的打击,死伤不计其数,我军取得七亘村伏击再捷。此战不仅歼灭日军百余人,更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七亘二捷,此战例被收录于中外军事教科书之中。

七亘双捷的背后,是我党游击战方针的正确方向和八路军的顽强战斗的体现,是刘伯承、陈赓、王近山等将领对传统兵法的创造性转化。七亘村两次设伏取胜,不仅有力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支援忻口会战正面战场,也彰显了我党我军的抗战决心和意志。八路军不怕死的顽强战斗作风,迅速在太行山群众中传为美谈,为建立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 80 周年,这场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让我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将爱国主义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