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格局与通者的气象,是我在湖边散步时想到的一个散文论题。格局与通者,格局与气象,文学与格局,文学与通者,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命题,却又相互纠缠、息息相关。因为在我编辑《胶东散文年选》的几年里,深深地感受到胶东散文作家群发展的迅猛和写作的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带的特征就是发展创新、开拓和包容。文学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是文学的后盾,文学是经济的先锋;经济是文学的肝胆,文学是经济的灵魂。这里面既有胶东经济产业带一枝独秀,创新发展带动的地域经济因素,也有生活在古老的胶东地域的散文写作者们敢于探索、开拓包容,抱团出击、薪火相继的文化成因,更有山东省散文学会因势利导、除旧布新的工作机制和推动。
回顾胶东散文的写作史,从2013年以来,胶散会员由零零散散到集聚到基地创立到年选结集出版,如今已经走过八个年头。在过去的八年里,胶散会员在省市一级报刊网络发表了上千篇文章,结集出版了《胶东散文年选》四部、《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一部、《胶东散文十二家》文库散文卷系列六辑,推出各种选本、会员专著十五部,获得各种奖项三十多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达十五人,用“硕果满枝、如火如荼”这八个字来概括也许更为恰当。探究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背后成因,有新时期散文发展大潮的历史机遇,也有一鼓作气不失良机的拼劲。正像重庆评论家周其伦在述评中所说:“这里我特别想说说近年来声誉日隆的胶东散文作家群,这是一个特别有成就的群体,一年一度编撰的《胶东散文年选》已经成为屹立于胶东半岛上的一面猎猎招展的文学大旗。在这面大旗的周围,云集着一大批关注家乡情怀、倾情于散文创作的文学朋友,为胶东这块连天接海的地方增添了一抹又一抹鲜亮的文学色彩……”
胶东散文,深耕八年,姚黄魏紫,各有千秋,“胶东散文的特有现象大于胶东散文家群体”。这一切成绩的背后无不与格局和气象有关。
启示之一:立足现实的乡土,做好工作、生活、写作的结合文章,把散文写作和沉潜结合起来,做“为人生”的文学,这是胶东散文作者写作的格局和坐标点。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写作绝不是虚幻的涂写和滥情的发泄,更不是无目的的文字堆砌和文字的游戏。真正的写作不仅是来源于生活而且要融入生活、理解生活。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不是为文学而文学。自2013年以来,在网络化的散文写作交流中,经过碰撞、融合、借鉴、吸收,这已经成为胶东散文作者的共识。无独有偶,这一主张正是五四以来像郑振铎、鲁迅、沈雁冰和文学研究会等个人、团体的文学心声和行动的继续。现代作家、文学理论评论家郑振铎,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在郑振铎看来,“文学是人生自然的呼声”。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指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让更多的作者展示自我,而不是故步自封、孤芳自赏,囿于一已的圈子,这正是今天我们胶东散文向社会推介王婷婷、刘明华这样的年轻文学新秀的原因及使命。
2013年,山东省散文学会在烟台创立了首家散文创作基地,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就汇聚起三百多名胶东会员。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胶东散文写作者,五行八作,以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居多(零零后也有加入),他们既构成了当今社会职场的核心部分,也是承托家庭的中坚力量。作为普通人,他们的写作始终不离岗位和个人生活。生活是他们从事创作的支点。他们从事的是“为人生”的文学,而不是脱离现实的“为文学”的人生。作为胶东散文的写作者,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文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为人生”的文学的写作者、践行者。
在“为人生”的文学创作理念下,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以创作、出版、推介会员作品等多种形式为依托,提出了“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非虚构散文创作理念,得到了广大会员的一致响应。一批来自农村基层、火热生活一线的好作者、好作品应运而生。于喜京、孙焕华都是来自海阳农村的写作者。于喜京的《二老孔和他的菜园子》《亮海大叔的故事》等乡村散文系列,在胶东散文年选平台推出后,先后被《当代散文》《齐鲁晚报》等多家期刊网站推出,并两次斩获黄海数字出版社“胶东散文年选最佳作品奖”。孙焕华初中时期的一篇习作便登上了上海的《少年文艺》。2016年,他又提起久违的笔,写出了富有自传色彩的散文《燕子呢喃》《老槐树与顺》等情感散文佳作。2019年,胶东在线“文学追梦人”栏目又将他作为首期访谈嘉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启示之二:打破本我和自我的局限,向超我、自然、文化、灵性、哲理的多维空间提升,争做“地域作家中的作家”,这是胶东散文写作者的价值和气象。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运用到散文写作中亦契合。散文写作之初为本我,我写我事,我抒我怀,我言我志;散文写作延伸为自我,借物言志,寄物抒怀,写作的内容不局限于自己的经历,更多是所想所思所悟;而散文超我的境界则是具备了地域散文向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地理散文发展的大气象。
作为胶东地域散文的写作者,他们大都工作于县乡基层,但他们心怀梦想,胼手砥足,解衣盘礴地笔耕不辍,把笔触探向一般作者不敢涉足的文化、历史、宗教、地理领域,实现了一般写作者从通才向专才的转变。而近几年,风起云涌的文化散文、地理散文、学者散文也成为胶东散文写作者学习的风向标。
仰观中国现代学者散文之盛,可谓时不我待,浪急风高,光芒万丈,大旗猎猎:鲁迅之散文如蓝色夜空,奇怪而高;陈寅恪之散文,如庐山望瀑,睥睨天下;孙犁之散文如津门深宅,往事随风;宗璞之散文,如紫藤瀑布,花香阵阵;杨绛之散文,如知识手卷,启迪人生;金克木之散文,如黄钟大吕,四散飘逸;余光中之散文,如巴赫之音,激情往复;张中行之散文,如老僧坐禅,每有所思;汪曾祺之散文,如寒潭秋水,涟漪不断;余秋雨之散文,如火中拔炭,红光迸发……就拿学者散文的典型代表季羡林老先生举例:季老是北大的一级教授,同时他又是一个通人。季老著有一部学术专著《糖》,仅就“糖”能写出一部专著,仅这份功力鲜人能及,这是真正的学问、通才、专家。而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汪曾祺在写作上更是强调作家做一个通者、专家型的人才。这里的“通”主要是指打通、沟通古今中外文学的工作。他自己就是这种打通工作的倡导者、实践者,是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第一人,我们应该从这些大师学者的身上汲取一份宝贵的营养。
近些年,胶东散文的写作者逐渐走出了抒发个人小情怀、小格局的写作轨道,勇于向超我的多维空间突进,将散文写作和当地的文化、史话等联系起来,做历史的钩沉。散文写作不断“变脸”,呈现出新的气象,涌现出一大批默默耕耘、勇于探索的散文写作者。胶东地域文化作者刘玉涛、青岛散文作家史新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现年54岁的刘玉涛,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龙口市博物馆副馆长、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兼龙口创作之家秘书长。近几年,在他的大力开拓下,加之有杨悦浦、高金业、王兆贵诸老先生和名家助阵,龙口地域散文创作实力领胶东散文风气之先,涌现出慕然、姜海、王丽贤、刘小恺、孙维清、王洪莲、彭丽洁、王嵋、王晓萍等一大批优秀胶东散文爱好者。不仅行为超前顺应了时代精神,凝聚了文学力量,擦亮了胶东散文的品牌,从长远来说更是文化的引领和传承。他本人的创作也勇于打破博物、考古、历史的边界,相继推出了“龙口文化人物散文”系列作品,在学者散文道路的跋涉和追求上,愈走愈远。来自青岛的史新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近年来,把笔端探向了口口相传、鲜为人知的民俗领域。他的《俺村的老私塾们》等一系列民俗散文,考据丰富,论证充实,民风民俗民韵,活灵活现,扑面而来。
刘军和李心国二位文友都是五十过后才弄文,加入学会一年来,进步很快。在胶东散文的理论指导下,他们的写作冲破自我抒发的小圈子,博取众家之长,近期入选《胶东散文年选》的文章才气淋漓,非常出彩。一个作者写作上的成熟,除了文字、技巧和思想观点的历练,还要看他的作品是否已经形成了语调。读汪曾祺的、贾平凹的一语我们即可感知。胶东散文作者王翠平工作在乡镇,她的文字以清浅见长,文章虽然发表不多,但已经具有了自己的语调,颇具吸引力,显示出一个胶东散文作者的抱负和成熟。
同时,本次《胶东散文年选》入选的北洋的《在纽约大学与苏童谈创作》、马蕾的《上马的饺子下马的面》、程鸿的茶人系列、郭志波的《西炮台、东炮台》、墨雷的《回乡讲学记》、李玉涛的《棠梨春风》、王兰英的《与二伯在白云鄂博》、于启松的《我 枣红马和启光哥》及戚继光故里散文都是向文学的格局与通者的气象的延展和探索,也是2021胶东散文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风向标。
启示之三: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少的成本打出来,打通写作和出版、个体和群体、私人写作和文化产品之间的隔阂,出作品,出作者,出成果,这是胶东散文写作者的群体的创新和突破。
近些年,随着网络文学写作的兴起,网络写作大行其道,一个庞大无涯的社会散文写作群体也伴随其中。他们走向写作的前台,并不借助于传统杂志期刊、官方组织的活动推介及评论家的推出模式,代之而起的是由市场、各级出版社、网络媒体、手机自媒体阅读、文学公众号等发表推介的写作模式,这种以读者为主体和文学消费为核心的传播方式 更容易进入大众的阅读视野,从而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探索。我们熟知的散文写作也因此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从严肃文学向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凡人写作转变的分野。在这一历史变化过程中,作品、作品出版、文学理论当随时代变化而发展,一言以蔽之,文学与时代是同频共振的。如何迎接这一变化和挑战,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少的成本打出来,打通写作和出版、个体和群体、私人写作和文化产品之间的隔阂,出作品,出作者,出成果,这也正是胶东散文写作者群体的创新和突破。
在网络时代,地球是平的。人人都是新媒体、发言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崛起,必然会带来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将会带来平等、即时、互联、互通的改变。写作、出版都将变得简单。实践证明:现代创作,是有其文学自身规律的。我们要把握这个规律。要创造作品的价值,另一个是要塑造作品的价值。并且要把价值通过出版、网络、评论、研讨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固定下来,以达到传播的目的。
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胶东散文年选融媒体平台,紧密抓住这一市场出版化发展大趋势,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出作品,出作者,出成果。他们以出版和推出优秀作品成果为导向,整合网络新媒体、评论研讨活动交流等文化要素,集出版、评论、网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发布推送于一体,探索网络形式下全媒体的运作方式,集中展示胶东散文群体的概貌,让作者的作品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发表效果,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使作品呈现出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以打造胶东散文年选出版品牌为引领,尊享名家名作,不薄新人新作,努力让每一个作者在创意写作快乐写作的学习中得到全面成长的运作机制,提升了胶东散文作家的文学视野,形成胶东散文作者的集群突破效应和打造文学经典效应。目前,胶东散文年选在胶东在线、《当代散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陕西文谭网、博刊网、龙源期刊网等十几家省级以上报刊网站开展合作和开设栏目,不遗余力,以“一站式、全平台、多媒体”的方式,推送胶东散文年度优秀作者和作品。年推送量突破两百多万字,出版基层作者张存灿、夏荷、张华荣、范雅琳、王婷婷等“半岛散文家文丛”丛书、散文选集、川鲁散文家作品合集达二十多部。这些胶东散文作家作品的高密度多层次的推出,既是土生土长的胶东散文创意写作历年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对散文爱好者实践层面的生动散文课,为互联网下网络时代多媒体散文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成功探索。
一切源于民间,汇于江河,奉献于社会。爱与善,自尊与价值,创新与发展,是胶东散文一路前行的动力!四年四部书,四部年选,四部经典,时间将会说明我们所做的一切,并将证明胶东散文创作者在当下的目标、意义、价值和思考。
作者简介:焦红军,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