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回望处,家乡还远,高堂难奉。

       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

       芦沟血,宛平痛。肥水烈,临沂勇!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

       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冷。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张自忠《满江红》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国耻民恨,永世难忘!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坐在电视机前和全国人民一同欢庆胜利,想起了张自忠将军的这首《满江红》。

       这是一首悲歌,更是一首壯曲,写尽了张自忠将军一生报国之志,御国豪情。80年来,读着感慨,吟诵泪目。在今天,再唱将军《满江红》,再忆将军49个春秋不朽人生,用以祝将军在天之灵,“一律忠魂行去远”—慰“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我得到这首词,有一段难忘的往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我牵头负责主编的《中小学教学研究丛书》国家教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北京推荐会上,《丛书》被列为中小学教研必备书目之一。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妈妈的入党介绍人杨大姐,已经是国家教委科研部门的领导杨阿姨。是她不经意间从我腕上的手表断定我是当年双东区土改工作队“铁算盘”(我母亲的绰号)的女儿。只是那时我在襁褓之中,隐约记得有人抱着我唱《东方红》和《解放区的天》。长大了,妈妈常叨念起,杨大姐不知在哪里。

       杨阿姨见我时,居然叫出我的名字,我很奇怪,她递给我新出版的《教育报》,指着一篇文章说,是这张报纸告诉我,你叫那瑞琴。原来,那天出版的报上有我写的一篇《张自忠将军血染十里长山》纪念文章。我和杨阿姨说,爸爸妈妈教育我,了解中华民族要从历史上不朽的英雄人物开始,所以我有一个搜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习惯,比如,岳飞、史可法、辛弃疾、秋瑾、谭嗣同、张自忠等等。杨阿姨说:这篇文章我看了,毛主席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张自忠是民族英雄。

       国家的推荐会开完,北京教委又举办一次有关这部丛书的研讨会,我被邀请与会,大家的肯定、推荐,我很感动,决心继续努力,修改不足之处,完善提高这部丛书。

       在北京,我一直住在杨阿姨家。研讨会后,我买了第二天回哈尔滨的车票。杨阿姨说,正好,今天晚上有人要和你见一面。我问是谁?杨阿姨说,见面你就知道了,不过你不要主动问她的名字。

       我没问为什么,点头答应了。

       晚饭后,她来了,我一看是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她和杨阿姨打过招呼就很亲热和我说,教授先生让我今天和您住在一起。她说的教授先生就是杨阿姨。她告诉我, 她是京城一个区的教育科研员,在读研究生,导师居然就是杨阿姨。她说想见我,就是因为《教育报》上的那篇文章。并告诉我,张自忠将军是她的至亲,《张自忠将军血染十里长山》是她看到的有见地的文章之一,遵嘱要和我见一面,她没说“遵嘱”指的是谁。

       那天晚上,她领我走在北京的张自忠大街上,给我讲张自忠将军的一生,讲他从军、作战、为人、处事、爱憎和戎马生涯传闻、轶事,我听得很认真,很受感动,也补充了我认知的不足。我几次有问她的姓名冲动,想起杨阿姨地告诫,只得作罢。

       第一次走在北京的夜空,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她突然拉住我站下了,我抬头,在万家灯火之中出现一个空旷街面,远处写着“菜市口大街”的牌子非常醒目的立在那里。也许是夜深了,好像游人不多,有些清凉。她站下了,和我说,这里是宣武门,1966年城门城墙都拆除了,历史上作为刑场的菜市口成了大街的名字。在这里,有记载的是明末崇祯年间凌迟袁崇焕,1861年慈禧杀了她的族人肃顺,1889年杀了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

       她吟出谭嗣同《狱中遗诗》的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她说,毛主席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文,老人家都肯定1840年以后的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其中包括谭嗣同,却有人认为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足为敬,我的至亲张自忠将军抗日牺牲,也有说辞,认为他是国民党将领......

       我一下明白了,杨阿姨不让我问她的名字。

       这一夜,她和我几乎彻夜走在后人命名“张自忠大街”上,和宣武门旧址——菜市口,提到了谭嗣同遇害,张自忠血染十里长山......

       那天我们回到住处,东方已经出现鱼肚白,她从包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是一首打字工整的张自忠词《满江红》,是她,把这首词送给了我。

       回到哈尔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吟诵这首《满江红》,梳理她提供给我的资料,和我搜集的张自忠将军史料做了核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将军的这首词。

       看到资料记载,这首词,写在枣宜会战前在湖北荆门中军帐里。他在给弟弟写完家书,想到了金戈铁马,烽火硝烟和自己军旅沙场,卫国风云,以及遭受到的不公正误解,一气呵成,挥就留世千载《满江红》,展现了将军保家御国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

     “我死国生”,凸显了家国存亡舍命人生的的坚强信念;“芦沟血,宛平痛”,正是“七七”全国抗战的开始;肥水惨烈御敌,临沂铁血的搏斗,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血溅十里长山更是“凭忠魂赤胆,阻敌狂纵”的英雄碑刻。

       张自忠将军(1891.8.11—1940.5.16),山东临清唐园村人,自号荩臣,后又改为荩忱,生于官宦人家。他幼年好学,其父张树桂曾在江苏任官职,一直随父临事,多有见识。14岁时,父亲死于任上,后随母冯氏回临清入学读书。16岁,授母命,入天津北洋政法学堂,并加入同盟会,几年后在廊坊入冯玉祥部,从军。冯玉祥见其有可塑之材,遂送常德军事教导团深造 ,回冯部,步步擢升。“九一八”事变,冯部附蒋,张自忠任38师师长,编入国民革命军29军。1932年起,开始率部与日本侵略军战斗,先后参加了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攻守战事之中,有过战略转移,战场失利,一度被人责难,或骂他是“汉奸”。这首词《满江红》,词意之间既有被误解的诚辩,又用铿锵有力的诗句,诠释为国尽忠的赤胆红心。

       在国民革命军系列,张自忠先后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属中国国民党上将军衔系列,却领陆军中将衔。在蒋介石眼里,张自忠所部非属嫡系部队,枣宜会战,张将军为国尽忠就可以明显所证。

       1940年5月,日军调集30万大军,在枣(阳)宜(昌)集结,妄图逆江西进,攻取重庆。1日,张自忠将军召集旧部三千余人在襄河阻击十倍于己的日军进攻,由于寡不敌众,5日,退守南瓜店。事后得知,由于情报泄露,日军锁定张部军事实力,几番恶战,张部所剩数百人,不得不再次退到南瓜店杏山,即十里长山。在这里,仅几百勇士与数倍强敌展开了九天九夜决死拼杀。

       日39师团用五千精锐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轮番强攻,十里长山一片焦土,留下了守军一夜打退敌人数次冲锋的记录。16日,张自忠将军派出自己守卫队增援,他身边只留下副官马孝堂和参谋张敬等8人指挥战斗,然而,援军无望,弹药告罄!将军践行了“国为重”“从容去”,秉戈挥茅,浴血苦战,烈骨忠魂陨长山之巅!

       张自忠将军指挥作战有个习惯,每战必留《遗书》,但不提家事,只嘱为国杀敌,打了胜仗,《遗书》当众销毁。十里长山血战,当增援无望,武器补给难求,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御国捐躯,张自忠将军在硝烟弥漫之际给一位部下(师长冯治安)写下《遗嘱》,描述了所处境遇:“国家到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原文较长这里不引)!

       然而,是毫无其他办法吗?就枣宜会战而言,张将军兵力不止两千,若弹药补充及时,援军届时赶到,有将军镇定指挥,将士忠勇决斗,即可阻击敌人进攻,又可保重庆安全,但蒋介石熟视无睹,任数千将士长山沥血!

       后来史料证明,十里长山战役,不但军情泄露,日军还准确测定张将军的指挥位置,蒋介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查到日军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日39师团)一士兵见一位军官负伤后镇定指挥,刺了一刀,“搜遍全身,只得到一支刻有张自忠三字的钢笔,他报告师团长……”当师团长踏上十里长山战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张将军英雄躯体“戮伤八处”!日39师团长,令士兵立正,他亲自用酒清洗将军尸体,准备厚葬,并写下了“支那大将军张自忠之墓”。

       这个消息传出,居然有人认为日军对张自忠将军的尊重、敬慕,然而,历史证明,日军的描写和报道实质是在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洗白和淡化。

       中国军民决绝不接受这种鳄鱼的眼泪。

       张将军殉国后,张部38师师长黄维刚率200名勇士激战两昼夜终于夺回将军尸体,由宜昌水路运往重庆。

       历史资料记载,将军遗体逆江一直到重庆朝天门码头,沿江所经之处,丧幡蔽日,哭声动天。5月28日到重庆,十万市民点香跪拜,蒋介石率政府官员臂配黑砂,扶灵迎接。

       蒋介石发表了讲话,“临危受命,烈士之行,非常人之所能......”虚伪之至,令国之有识之士,嗤之以鼻。蒋介石置将军之死,实为罪魁,昭然天下!

       张自忠将军墓在重庆北碚雨花山,后经冯玉祥将军把雨花山改为梅花岭。

       张自忠将军夫人李敏慧,名门闺秀,大将军一岁,由其母冯氏夫人择娶成婚。当得知张将军长山陨国,绝食七天,随将军而去,后与将军合葬,成为千古佳话。而夫妇子女数人,遵遗训都走向抗日战场。

       据说,那个十年,居然有人动过邪念,要毁张将军墓。也许这就是我在北京,就连杨阿姨也不让问我将军“至亲”名字的缘故。查遍早期的文字,对张自忠将军的报道,曾有过“......张自忠的牺牲,成为中华民族抗敌精神的象征,引发国共共同的悲哀,推动了民族抗日热情高涨,影响深远......”看似公允,却可以做多种解读。

       然而,历史留下过不可磨灭的记载是: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多人在中央大礼堂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主祭人是朱德总司令。

      毛泽东主席题词:尽忠报国——恰当的概括将军的一生。

       周恩来总理题词: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将军是国共两党、举国上下承认的民族英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最高军事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1958年)追认张自忠将军为烈士;

       2009年, 张自忠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张自忠将军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张自忠将军血染长山,御国忠魂升天65个年头,碑刻百世。

      将军不朽,青史永垂,当励国人,秉旗华夏,为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忽然想到是该知道将军“至亲”的名字了,却得知杨阿姨已经逝世!而张自忠将军留在大陆的亲人,杨阿姨曾告诉我唯有一女,毕业于复旦大学,一生恭谨卫生教育事业,曾任北京政协副主席的张廉云先生。

      我似乎觉得不要再问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