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中共皖东北地委和专署(后改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建立,境内先后设置了泗南、泗宿、泗阳、洪泽等抗日根据地边区县。今泗洪县域濉河以南属泗南县。当年冬天成立了地方武装——新四军泗南县大队。1941年5月该大队上升为主力,编入新四军第四师。1941年6月,泗南县办事处改建为县政府,10月,泗南县7区(管鲍铁葫芦套地区即现在盱眙河西片)自卫队与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三十四团三连合编,重组泗南县大队,之后,泗南大队在葫芦套地区展开了对日、伪的斗争。

  

        一

  泗南大队组建后,军政素质迅速提高。1942年4月,淮北军区(泗南大队属军区部队)组织比武,泗南大队荣获第一。军区白浪参谋长对泗南大队尤为器重,多次来泗南大队亲自指挥军事训练。泗南大队不仅训练好,仗也打得好。1942年5月的一个夜晚,淮北军区参谋长白浪和政治部主任刘作孚二同志,率泗南大队1、2连和盱凤嘉大队,从明光北古沛镇附近出发,对五河城外围、淮河南岸的小池家伪据点,实行长途奔袭,急行军60华里,全歼伪军1个保安中队100余人,我无一伤亡,开创了地方武装运用军区倡导的“快步、侦察、奇袭”战术,拔除坚固设防的敌伪据点的先例,受到军区嘉奖。进攻的当天晚上,当到达距小池家仅数华里的穆家湖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天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由于向导迷路,部队在湖里转了三四个小时都没能转出来。天亮前,雨停风息才辨明方向,找到小池家。雨虽延缓了进攻时间,使部队吃了不少苦头,却增加了进攻的突然性。当部队拔掉鹿砦、越过铁丝网和外壕时,敌哨兵才发现,部队打到敌人屋里命令他们缴械时,有的敌人方从梦中惊醒,不少人在被窝里就当了俘虏。战斗不到1个小时就胜利结束。部队撤退时天已大亮,五河里的敌人由于搞不清情况,也不敢妄动,只好隔河相望,目送泗南大队安然返防。

  战后,泗南大队返回鲍集。彭雪枫师长听到这一胜利消息,非常高兴,在部队返回当天,即下令在次日拂晓由副大队长宋延年率领参战的1个连和大队部有关人员,到管镇东头庙内集合待命。听到命令后,估计是彭师长接见,大家非常高兴,不能去的都颇感遗憾。次晨,天刚蒙蒙亮,2连(大队指定2连参加)即集合出发,一个急行军,20里路没用1个小时,就到达管镇。果然不出所料,彭师长即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精神抖擞,步履轻捷,在听取宋延年副大队长的报告后,面带微笑和连以上干部一一握手,然后走到部队队列前。

  “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打得好啊!”彭师长的话像阵春风,温暖着大家的心。

  “古人有句话,叫‘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次你们是‘盲人骑瞎马,夜陷穆家湖’,是不是?在穆家湖里转了好多圈,淋得像水鸭子,很狼狈哟!”几句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可是,你们又不是‘盲人’,骑的也并非‘瞎马’,不是乱闯乱撞噢!‘夜陷穆家湖’只是由于老天下雨嘛,而且终于走出穆家湖,把小池家攻克了。所以,上面两句话可以改为:‘勇士跨骏马,夜半入小池’。你们是跨上骏马的勇士,小小小池家,是不在你们话下的,一举便把它攻克了,你们说对不对?”大家又是一阵笑声。

  稍停之后,彭师长继续说:“你们开创了运用‘快步、侦察、奇袭’战术克敌制胜的先例,你们为人民立了功,你们的进步是很大的,但不能为此骄傲。这毕竟是一次小的胜利,要打的仗还多呢。如果骄傲了,就可能真的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地’的危险境地,再遇到‘穆家湖’,可能就转不出来了。你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前进,在今后的战斗中,争取更大的胜利!”彭师长的话寓意深远,饶有风趣,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句句深印在大家心里。彭师长走后,宋延年副大队长带领受阅部队又是一个急行军回到鲍集。途中,大家情绪高昂,边走边唱歌,几天的战斗疲劳,被彭师长的一席话冲刷得一干二净,而且更增强了打击日、伪的积极性。

  

        二

  “葫芦套”南部的淮河滩上,有一股以李晓群为首的百人左右的伪军,常到泗南县政府领导的沿淮地区窜扰。这段淮河水阔滩广,芦苇丛生。草滩上有许多以砍草为生的贫苦草民,半定居在那里,其中混杂有以砍草掩护行劫的土匪。日军来后,土匪投靠日、伪,形成了日伪匪的联合。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较好的亲朋条件,和新四军进行游击战。我进敌退,我走敌来,气焰颇为嚣张。

  从1941年7、8月份开始,新四军四师十二旅三十团团长饶子健率领1、2营,先后对淮河滩上的三撮毛(茅)、张台子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清剿,都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泗南大队成立后,该股伪军仍很猖獗,甚至在铁佛寺庙(现盱眙县鲍集镇铁佛街道)构筑工事,与泗南大队对峙。为清除这伙伪军,泗南大队曾集中全大队兵力几次在铁佛一带设伏,但因敌人狡猾,每当快进入部队伏击圈时,就又缩回去,部队只能向其进行火力追击。其中一次,泗南大队正对该敌进攻时,驻盱眙县城的日军乘汽船赶到铁佛对面河上给伪匪助战,用机枪向泗南大队扫射,给伪匪解了围。淮北军区白浪参谋长和泗南县委书记洪沛同志一同参加了这次战斗。那天,白参谋长还指挥几十个人一起,想将铁佛寺庙外的土圩墙推倒,但由于土墙结实结果没有成功。日军还不时向部队开枪,为防止无畏伤亡,白参谋长带领大家只能撤退。在最后一次追击伪匪战斗后,泗南大队全体官兵众志成城,将伪匪在铁佛寺庙周围的工事全部拆除,为防止伪匪继续将寺庙当“挡箭牌”,经参战的县领导同意,将寺庙给扒掉了,使伪匪过河后不再有立足之地。从此以后,敌人便很少来犯,基本解除了铁佛一带的匪患。

  1943年初夏的一个夜晚,2连对铁佛对面张凤滩伪匪据点(内约三四十人)又实施了一次突然袭击。部队白天从罗岗行军到鲍集附近隐蔽,夜晚急行军到达淮河北岸,然后乘船过河直扑敌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他个措手不及。由于伪匪十分警觉,其岗哨发现突袭部队后,呼叫着仓皇钻进苇荡,有的连挂在墙上的枪也未带走。这次除缴获了几支步枪外,还俘获了1只八哥鸟,文化教员把它拎回,送给了总队领导。

  

       三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泗南大队原来就是地方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早就是鱼水关系,每到收获季节,部队即到边缘区活动保卫群众收割。1943年5月,日军一个小队配合伪军从泗县出动,企图进入葫芦套破坏群众麦收。泗南大队副大队长宋延年率领二连在鲍集西南,为保卫群众麦收与日军进行了激战。当时,泗南大队得到日伪军要出城抢麦的消息后,副大队长宋延年主动请战,带领二连利用夜色到鲍集西南进行埋伏。第二天一早,日伪军出城不久,就遭到二连的迎头痛击。但凭着自己火力强,日军小队长指挥数十名日伪军向二连1、3排阵地冲来,在这危急关头,机枪手王百臣端起机枪,第一个点射就打死了鬼子小队长,敌人卧趴在地,几分钟不敢起身前进,宋延年副大队长率部队乘机安全转移。此次战斗二连打死1名日军小队长和一部分日伪军,本连无一人伤亡,受到师部表扬。泗南大队除保卫麦收、秋收外,还保卫渔收。

  沈集(现属盱眙县鲍集镇)西面的淮河中(此段淮河南北向),有几个大窝子和小窝子(河底深坑),每年春节前,淮河局部封冻,是渔民在窝子上打鱼的好时节。这时,泗南和盱凤嘉两县,联合组织上百条渔船在窝子里打鱼。渔民打鱼,两个县大队便在各自一侧警戒,盱凤嘉大队在西侧,泗南大队在东侧。水面寒冷,鱼潜窝底越冬,渔民们便用长钩、长镐在水中来回搅动,把水搞浑。当鱼浮出窝底时,即被准备好的大网捕获。3天时间内,即捕鱼几万斤。丰收后,作为慰问品,送给部队几千斤鱼,使部队过上一个丰盛的春节。

  部队爱群众,群众同样关爱部队。泗南大队二连是骨干连队,全连100余人,轻机枪3挺,在当时的地方武装中装备为上乘。1941年5月,转移到淮北津浦路东后,基本上都在泗南县的管镇、鲍集、双沟、罗岗一带活动。战斗、训练之外,特别注意搞好军民关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天,全连在管镇附近的大嘴子村吃早饭,日寇骑兵100余人沿着鲍管大道浩浩荡荡地走近村庄。全部着便衣的二连官兵迅速放下饭碗,在群众掩护下,与群众一起离村远走,战士们把枪藏在衣服里,有的挑着担,有的抱着群众的孩子,乍看起来与当地农民一样,敌人见状认为是群众逃反,未加理睬地继续前进。就这样,二连安全地摆脱险境。

  1942年冬,在33天反日寇“扫荡”时,泗南大队一直坚守在葫芦套。当时,新四军四师师部驻管镇(现盱眙县管仲镇街道),驻盱眙县城的敌人向管镇进攻时,师部就跳出内线去盱凤嘉。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泗南大队却在敌人的夹缝中穿插,一边监视敌人,一边维持地方治安。日军进驻管镇时,泗南大队则全部撤退到与管镇相距10余华里的黄岗(现盱眙县淮河镇黄岗村)一带进行隐蔽,由于中间相隔陡湖,陡湖内又多是芦苇荡,敌人不敢冒进。待敌人走后,泗南大队又马上尾随牵制,到达双沟以东活动,使“扫荡”之敌阴谋一直未能得逞。

  1943年春,由于边区形势好转,师部又回泗洪半城。1943年春,淮北军区机关合并到四师师部,下面成立了3个军分区,泗南大队属于11旅兼任的2分区;1943年6月,泗南大队奉命升编为11旅独立大队;1943年底,泗南大队调编为32团2营。

  泗南大队从正式组建到重新整编为止,一直生活战斗在葫芦套地区,胜利地完成了坚持葫芦套抗日斗争的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