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许多次著名的战役和战斗都发生在山西,自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加紧了侵华的步伐,10月,日军为了配合晋北战局,派了两个师团的兵力沿正太铁路西进,妄图攻占太原,瓦解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和在忻口战役的防守,在晋东娘子关镇守的国民党军队已溃退。

  为了牵制日军,以刘伯承率领的八路军129师所属386旅于10月22-28日,先后在长生口、东石门、马山村、七亘村一带连续作战,其中,在平定七亘村两次设伏,歼灭日军辎重部队的战斗,成为了战争史中伏击战战术的经典战例,这场战斗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他以“重叠设伏”的精心布局,曾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段辉煌的历史,深深地印刻在平定人民的心中,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流传,到处称颂。 

  记得在2012年3月,那段时间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发起“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我定下参观访问的第一站就是到平定七亘村,三月份春寒料峭,那一天,我乘长途车到七亘村,汽车在宛延的公路上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才看见盘绕在山丘边上的村落,待下了车,我向附近的村民问明了“七亘大捷纪念碑” 的路径,就兴致勃勃地向纪念碑耸立的园区走去。在园区下面一个拐弯处。我看见一个面带笑容的老人正坐在板凳上在晒太阳,我和老人打了个招呼就迈步踏上正面的石阶往上走进入了纪念园。 

  进入纪念园,一座镌刻着金色大字“七亘大捷纪念碑”的花岗岩碑体建筑首先映入我的眼帘。两边都是翠柏,我仰望着徐向前元帅提写的碑文,不禁对70多年前,老一辈抗日英雄们为反侵略,打击日本鬼子所做出的奋斗和牺牲,感到钦佩。抗战时期,有多少华夏儿女,齐心为保卫家乡免遭涂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看完纪念园内记载的七亘战斗的经过,我信步走出园区,想往战场实地去戡察了解一下,刚下坡又碰到正在屋外休闲的老人,老人明白了我的来意,其实他前边看我独自上坡去纪念园,就知道我寻访的来意,看着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精神矍铄,我索性就近坐下,和他攀淡起来。老人名字董桂廷,85岁的年纪,残疾退伍军人,八路军老战士,后两项老人的身份是我在七亘村路过的一个优抚荣誉榜上看到的。

  “大爷,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七亘村打的伏击战,消灭日本鬼子的仗是怎么打的?”我的问话,引发了老人的回忆,随后就跟我讲起了70多年前的故事,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十里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足三米,地势十分险峻。1937年10月,刘伯承命令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二团进至七亘村待机。七亘村附近道路狭窄,路南大部分是高约十米的土坎,北边是几十米深的山沟,此乃理想的设伏地点。10月26日,日军辎重部队从东边的测鱼镇出来,向平定方向进发,被我预先埋伏七亘村后山嶺上的八路军129师所部封锁住了山间小路。日本人往西去的部分才走了,遇到阻击又退回来,中间被刘伯承师长布置的伏兵集中歼灭,敌兵首尾间接有4到5里地,八路军设伏居高临下,而日本鬼子过路的山间小路只有两三米宽,遇阻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最后只有少部分鬼子逃回了测鱼镇。这一仗刘伯承率领的八路军打出了威风,打死日本鬼子300多人,缴获了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弹药、军用物资,有棉被、军服等。还把缴获的罐头等食品分给了村里的老百姓,“我们也吃到牛肉罐头了”,董桂廷老人说到这里,也难抑当年胜利时的喜悦。 

  听到董桂廷老人的叙述,我显然清楚地了解到了当年八路军首战设伏歼灭日军的大致经过,但是,当时日军逼近娘子关,前线告急,国民党一战区来电,决定放弃娘子关,同时让八路军部队也向后撤退,刘伯承经过深入分析,日军要向平定进犯,急需军用物资,而七亘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敌军虽然前次遭到伏击吃了亏,但继续沿七亘村运送物资是有可能的,因为“用兵不复”是作战的常理,日军的指挥官不会不想到这个常理。因此,刘伯承决定在七亘村再次设伏,一反作战的常理,再次予以日军痛击。10月28日,日军辎重运输部队果然又沿前次的路线,经过七亘村,只是这次日军增强了掩护部队的人数,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但是日本鬼子的前锋一过,中间的辎重运输部队即遭到八路军英勇伏击,虽未全歼,但也损失惨重,这一战击毙日军百余名,缴获骡马几十匹。这两场伏击战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取得了抗战初期山西抗日前线的一次重要胜利。七亘大捷。运用重叠设伏的战术,打破了“用兵不复”的常理,“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向敌人必定前往的地点出击。 

刘伯承将日军的企图掌握的清清楚楚,创造了在同一地点,同一支部队两次重创敌军的战争奇迹,成为近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我乘着和老人访谈的间歇,拿出身上带的手机给董桂廷老人拍了张照,后来洗出来相片,这张相片至今还珍藏在身边,也是对老兵的一种怀念吧! 

  已近中午时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了,董桂廷老人非要让我进屋吃饭,他的儿子在家里收拾家务做饭,我刚来时已经见到了,我自己准备带的有面包,就着喝口热水吃上点就行,我急着还想上山看看当年七亘战斗的战场,老人让他儿子给我在前面引路,我谢别了老人就急忙往山边赶路奔去。 

  走到山隘下,只见半山腰上悬挂的字幅“刘伯承率部伏击日寇主战场”,我让那孩子返回家,我独自迈过谷沟底,向山上的隘口攀行。因为我不想走先前人为辟开的路。距离较远。爬上山岭的隘口,这里有门阁名为西口阁。在进得门口的两边,是一幅颂扬七亘村战斗胜利的对联。我站在西口阁,面对谷底几里长的峡谷小道,上面是刘伯承指挥的八路军设伏的地方,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也正是由于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和刘帅那种高超指挥艺术,才致日本鬼子在七亘村战斗中遭到灭顶之灾,它使抗日军民取得了七亘大捷的胜利。

  我在七亘村战斗发生过的西口上漫步了许久,仿佛就象置身在当年的战场上,七亘大捷的胜利表明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决心,也就象钢铁长城那样坚不可摧! 

  从七亘战斗的战场遗址山上下来,我从七亘村里路过。在一个墙报栏里,看到村委会公布的优抚对象。其中有董桂廷老人,优抚的身份明确残疾退伍军人,让我联想到,我今天本来是寻访,却恰好遇到了他,给我讲了七亘大捷的往事,虽然那场战斗发生时他还是个少年,可他是本村人,耳濡目染,亲身经历一般使他的讲述更为详实,我也感觉颇有收获,我要用笔把七亘村发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回顾历史,回顾老一辈浴血抗战,抵御外侮,为国为民的历史,展望未来,展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