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一”前夕,92岁高龄的游本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涟漪。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在人生暮年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恰似但丁在《神曲》中穿越地狱、炼狱后终见天堂的顿悟,又如托尔斯泰在晚年毅然追寻精神归宿的觉醒,这不仅是他个人信仰追求的升华,更是其毕生坚守信念的必然归宿。从艺七十余载,游本昌以莎士比亚笔下"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的热忱投入表演,用舞台上的"济公"形象传递济世情怀,在生活中以赤子之心践行对真善美的执着。
1933年,游本昌出生于江苏泰州的普通家庭。幼年时期,他便展现出对表演艺术的浓厚兴趣。彼时巴金在《家》中书写着旧社会的桎梏与新思想的萌芽,茅盾的《子夜》勾勒出时代的动荡,这些文学巨著虽未直接影响他的生活,却折射出当时中国风雨飘摇的社会图景。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游本昌心中悄然种下了善良与正义的种子,这颗种子日后成长为他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的核心信念,就像方志敏在黑暗的旧中国,即便面对家庭负债的重压,依然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发出“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奋斗了一生”的呐喊 ,游本昌也在心底立下为艺术奉献的志向。
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后,游本昌开启了专业的艺术求学之路。在上戏的校园里,他如达芬奇研究人体解剖般钻研表演理论与技巧,积极参与各类舞台实践。正如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执着,游本昌对表演艺术怀着近乎虔诚的热爱。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他,并未迎来想象中的"主角人生"。长达数十年间,他始终徘徊在舞台边缘,扮演着一个个不起眼的龙套角色。这让他想起杜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孤寂,他并未因此消沉。无论是《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里的小配角,还是其他剧目中仅有几句台词的无名人物,游本昌都毫无怨言。他以米开朗基罗雕琢《大卫》的专注对待每个角色,在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龙套生涯,他却视作锤炼演技的珍贵机会。"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句被他奉为圭臬的话语,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永不言败的桑提亚哥精神异曲同工,背后是对表演艺术纯粹的热爱与信念。。
1985年,52岁的游本昌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出演电视剧《济公》。当时的他,在演艺界仍是默默无闻之辈,《济公》剧组也面临资金短缺、拍摄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游本昌毅然接下这个角色,因为济公身上"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疯,笑我癫,酒肉穿肠过"背后蕴含的惩恶扬善、济世救人精神,让他想起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冉·阿让——同样以悲悯之心对抗不公,也如同方志敏为民族解放,毫不畏惧艰难险阻,“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 ,他渴望通过这个角色传递正义与善良。
为了将济公的形象塑造得真实鲜活,游本昌全身心投入创作。他像曹雪芹写《红楼梦》般查阅大量关于济公的史料、传说,走访民间,观察市井百态,收集素材。在外形上,他反复琢磨如何通过服装、妆容展现济公的"邋遢"与"灵动";在表演上,他将夸张的喜剧元素与细腻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让济公的疯癫中透着智慧,玩世不恭里藏着慈悲。这让人联想到卓别林在《城市之光》中用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的艺术手法。剧中,济公摇着破扇、哼着"鞋儿破,帽儿破"惩治恶霸的情节,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济公》播出后火遍大江南北,游本昌也凭借这一角色家喻户晓。他并未止步于角色的成功,而是将"济公精神"融入生活,继续践行着传播正能量的使命,正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写:"生命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道绚丽的闪电"。
在演艺事业之外,游本昌的人生轨迹同样被信念深深影响。他深知艺术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始终将传播真善美视为己任。创办艺术团时,他亲自指导年轻演员,不仅传授表演技巧,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品德与社会责任感。这让人想起孔子杏坛讲学,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常说:"演员不仅要演好戏,更要做好人。"在他的艺术团中,排演了许多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的剧目,通过艺术的形式让观众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力量,这与冯骥才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初心不谋而合,也如同方志敏为了唤醒民众,即便身处困境也笔耕不辍,用文字传递革命的火种,游本昌用艺术感染他人,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游本昌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多次前往贫困山区、学校进行义演,为孩子们带去欢乐与希望。在一次走访贫困地区学校时,他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当即决定发起助学活动,帮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让人想起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贫民窟的无私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济世救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在生活中,他保持着简朴的作风,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艺术传承与公益事业中。面对外界的赞誉,他始终保持谦逊,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循内心的信念,做了一个文艺工作者该做的事,正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恰似方志敏秉持“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的理念。
年逾九旬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非游本昌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他对自身信念不断思考、沉淀后的必然选择。回顾他的人生历程,无论是在艺术道路上的坚守,还是在公益事业中的付出,都与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契合。他在演艺生涯中传递的正义、善良与奉献精神,让人想起罗曼·罗兰笔下"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正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体现,仿佛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的坚定,游本昌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坚守信念,最终找到了信仰的归宿。
入党宣誓仪式上,游本昌眼神坚定,声音铿锵有力。他表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的心愿。党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与我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和人生价值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党员,意味着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艺术创作与社会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禁让人想起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入党后,他依然活跃在艺术与公益一线,通过演讲、座谈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信仰追求,激励更多年轻人坚守信念、积极向上。他的入党故事,也成为了一面旗帜,向世人展示了信仰的力量与信念的传承,如同方志敏用生命践行革命信仰,为后来者指引方向,游本昌以自己的经历激励着人们在信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从舞台上的"济公"到党旗下的新党员,游本昌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书写了一部关于信念的壮丽史诗。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无论是艺术创作、社会公益,还是最终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游本昌始终坚守着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新时代的今天,他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守信念,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