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其中亦不乏妇女英雄。谨以三位母亲为例,借以折射这个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女性英雄群体——中华抗日母亲。

  第一位,赵一曼。

  赵一曼是我最熟悉的抗日女英雄,小时候曾经看过电影《赵一曼》,她看似柔弱,实则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银幕形象令我记忆深刻,有些镜头甚至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影响着我的一生。童年的我不知道的是,赵一曼除了是位令鬼子心惊胆寒、无计可施的民族英雄,她还是一个年幼儿子的慈爱母亲。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考进武汉黄埔军校(六期)。1927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婚后不久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赵一曼在宜昌生下儿子宁儿。孩子仅一岁多,就被她寄养在上海的亲戚家,自己转身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临行前,她抱着儿子照了一张合影,这张珍贵照片,成了此后她对儿子无尽思念的唯一睹物,并从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派遣奔赴东北,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负伤被俘。被俘后的赵一曼受尽酷刑却决不屈服,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在她曾经与日寇辗转战斗的珠河县英勇就义。在赴珠河的列车上,她向押送人员要来纸笔,用被敌人折磨得几乎难以握笔的手,给心爱的儿子写下字字泣血的绝笔:“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位女民族英雄、伟大的抗日母亲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实际行动给儿子以及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上了最庄严壮烈的一课。2009年赵一曼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第二位,白文冠。

  白文冠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马本斋,也是2009年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和他领导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沉重打击了敌后战场日寇的嚣张气焰。

  鬼子经多方打探及汉奸告密发现马本斋司令的母亲白文冠就住在东辛庄,于是迅速包围了该村,为了保护乡亲们免遭屠杀,白文冠毅然站了出来。

  日寇逼她给儿子马本斋写劝降信,白文冠断然拒绝。为了儿子,为了回民支队,为了抗日大局,这位英雄的母亲决心以死来粉碎山本的诡计,她整整七天不吃不喝,英勇殉国。

  马本斋是个大孝子,母亲的壮烈牺牲,让他悲痛万分,但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誓言,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奋勇杀敌的力量,继续带领回民支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白文冠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冀中军区为她召开了追悼大会,八路军总部和朱德总司令发来唁电:“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具体例证。”马本斋牺牲后,朱德总司令又为他写下了著名的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坚强的抗日母亲白文冠没有白死,她用自己的牺牲激励着千千万万抗战军民,我们最终战胜了日本鬼子。

  第三位,邓玉芬。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说:“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农村妇女邓玉芬,含辛茹苦养育了七个儿子。1940年6月,八路军十团来到邓玉芬家乡开辟抗日根据地。听了八路军的宣传,邓玉芬懂得了只有全民抗战才能救国救己的道理。她让丈夫连夜把在外扛活的大儿、二儿、三儿找回来,送他们参军。后来在抗日战争最残酷最艰难的时期,又把四儿、五儿也送去参军。

  儿子们在外抗日,邓玉芬在家照顾瘫痪婆婆,承担家务农活,支持丈夫参加村自卫军。她家是八路军、地方干部的经常住所,她把粮食留给他们吃,自己和孩子吃糠咽菜。她无微不至照顾伤员,端屎端尿,喂药喂水。她的爱心温暖着丰滦密根据地干部战士的心,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邓妈妈”。

  短短几年,邓玉芬的几个儿子相继牺牲,丈夫遭鬼子偷袭不幸遇害,重病在身的婆婆也含恨离世。面对一个又一个沉重打击,邓玉芬都挺住了,她一次次擦干眼泪,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怒火埋在心底,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春种秋收、做军衣鞋袜、照料伤病员,样样干在前头。

  1944年,日伪军扫荡,连续几天几夜搜山剿岭。邓玉芬带着不满六岁的七儿躲进一个隐蔽山洞。山洞阴冷,七儿发着高烧,又饿又冷,大声哭闹。眼见日军越搜越近,七儿仍哭闹不止,为保护乡亲和区干部,她情急之下从棉袄里扯出棉絮,塞进七儿嘴里,并将他紧抱在胸前。最终乡亲和区干部安全了,但缺氧的七儿再没有缓过来,当夜死在妈妈怀里,邓玉芬痛彻心扉、哭晕了过去。

  大义抗日母亲邓玉芬,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传奇一生,满门忠烈,为国捐躯,被誉为当代佘太君。有歌曰:“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不就是邓玉芬的真实写照!

  其实,抗日母亲不胜枚举,比如“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太行奶娘”王改云等等。每一位抗日母亲的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感天动地的母亲颂歌。我认为,抗日母亲这一英雄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当中华民族遭受日寇铁蹄践踏时,为了民族的存续,她们甘愿倾尽所有,敢于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无冕英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