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魔力书,读它,有时会忍俊不禁,有时会沉思默想,有时会跟着文字穿越时空,有时又会在字里行间细品烟火人生……《稀年杂录》,一本让我无法一目十行快速翻阅的书。
因为舍不得漏掉一句话一个字,甚至有时读着读着还要翻到已读的页面再读一遍,反复停留:比如在《岳阳楼冥想》中“遥想范公当年”一段,这样写到“万物都睡了,只有灯还醒着。而正是这独醒,照亮了黑的夜,让人读懂夜的黑。”过往时空,灵魂不死,今人能懂,大概圣贤也不会那么孤独了吧?”又比如《挥手君山》中这样写湘妃竹“算起来,也有四千多年了,即算不天天泪花顿作倾盆雨,那相思凝成的雨露,泪水浸泡的岁月,滋润着水土与人文的时空,怎不会洼积出洞庭一湾大湖来?”还是在《挥手君山》这篇文章:“诗人”、“作家”与“茶女”聊天,“洞庭是女人的泪湖吗?”问与答之间,以袅袅茶香架起一座穿越古今的桥梁,在时光里追溯冥思。“我抬眼望向湖面,浮光耀出一片神秘的银绿色,感觉那里面有花木兰、李清照,以及江姐、林巧稚的身影,不知她们当年怎样走进长夜,把夜的黑走穿,走出色彩。”还比如在《双色杜鹃》一文中,写偶遇双色杜鹃:“时值乍暖还寒,那模样,自带风来,清冷夹着调皮,逍逍遥遥,倜倜傥傥,潇潇洒洒,散发一阵清芬,抖落一身侠气”。开在早春里的双色杜鹃有着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又或者那原本就是鉴湖女侠?读这样的文字,很轻松,因为很诗意,很唯美,读这样的文字,又不轻松,因为有“味”,要咀嚼,要思考。
尤喜作者写他的妻子。从《妻说》、《如何不夸她》到《妻是家的风水》,我每篇都一字不漏的阅读,写文章的似乎会玩戏法,硬是让我这读文章的像个傻小孩一样,一会傻乎乎的乐、一会又唏嘘感概叹,一会跟着普及宁乡话,一会又被文中乡土美食诱惑得偷偷咽口水:写妻子在工厂上班还要带崽:“晚上把摇窝搬到车间,抽空给毛毛喂奶”;写同事评价妻子“不尖蹿”,妻子说:尖的那头顿不稳;写妻子热情好客,调侃他人:我们宁乡人这样大概(不算细账),不像你们长沙里手,要别人“恰嘎饭来耍”……浓浓的乡土味是作者的情深意长。
作者还总结出夫妻相处的良策:现在有人总结一要听党的话二要听“堂客”的话,看来实践出真知。作者还会高调晒妻子的厨艺,比如早餐粥:“稀饭冇巧,三十六搅”,一碗稀饭,吃得人“嗒口嗒嘴”;还有各种粑粑(妻子因此被作者命以“粑粑西施”美名)以及丰富多彩的堪称一绝的“坛子菜”、如子牌透鲜猫鱼等等......在《妻是家的风水》中这样结尾:“她也不谦虚,说我属鼠她属牛,为什么生肖排序鼠在前牛在后,是因为赛跑时鼠趴在牛角上到终点顺势往前一跳,虽然抢了个先,但是搭帮牛。”好一对夫唱妇随、妇唱夫亦随的楷模,硬是把把柴米油盐的琐碎过成了诗和远方的日常。好一个接地气的有着真实人间烟火味的作者。作者笔下的妻子是真“实慧”——真实、朴实、务实、智慧;作者笔下的自己也是真“书生”——厚眼镜、痴读书、不灵泛,没官瘾,还实诚(他为妻子的一句话而放弃读大学。不上大学,不离开她远走高飞,这是他给妻子的态度。)
作者是谁?我并不特别熟悉却又感觉挺亲切的黄沃若黄老爷子。并不特别熟悉的是,我仅见过他两次,感觉挺亲切的是见他时那种温润如见老父亲的心安感。
在此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过他的《妻说》,特别喜欢,就偷偷的找到了他的简介,发现他与我父亲同年。后来,他读了其他文友写蔓青藤基地的文字,说想要来基地看看。在一群诗散文协会的文友中,一个戴着眼镜的有点秃顶的瘦高个的老头儿温温润润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听我介绍我的基地,我差点哽咽失态,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他夸奖我,说黄家女儿不错,也让我想起父亲在世时跟别人说起女儿时那脸上藏不住的笑。再后来,我加入了诗散文协会,写了两篇小小的文字,两篇小小的文字后都有沃若老先生的留言点评,一篇赞我“有深度的温暖叙事,有范式的现场点评,有文彩的理性概括。”一篇赞我“思想政治强,见事有深度。”心下雀跃,有点像学生时代写作文,被老师表扬肯定时的感觉。
一灯如豆,捧着书本,继续读《诗意橘子洲》、闻《石涧芬香》、悟《杓子冲之梦》、探《诗散文密码》……流连忘返,不止是在文字里,还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人文中。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位“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的清贵长者,如屈子执着天问,又如陶瓮悠居田园。
《稀年杂录》全书三辑。第一辑“冥思偶得”,第二辑“朋友三四”,第三辑“附录”。如果说第一辑里我们读到作者的书生意气和况味人生。那么第二辑的“朋友三四”,实则就是作者人际圈子的缩影,从实质上彰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修养和风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周围的人、吸引周围的人,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朋友。“逐篇读下,一幅当世作家人格画像渐显渐丰,一股深沉的传统精华人格力量今天还活着,而且活力强劲,那是士大夫的现代格、今日里的诸子魂。”——引自本书序文《状态逆生长,必有后后福》第三辑附录里收录有古体诗、联、新诗以及评论性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朋友写的,朋友评的。为什么这么收录?老爷子说:“放到传统与现代的范畴,新旧体诗不应偏废,它们应该互相吸取营养,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甚至通过学习和融合,有所变化和创新。因为历史不但不能隔断,还必须发展。”第三辑的意蕴深远,似乎蕴藏着新的生机,变化和创新,会是遥来的三月梦吗?
《稀年杂录》,生活典范,却很真实,文化浓郁,却很韵味,有态度,无教条,不烧脑,有春风扑面,赤子情怀,也有从普通生活里升腾出来的爱与浪漫,更有初心未改的执着与追求。
真正的美是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最好的文字也应该是朴实而又“有内容”,无堆砌却又“有意思”。《稀年杂录》就是这么美得有意思。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静水流深,光而不耀,它是一本让我一读再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