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2024年我按下了去游历名山大川的渴望,决心沿着父亲当年离开家乡奔赴延安,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路线,做一次寻根之旅,以完成对父亲的纪念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致敬。
一、父亲和风陵渡的情缘
父亲出生在山西省浑源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1935年,中学毕业不久的父亲听说同蒲铁路在太原招工,随即步行赶赴太原参加考试。
父亲在数百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同浦铁路上的一名铁路职工。当年父亲就在风陵渡车务段工作,住在渡口附近。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国土大片沦丧,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父亲毅然投身革命。1938年2月父亲在风陵渡入党。正在渡口举行入党仪式期间,日军已到达风陵渡。当时参会的6个同志一起乘船渡过黄河,到了对岸的潼关。日军白天从风陵渡向潼关打炮,父亲等人绕到下一站乘火车去了西安,从西安奔赴延安,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急切地渴望回到父亲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看一看,我们行程的第一站便直奔同蒲铁路最南端的火车站——风陵渡。
清晨,火车到达风陵渡车站。在这个小小的三级火车站下车的旅客寥寥无几。路上也不见行人。我们把行李寄存在小超市里,顺着车站员工指引的方向,步行前往渡口。
风陵渡背靠中条山,南临黄河水,与华山隔河相望,对岸就是潼关。这里曾是黄河上最大的古渡口,也是同蒲铁路最南端的终点站。父亲当年在风陵渡渡口工作和居住达2年之久。早年父亲常常提起风陵渡这个名字,我已耳熟能详,今日终于得见风陵渡真容。
在风陵渡古渡口,我们遇到了一位曾在渡口经营渡船的姓尚的船工。老船工绘声绘色的演绎着他所知道的风陵渡的传奇故事:“女娲的陵墓就埋在凤凰咀上。”“中国的音乐是女娲发明的。先有蒲乐,后有秦腔,再有京剧。”“大禹在这里治水,开出水道,露出西安,潼关。”“这里的禹王庙被日本人拆了”“日本人8年都没过去黄河,(如果)过了黄河,中国的西北五省就完了。”
这里相传是黄帝贤相风后发明指南针战败蚩尤的地方。风后殁后,黄帝把他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谓之风陵。由此,渡口得名风陵渡。
我们在风陵渡遇到的第二位杨姓导游开车把我们拉到了黄河北岸制高点凤凰咀上。
在凤凰咀上俯瞰渭河、黄河、洛水三河交汇的壮观景象。黄河在这里由北折向东流去。前方就是渭北八县。下面是黄河铁路大桥。远处是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由于黄河上游修了多个水库,现在黄河的水势平缓多了。
杨导说,原来风陵渡火车站就建在渡口旁边。岁月流年,物是人非。如今这里架起了黄河大桥,渡口也停摆了。原来设在渡口附近的火车站也迁往他处。站在这黄河边上,看缓缓东去的黄河之水,眼前浮现当年出“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烽火岁月……在日寇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父亲撇家舍业,毅然投身于革命。当年就是在这里渡过黄河,经西安奔向延安,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故地思故人,既有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更有对父亲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的无比崇敬!传承红色基因,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车朝黄河公路桥驶去。对岸就是潼关。身后是远去的风陵渡。
刚巧也是在1938年初,诗人艾青乘坐渡船从风陵渡过黄河到潼关,写下了《风陵渡》这首诗。诗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抗战精神。
《风陵渡》 艾青
风吹着黄土层上的黄色的泥沙
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
风吹着无数古旧的渡船
风吹着无数渡船上的古旧的布帆
……
风陵渡是险恶的
黄河的浪是险恶的
听呵
那野性的叫喊
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
和鲸吞我们的生命
而那潼关啊
潼关在黄河的彼岸
它庄严的
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一九三八年初 于风陵渡
诗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乘着古旧渡船渡过风急浪高、奔腾呼啸的黄河时的坚定和决绝的身影,仿佛听到中华民族悲愤的呐喊和不屈的高歌……
二、潼关——抗战中的“铁壁铜关”
由北向南咆哮而来的黄河水,掉头急转东流,形成了一个超级大转弯。黄河历来有九十九弯之说,唯在潼关这里弯度最大、水流最急、水量最大,真可谓“天下黄河十八湾,最美一湾在潼关”。
潼关是著名的古关、古渡、古战场。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大小战役近百场,足见潼关的战略地位何等重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之险,雄居西北五省之门户。
车入潼关,东侧桥头赫然而立四个大字“三秦锁钥”。西侧则是“四镇咽喉”四个大字。
遥想当年在中华民族危机之即,父亲毅然投身革命。在风陵渡渡过黄河到了潼关,经西安到达延安,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心中无数次的想象着潼关的样子,今天追随父亲的足迹,终于来到潼关。到了潼关才知道,昔日的潼关古城已荡然无存了。潼关唯一留下来的古建筑就是这个北门了。
在八年抗战期间,潼关成了两军对峙的前沿。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浴血奋战,没有让日本侵略者踏进这座雄关半步,保卫了大西北。
1937年年11月,太原沦陷。1938年初,日军占领同蒲铁路终点站风陵渡,随即对隔河而望的潼关不断发动炮击。停留在潼关车站的客货列车被击中,不少民房被击毁 。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日军几乎就没有中断过对潼关的飞机轰炸、大炮轰击。
中国军队住窑洞,守潼关,死磕日军8年,将日寇阻击在黄河北岸。 潼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铁壁铜关”。于右任有诗云“河声岳色无惊句,写出秦人血战功。”
傍晚,我们在潼关乘火车,前往西安。
一路上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潼关保卫战的隆隆炮声和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正是八十年前,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八十年前,黄河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黄河儿女,用血肉之躯,构筑了铁壁铜墙,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的誓言,在华夏大地的云天唱响……
三、西安
我们一路跟随父亲的足迹从潼关来到西安。西安这个千年古都,不仅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革命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成为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在西安我们探访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简称西安“八办”)。抗战期间,“八办”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广大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走向抗日前线等,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据有关资料统计,全民族抗战时期大约有两万多人经过西安“八办”安排进出延安。国际友人斯诺夫妇、白求恩、路易·艾黎以及印度援华医疗队等,都是经过西安“八办”安排进入延安的。“八办”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8年2月,父亲从风陵渡过黄河,经潼关到达西安。在西安父亲参加了同蒲铁路、正太铁路流亡工友抗敌后援会,做救亡工作,同时动员爱国青年参加青训班学习。1938年3月,父亲从西安前往陕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
陕西安吴青训班,亦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抗日战争初期,大批有志青年争先奔赴陕北。由于各种原因大批青年流落西安。为此,我党在西安附近开办了青年训练班。希望帮助青年接受战时教育,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
朱德总司令不仅担任了青训班的名誉班主任,还于1938年8月亲临安吴堡视察,为全体学员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并挥毫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激励全体学员。这些学员毕业后,或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训练班继续学习;或被派往国民党友军以及抗日民众团体,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被派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或抗战前线,直接投身抗日战场,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父亲于1938年3月到达陕西安吴堡,参加青训班学习,被编入职工大队三中队。在青训班学习三个月毕业后,父亲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投身抗战的决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四、延安——1938
1938年8月父亲在青训班毕业后,前往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从西安开往延安的火车,一路上不停的穿山洞、过桥梁。查百度才知道这段铁路非比寻常:这条“西延铁路”线路全长334公里,贯穿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沿途河谷交错,地质情况复杂,共有大、中桥梁147座,隧道103座,平均一公里多就有一座桥梁或隧道。其工程之难度及艰险令人惊叹!
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大多是从西安徒步前往延安的。想当年在这沟壑纵横,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的队伍中就有父亲的身影!那是一群怀着何等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啊!
在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七大会址以及毛主席及我党领导人的故居等地。在这里,我们凝视着、仰望着、思索着,力求走进那个全民族奋起救亡图存艰苦抗战的年代,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新中国的诞生是怎样从延安走来。
在抗大纪念馆里,我仔细浏览着那些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当年学员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这是毛主席在露天课堂里为抗大学员作《论持久战》讲演的照片。我党和我军重要领导人都曾在抗大授过课。
图片上看到:抗大的学员们在延安的艰苦生活中磨练、成长。他们在延河边洗漱、洗衣服,住土窑洞。背包当凳子,膝盖当桌子。废纸做笔记,山野作课堂。上山砍柴烧木炭,自己动手盖房子。
照片上还看到了抗大四期学员毕业大会的场景,父亲当年就是抗大四期的学员。看着这些珍贵的影像和图片,我感到无比亲切!虽然无法从人群中辨认出父亲的模样,但我知道,父亲当年就在这个队伍之中!吃小米,住窑洞 ,开荒种地,睡大炕。在露天课堂里学习、操练,时刻准备上战场……我为父亲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的壮举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抗大校歌表达了抗大学子的豪迈革命气概,也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所担当的责任与光荣使命!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仅以此篇纪念敬爱的父亲以及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奔向延安的热血青年们!
致敬伟大的抗战精神!
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共同守护民族记忆的血性与温度,让抗战精神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2025.6于沈阳
说明:我的父亲郑诚是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前往延安,是抗大第四期学员。抗大毕业后在华北联大学习,工作。后在晋察冀城工部,东北局城工部从事地下工作,沈阳解放后在沈阳市委、市政府工作。199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