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代表着军队的精神风貌和战斗力,象征着团结、勇敢、牺牲和胜利。它不仅是军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官兵士气、凝聚军心的重要手段。无论历史发生什么变化,其核心价值和象征意义始终不变。
听老八路唱军歌,不仅听到了那个时代的歌曲,还体会到其承载的抗战时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当年特殊的历史意义。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长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一、下一代女儿的回忆
上托儿所时我非常小,记忆中一个大房间里好些小床,小朋友们一起睡觉。头上亮着一盏灯,旁边有年轻的阿姨守着。常有睡梦中哭着要妈妈的孩子,已经搞不清那是我还是别的小朋友。爸爸妈妈们都在忙工作。我看不见爸爸。连妈妈也少见。她是幼儿园园长,见到她时都是小朋友们放假回家后。小学住校,一周回家一次,更见不到了。回家的那天通常是爸爸领着我去他教研室资料室借书,周末在家他在写厚厚的文稿,我在看他帮我借来的书。
小学二年级(下)各班级同学之间流传起一首古老的歌曲《满江红·怒发冲冠》,那时我们刚刚学会认简谱。音乐老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简谱教得很严谨,一个换气符号都不能错。《满江红》是不同于音乐课本的手抄页,上面除了简谱外,难认的古字上注满了密密麻麻的拼音。调子很奇怪很难,歌词更难,却是人手一份唱得十分起劲,就这样从学校唱到家里。爸爸依然写着文稿看着书,我在旁边难听地唱着学不会的新歌还唱白了歌词,却锲而不舍地继续难听着,直到爸爸放下笔好笑地看着我,从我手里拿过了歌篇儿。我突然听到爸爸的歌声,他准确地从头唱到尾没有一点错误。那个周末我学会了《满江红》。周日下午返校,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唱《满江红》了。我们齐声合唱,这首歌成了我们小学的特色。
那时起父亲给我买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他爱买我爱看积攒了近百本。《中国历史小丛书》让我眼界大开,不仅在同学中有了谈资,还让我的小学历史课始终保持满分成绩。后来才知道小学同学一个周末都学会了《满江红》,是因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每个学校都在唱这首歌,很多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弃笔从戎杀上抗日前线的。写这首词的作者是抗金名将岳飞,他只写过《满江红》一首词便荣登宋词抗金将领豪放派榜首,作曲用的古调,估计是南宋难得的慷慨激昂的军乐。宋朝重文轻武,以致江山尽失,被金人攻城掠地,占领全部国土。建立首个异族统治新朝的耻辱,令激起国人反侵略斗志的《满江红》在中国流芳百世,更成为著名的抗战歌曲。那一年和台湾军界交流,唱起《满江红》便立刻得到对方呼应,我们的合唱,从头到尾词曲丝毫不差,显示了文化的同根同源。小学时期学会的《满江红》令我终生难忘,那首歌是从不唱歌的父亲教得,同时还记住了岳飞另外一句话:“还我河山”。
小学四年级的周末,在家背诵课文《延安》:“延安,这座北依长城东滨黄河的古城……”“清晨,传来了阵阵嘹亮的歌声‘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儿女优秀的子孙……”这时耳边真的响起了轻轻的歌声“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儿女优秀的子孙……” 回头一看是父亲挥着拳头正在打拍子,课文变成歌曲从他口中完整唱出,一时听呆了我,看呆了我。“课文里的歌儿你怎么会唱?” “都会唱。那是抗大的歌儿,抗战的歌儿。”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公演,这首歌曲出现其中,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开始迅速流传。高中部学长将《抗大校歌》《大生产运动》《南泥湾》《二月里来》《延安颂》组合成歌舞表演《延安颂》,得到了参加社教的张爱萍总长的夸奖。后来《抗大校歌》与《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解放军进行曲》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歌曲。
我一直在外读书、工作;极少在家,因此不再听到父亲唱歌。父亲到暮年,我有一次突然说起小学时他教我《满江红》,还会唱抗大校歌,很惊诧他居然还有文艺细胞。我从小知道父亲是通过国家认证的兵乓球二级运动员,手把手教过我打乒乓球,篮球打得好,喜欢看运动会。我却不知道他原来会唱很多抗战歌曲,经常教八路军战士们唱歌,还担任过指挥。我想象不出来他是怎么想办法拉歌的,但知道他一定在活跃部队气氛时有不少新点子。父亲一贯严谨,从不在儿女面前谈工作,更没有时间娱乐。年轻时的活跃开朗,只有老战友见面才会显示。和他一起的老叔叔们说,当年的山东八路军集合时,大家都会唱很多流传至今的抗战歌曲,不仅显示了山东八路军是有文化的部队,还表现了他们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有人高兴了还会亮开嗓子高歌一曲,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实在令人惊艳。他们的歌声充满了抗战年代八路军战士团结、勇敢、牺牲的精神和他们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后来对父亲唱歌拉歌的想象叠印在现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唱军歌的形象上。
二、第三代孙女的回忆
一百零一个春天
――对爷爷的纪念
爷爷去世的这日很突然, 纽约此时是一阴雨霾霾的星期天, 从早上八点在家中倒下,到晚上八点在解放军总院停止心跳,只是短短的,却又漫长煎熬的十二个小时。
离爷爷一百零一岁大寿还有七个月。
在这一段跨越世纪的生命里程里,他为共和国走过五十个最意气风发最肝胆热血的春天, 在这之后的岁月,他又为我们,走过剩下的一百零一个温柔有趣,充满嬉笑怒骂的春天。
我生命中最初的十个春天是在南京城挹江门外的一座大院里,由爷爷和姥姥守护的。爷爷的一天从清晨的打开宵禁开始,放出笼子的母鸡,打扫水泥平台和狼狗小豹的狗窝,吃完早饭后用他万年摔不坏的放大镜看《参考消息》,从苏联解体看到北京申奥成功。我被姥姥提领起来吃早饭,背上书包却又开始耍赖不上学,之后爷爷只好在家里用他自己手工制作的“汉字识字卡”教我认字,然后检查我背九九乘法表。晚上我一边陪老头老太看电视,一边临帖爷爷自己的“郑家书法”,临帖之后爷爷要检查,然后会在我临摹的好的字上画个圈,提出表扬。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小学里很多考砸的试卷需要家长签字,都被我出神入化的仿真签字蒙混过关,直到一天无意间泄漏天机,被爷爷一顿胖揍。
我作为挹江门外大院里的混世魔胖,曾一度是学前班老师迷般的噩梦。可每每爷爷向妈妈通报我的学习情况时,却用以“聪慧好学”的美好词汇。我至今不知道爷爷是早早看出我的慧根,还是报喜不报忧地安慰我妈,在第十八个春天,我迷般地考上了北京大学。
在北大读书期间,爷爷坚持每月两封信件,及时监督我的学业询问我的身体状况。我至今还保留着南京萨家湾的白信封和爷爷一张张手写的信纸,每个月我都会用北京大学的信封和信纸给爷爷回信。当时近九十岁的爷爷甚至试图使用电子邮件和聊天软件,无奈视力衰退,只得采用传统书信方式交流。
衰退的视力和听力并没有减弱爷爷好学的心态,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回家看他,除了吃吃美国的零食和鱼肝油,听听花俏的西洋趣闻,他还很认真地跟我学习英文和法语。在这个连中国话都听不太利索的年纪,爷爷已经学会了用法语问早午安和简单的社交寒暄。他学习外文的格言是,要么不学,要学就要学地道。
除了学外语,爷爷还喜欢唱歌,唱《八路军军歌》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他唱歌从不当人面唱,只当我面唱,压根没把我算作人类。山东老头唱腔,五音不全,咬字含糊,闻所未闻的独创版本。他之所以爱唱大刀,是因为真的砍过鬼子,鉴于我对爷爷先前赫赫战功的一知半解,我能说的是我所熟悉的这个年迈孱弱的老人,曾经用他的热血和智谋,保卫过他的人民,守护过他的祖国。
爷爷的第九十六个春天,迎来了他的第一个重孙女。她是一个聪明乖巧,说着一口流利美式英语和一口京片子的可爱小姑娘。
爷爷的第一百个春天,迎来了南京鼓楼区人民对他百岁生日的真心祝福和一座硕大无比的生日蛋糕。他的两个孙女,我姐姐和我,也分别从北京和纽约来给他祝寿。我给爷爷引见了我的未婚夫,一个苏联老红军的后代,爷爷的双眼可能已经看不清他模糊的面部轮廓,却很热情地招呼他多吃菜。两个人在语言交流严重不通地情况下,一起快乐地吃饭,爷爷甚至戴上了纽约市冰球队的帽子和我同为球迷的爱人合影。眼尖的俄国孙女婿很快地发现爷爷和毛主席的合影,相片里爷爷军容整齐,毛呢大衣翻毛帽子齐踝皮靴,非常威严。为此,我爱人还为他的爷爷未能和斯大林合影而深表遗憾。但是很快地又眉飞色舞地跟爷爷描述起他曾经戴着红领巾,在全校同学面前做报告的场景,其中讲的是他的爷爷曾经到中国的北方帮助战斗,消灭日本法西斯的情节。暮色中,一个山东老八路,眯着眼,看着神采飞扬的前苏联儿童, 有一种奇妙的呼喝相协。
我临回纽约的晚上,爷爷烦不胜烦地嘱咐完我的生活琐事,很郑重地跟我说:“记住,永远不要在任何场合,说对中国不利的任何言论。”这是一句严肃的话语,亦是老一代革命战士对后代的嘱托,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在多重文化的冲击下不要迷失方向。我起身,拥抱了爷爷,冥冥中,成了今生祖孙的告别。
第一百零一个春天,中央电视台在南京的家中采访了爷爷,爷爷题写的寄语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永远跟随党前进。2017.3.20。”之后的第六个春日,他像平日里一样起来锻炼,吃饭,结果突然倒下。接到爷爷的诊断之后,身为外科大夫的我已经大感不妙,我曾经抢救过上百个同样病症的病人,却不得不向数个绝望的家庭通告噩耗,不幸的是,今天的这个病人,是我的爷爷。在冷静的,训练有素的语调和表情中处理完事情,我对家人说,我去车里打一个电话。还没转身,我就忍不住地嚎啕大哭起来,所有的训练有素在瞬间消失殆尽。
妈妈给我寄的爷爷最后一张相片,是他穿着黄呢旧军装,胸前挂满奖章,安详地坐在窗前,看着他解放并相知八十余载的南京城;坦然地面对着,他曾经完成的,对祖国,对人民,对他孩子的使命,还有他的,绝无仅有的,第一百零一个春天。 孙女 敬上
2017年春 美国 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