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官场充满了争斗,官员互相倾轧,各不相让。汉武帝善于利用官场中的矛盾,厘清是非,巧妙地化解矛盾,巩固了政权。《资治通鉴》卷二十记载的一些事件,可以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发。原文如下: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
冬,十一月,张汤有罪自杀。
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郤。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杀之。汤心知谒居为之,上问:“变事踪迹安起?”汤佯惊曰:“此殆文故人怨之。”谒居病,汤亲为之摩足。赵王素怨汤,上书告:“汤大臣,乃与吏摩足,疑与为大奸。”事下廷尉。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弟系导官,汤亦治他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佯不省。谒居弟弗知,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告李文。事下减宣,宣尝与汤有郤,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独不谢。上使御史案丞相,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丞相长史硃买臣、王朝、边通,皆故九卿、二千石,仕宦绝在汤前。汤数行丞相事,知三长史素贵,故陵折,丞史遇之,三长史皆怨恨,欲死之。乃与丞相谋,使吏捕案贾人田信等,曰:“汤且欲奏请,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事辞颇闻,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不谢,又佯惊曰:“固宜有。”减宣亦奏谒居等事。天子以汤怀诈面欺,使赵禹切责汤,汤乃为书谢,因曰:“陷臣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既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乃尽按诛三长史。十二月,壬辰,丞相青翟下狱,自杀。
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
二月,以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
三月,辛亥,以太子太傅石庆为御史大夫。
大雨雪。
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
是岁,孔僅为大农令,而桑弘羊为大农中丞,稍置均输,以通货物。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冬季十一月,张汤因罪自杀、
起初,御史中丞李文和张汤有矛盾。张汤信任的下属鲁谒居暗中派人告发李文有不法之事,案件交张汤审理,李文被判处死刑。汉武帝问:“告发李文的线索从哪来?”张汤假装惊讶:“大概是李文的旧怨报复吧。”后来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为他按摩脚。赵王(刘彭祖)一向怨恨张汤,上书告发:“张汤身为大臣,却给下属按摩脚,恐怕有不可告人的阴谋。”案件交廷尉审理。鲁谒居病死,案情牵连到他的弟弟,其弟被关押在导官署。张汤恰好到导官署审理其他囚犯,见到鲁谒居的弟弟,想暗中帮忙却假装没看见。鲁谒居的弟弟不知情,怨恨张汤,派人上书告发张汤和鲁谒居合谋诬告李文。案件交减宣办理,减宣曾与张汤有矛盾,抓住此案深入追查,但还没上奏。
恰逢有人盗窃汉文帝陵墓中的陪葬钱,丞相青翟上朝时和张汤约定一起向皇帝谢罪。到了皇帝面前,张汤却独自不谢罪。汉武帝派御史调查丞相,张汤想在奏章中给丞相加上“见知故纵”的罪名,丞相十分担忧。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原本都是九卿、二千石级官员,做官比张汤早。张汤多次代理丞相职权,明知三长史一向尊贵,却故意欺凌他们,像对待普通下属一样,三长史都心怀怨恨,想置他于死地。他们和丞相商量后,派人逮捕审问商人田信等人,说:“张汤将要上奏的事,田信总能提前知道,囤积货物发财后,和张汤分赃。”事情逐渐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问张汤:“我要做的事,商人总能提前知道并囤积货物,好像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不谢罪,还假装惊讶:“确实该有这种情况。”这时减宣也上奏了鲁谒居等人的案件。汉武帝认为张汤心怀欺诈、当面欺君,派赵禹严厉责备他。张汤写信谢罪,顺带说:“陷害我的是三长史。”随后自杀。
张汤死后,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兄弟和儿子们想厚葬他,张汤的母亲说:“张汤身为天子大臣,被恶言污蔑而死,何必厚葬!”用牛车拉着棺材下葬,只有棺木没有外椁。汉武帝听说后,下令彻查并诛杀了三长史。十二月壬辰日,丞相青翟被捕入狱,自杀。
春季
修建柏梁台,制作承露盘。承露盘高二十丈,周长七围,用铜铸造,上面有仙人掌形状的器物承接露水,据说将露水和玉屑混合饮用可以长生。从此,宫室的修建日益兴盛。
二月
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
三月辛亥日
任命太子太傅石庆为御史大夫。
三月
下了大雪。
夏季
发生大水灾,函谷关以东地区饿死的人数以千计。
这一年孔僅担任大农令,桑弘羊担任大农中丞,逐渐设置均输官,以流通货物。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人际关系与权力风险:张汤因私怨树敌过多(与李文、减宣、三长史等均有矛盾),最终被联合陷害,体现了权力场中“积怨必遭反噬”的规律。诚信与信任:汉武帝对张汤的不满,核心是“怀诈面欺”——张汤的虚伪和隐瞒逐渐消耗了皇帝的信任,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关键。为官当守底线:张汤虽被污蔑“分赃”,但最初通过鲁谒居诬告李文,本身已违背律法,为后续危机埋下隐患,说明“以不正当手段行事者,易被他人以同样方式攻击”。细节见人心:张汤母亲“有棺无椁”的葬礼,以朴素的行为反衬张汤的清廉,最终改变汉武帝的判断,可见“细节往往能打破偏见”。第五是权力平衡的脆弱性。丞相与御史大夫(张汤实际行使部分职权)的权力冲突,加上下属与上级的矛盾,最终引发张汤、三长史、丞相连锁死亡,反映了古代官场权力制衡的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