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友人、《连山文艺》编委兼编辑部主任梁玉梅女士,向我热情约稿,要求我写一篇约2000字的《书房趣话》。对我来说,这一命题作文颇有些难度,难就难在,书房虽有,趣话却无。本来想知难而退,“委婉”谢绝,但虑及如此拂了挚友好意,恐令其产生误解,遂勉为其难的应承下来。
中国的文人从古自今,就对书房特别看重,十分考究,并耗费心思,甚至煞费苦心,给自己的书房起了既颇具意蕴又比较好听的名字,诸如“老学庵”“北望斋”“饮冰室”“静虚村”,等等。倘同这些古今文化文学名人在书房上进行“较量”,不免让我这个文学边缘人窘态毕露。因为,我的书房既不讲究,又没有酿名,除了靠墙一字排开的几个五合板组装的简陋书橱,里面随意摆放着一些或与工作相关,或个人喜欢的简装“闲杂书”外,再无什么像样的摆设。名人字画、点缀装饰等,统统没有。生活中的本人,就是个不修边幅、不很讲究的人。不慕时尚,不赶时髦,凡事随性随意,就是本人的风格,不是风格的风格。
实在说,本人并非特别爱书喜欢读书之人。我的貌似好读,多因本职工作急需。因为在职时从事的宣传思想和后来的人文社科工作,都跟书籍密切关联,所以,爱不爱读都得读。而且,方方面面的书,都得要有。出于“不得不”的考虑,在单位集资楼竣工交付使用后,咬紧牙关,“驴”虽瘦而拉“硬屎”,超越经济上的客观实际,要了一户三室平层。其主要考虑就是,自己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人,但书房总是要有的,否则,不仅有损“文化人”形象,也不能最大限度满足汲取知识、增长智慧、传播真理的需要,更会使充分满足精神和灵魂补给成为空话。生而为人,特别是作为肩负“育人”重任的“非普通人”的文化工作者,最首要的就是,通过人文化育,抑制物欲,摆脱动物性,塑造崇高的精神世界,构筑圣洁的灵魂领地。如是,才有资格并且有效的进行“化育”!一言以蔽之,“搞文化不能没文化。”没文化的“文化人”,其面目是可憎的,其形象是丑陋的!
在当下是速成食品、速成文凭、速成成功秘诀大行其道的“速成时代”,许多人身上的浮躁和虚荣与日俱增,而耐性和坚守却不断消退。这种“俱增”和“消退”,对于需要“日积月累”、文火慢炖的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对冲抵消”。而对于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发展使命的文化工作者而言,更是一种负面的冲击。无论是增加和丰富文化知识积累,抑或是“学艺先学德”,打牢修养根基,都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功夫和定力与耐力!正如一位知名学者所言,在“快时代”下,要有慢下来的勇气,就像一些田径选手争先恐后闪电般地向终点冲刺时,你能蹲下来,从容不迫的系紧你的鞋带。鞋带系紧了,攒足了劲,有利于你趁着静夜,在台灯下加油,在书海中捕捞,在心田上拓荒……
走笔至此,尚未及“趣”。蓦地,我想起了一个关于书房的故事。三十年前,我刚从60多平方米的“蜗居”,迁至现今100多平方米的“豪宅”不久,为了让家人分享我“乔迁”的喜悦,我请来了以父亲为代表的一众家人,来我的新居聚会。未料,家宴结束后,父亲进了我的书房,先是顺手从书橱里抽出几本书,然后随便翻了翻,最后用手指着书橱里的书,对我发问道:“你的藏书真不少哇,但你给我说实话,到底读了多少啊?”对父亲的这一突然袭击,我毫无思想准备,只能如实作答:“很惭愧,没读多少。”父亲紧接着又问:“那你买书的意义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摆在书橱里好看吗?要是这样,我看你就叫‘图书采购员’和‘图书管理员’吧!”这句话,父亲是带着略含讽意的微笑说的,并未给我很大的难堪,但我的脸,却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我家,我却让他带着遗憾离开。这一“批评”,虽不十分严厉,却足以令我铭记此生,没齿难忘!后来,也许是父亲意识到了他对我的“教训”,让我感到丢了面子,遂给了我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要求我为他的诗集起名。在领悟了父亲的用意后,经过几天的思考琢磨,结合父亲一生的忠正清廉、刚直不阿和嫉恶如仇,我以“无邪集”交了卷,并最终得到了父亲的“首肯”。如今,父亲离世已八年,我的读书数量和消化吸收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自觉性的增强,都较之过去有了新的提高。而我的诗集《清斋淡句》,就和父亲的遗著《无邪集》,并排摆放在我的书橱里。每当我的目光扫到书橱,在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无邪集》上驻留时,我就会习惯性地在心里叮嘱自己:该看书啦!学不可以已;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亦即既是为了“为己”(修身以求进也),也是为了“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关于阅读,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人生体验。著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楚涵阅读”创办人何楚涵认为,“阅读是有魔法的,它可以让一个人同时拥有两段人生,一段是在现实中跋涉,一段是在文字里想象。”我很认可她对阅读的这种“解读”。人生,是一段漫长且艰辛的旅途,在现实中跋涉累了,可以移步书房,放松身心,到文字中徜徉想象,它能够在某种意义和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感觉和乐趣,在思想上“弥补”过往生活历程中,留下的缺憾,出现的失误。但其最大好处,应该是通过与书相拥,与美好相傍,锻造自己,重塑自己,使自己切实成为真善美的载体!而人一旦拥有了美的品质和气质,他(她)庶几也就“妙趣横生”了!因为,民国大家梁启超先生在谈及美学时,曾经这样说:“美是一种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