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羡慕知识分子,因为那是非常非常有学问的人。对那些人必须要仰视,才得以见其风采。后来自己也上了点学,虽然学问不高,但似乎也可以跻身知识分子的行列了,便开始对知识分子有了些认识。记得1980年刚刚到民主党派工作后,对知识分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时正直文革以后,十年的人才空白、工农兵进驻科研单位……形成对人才、知识的空白和误区。而我们平日讲的“知识分子”,也出现了不同概念:

   1、 有文凭,且从事知识分子的工作;
   2、 有文凭,但是没有从事知识分子的工作;
   3、 没文凭,但从事知识分子的工作;
   对于第一种人的认定,大家似乎还可以认同,但对于第二种人就有争议了,特别是对第三种人的争议就更大了,没文凭,但是自学成才,有文化。像速算家史丰收,文凭没有多高,但能在一个领域有建树。总不能说人家不是知识分子吧。再说不同时代对知识水平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
   争议一晃就是十几年,旧的没有定论,新的争议又来了。社会上出现了“知识,文化”的说法。说的是有些人“有知识(学问),没文化(传统的道德修养)”的说法。对此种说法,我认为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本人也见到过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事例。80年代未,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娶了一位中国某大学的老师,本想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结果发现这位大学老师“除了英语900句(之外,对中国文化)什么也不懂”。一个大学老师尚可以不懂“中国文化”,其他人也就更不可能强求了。看来“知识”和“文化”并不可以完全划等号。依笔者之见,上大学可以增长“知识”,但不一定会增长“文化”。文化的增长是需要长期学习、逐渐积累,潜移默化地显现出来的一种潜质。
   那么什么是“有文化”呢?说实在的我也讲不清楚。苏东坡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或许能为有“有文化”做个注脚。苏东坡认为“有文化”的人即使是破衣烂衫,依然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气质”,依然是气宇轩昂,自心底里发出的“高雅气质和华丽之美”。
   相传苏东坡做大理评事的第二年,有位好友董传要回家乡了。于是苏东坡写了一首题为《和董传留别》的诗相赠。这首诗的前两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用今天的话就是:董传啊!你走南闯北,一身粗布衣衫,就是你的全部家当。可是,由于你腹中有诗书万卷,所以粗布衣衫掩盖不住你谈吐仪态的万方,英气逼人的气质!
   今天我们谈论“气自华”似乎更有意义,外在的“气自华”固然重要,但内心的“气自华”似乎更能显示一个人的“一身正气”。饱读诗书之后,首先需要增长的应当是“德行”,只有这样才会使人透过“粗缯大布裹生涯”的外貌,见到心灵的仪态万方,英气逼人!或许这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有文化”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