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踏上“龙山革命遗址”,走进“蓟州抗日大暴动”这段历史,仰望彪炳史册的丰碑,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历史过往,致敬丰功伟绩。  


  一、龙山革命遗址简介

  为纪念在暴动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缅怀先烈们的光辉业绩,1998年始建“龙山革命遗址”:包括暴动纪念碑、纪念碑廊和烈士陵园三部分。现已成为蓟州区(原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碑南面是革命前辈原冀东区司令员,交通部,司法部副部长李运昌同志手书的“龙山武装抗日暴动精神永垂青史”的题词,背面是革命前辈冀东区行署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焦若愚同志手书的“英勇顽强光辉壮丽”的题词。

  纪念碑廊由三部分组成:广场南面这块大碑,碑长19.38米,高4.714米,寓意武装暴动时间是1938年7月14日;碑的正面镌刻的是焦若愚题写的“龙山抗日暴动遗址,前世不忘再创辉煌”十六个大字。碑的背面刻有两部分碑文,西侧是名录碑,记载着21名龙山暴动领导人及骨干的生平业绩;东侧是功德碑,记载着捐助人的姓名、单位和捐款数额。广场东侧的碑廊,记载着龙山暴动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广场北面的碑廊镌刻着聂荣臻、李运昌等各级领导给龙山基地的题词。

  龙山烈士陵园,40座烈士墓静静地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陵园中心是宝鼎式千人无名烈士墓,长眠着在蓟县暴动中牺牲的英魂忠骨。他们的姓名虽然没能刻在墓碑上,却成了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永远刻在蓟州人民的心中! 陵园东侧是有四十多个穴位的,革命老同志百年后落叶归根的墓地——逸静园,他们的遗愿就是百年后来陪伴牺牲的战友们。


  二、冀东抗日大暴动的背景

  冀东就是中国华北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它南临渤海、北依长城、东通辽沈、西接平津。共包括22个县;冀东西部是指以唐山为界,以西像蓟县、遵化、玉田、宝坻、宁河、三河、顺义、平谷、密云这都是冀东西部地区。天津蓟县处于冀东西部,而龙山处于冀东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

  1931年9.18事变后在短短4个多月(至1932.2)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日本的占领地,3000多万老百姓沦为亡国奴。1933年,国民党政府在热河和长城抗战失利后,同侵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把长城以南、延庆、昌平至芦台以东,冀东22个县的广大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实为日伪统治区,从此冀东人民开始了长达12年(1933-1945)之久的亡国奴生涯。事实上冀东22县成了受日本控制的“准殖民地”,从此华北门户打开,冀东山河从此沦为日本的准殖民地。  

  日本侵略者给冀东人民埋下了复仇的火种。但是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党组织的出现包括我们的宣传、组织和领导,犹如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积压在老百姓心头的国仇家恨,从而爆发出极大的抗战热情。


  三、蓟州抗日大暴动始末

  (一)蓟州抗日大暴动的准备

  昔日的龙山,顶上建有百余间庙宇殿堂,脚下曾有“京东第一戏楼”,后来成为抗日基地之后,部分大殿和房间就被改建为学校。龙山之所以能成为抗日基地,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这里经济基础比较好。当时这里是沃野千里、商贾云集、艺人齐聚,百姓进香拜佛、听戏逛庙会,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抗战初期,冀东最富的县是蓟县,蓟县最富的区是以马伸桥为中心的老二区,龙山就在其中。其次这里交通便利,当年太平庄三面环水,水路交通比较发达,而且这里是通往华北大平原的交通要道。第三,从地理位置老看,龙山坐落在——蓟遵玉三县交界处,“三不管”地带,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这三点,对我党秘密发展敌后抗日力量是非常有力的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作为抗日暴动的主要领导者——李子光,他老家就在蓟县(西山北头村),在太平村有亲戚。因此他对这一带的情况和群众基础十分了解。

  1933年,31岁李子光,时任迁遵蓟中心县县委书记,在迁安暴动失败后回到老家蓟县,就暂时投靠到太平庄的亲戚家。李子光到龙山首先干了2件事情就是:办工厂、建学校。办工厂是为抗日筹措资金——安性存、张国贞组建的“性贞工厂”生产服装等,由十多名妇女组建的服装加工厂,在1933年长城抗战时还为29军的大刀队做过军装;建学校是为来此抗日的干部掩护身份,同时培养抗日骨干。

  这件事情得到两个人的大力支持:一是进步乡绅张翠斋(当时他是村里的负责人,“八大斋”之一,家里富有,为建学校卖掉了自家的部分场院和土地);二是共产党员王济川(龙山完小校长,他把自己化装成僧人到北京河北等地化缘,筹来的资金也投入到学校的改建当中)。王济川对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县党部的委员,实际上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张翠斋是村里负责人,德高望重。两位革命老人利用身份与日伪进行周旋、对革命进行掩护,使暴动前4年多的秘密抗日活动都没有暴露,与他们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龙山小学作为抗日活动基地就此建立。

  学校建成后,上级党组织将北大、北师大部分“12.9”学生运动骨干陆续派往龙山,这里不乏蓟县的高材生:卜荣久,板桥村人,北平大学学生;张士毅(白砥中),蓟县人,北平中国大学学生。为加快发展革命力量,龙山小学于1934年扩建为龙山完小、又于1935年扩建为龙山中学,这是全县唯一的一所村办中学,有学生100多人,来自200多个村镇,都是经过选拔和推荐的进步青年。短短三年时间,龙山中学就培养出一大批抗日骨干,为抗日大暴动打下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龙山抗日基地培养的这批人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冀东22个县,有21个县的县委书记或县长来自龙山。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这21名县长和县委书记,百分之五十以上为国捐躯。全国解放后,从龙山步入革命的幸存者,大部分成为我党我军的中高级干部。因此,我们脚下这片红色热土又被人们誉为“革命摇篮”和“小延安”。

  有了抗日干部的准备,我们还得壮大自己的暴动队伍。按照冀热边特委的指示,改组原来的“反帝同盟会”建立“抗日救国会”。抗日骨干分赴各区、各显神通,大批发展会员……通过动员,群众觉悟明显提高。他们能自觉抵制日货、送子抗日,甚至连小脚女人都当上了交通员。当时龙山地下交通站的负责人是张明斋、陈光林夫妇俩。陈光林是典型的农村妇女,缠过足,小脚女人。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她故意把自己打扮的衣着褴褛,半呆半傻,抱个孩子,骑个毛驴,以走娘家为名,顺利通过封锁线和敌据点,多次出色完成任务。这个交通站在他们夫妇的领导和带动下,越战越勇,交通站的工作从未停止过。革命胜利后,陈光林跟随丈夫张明斋到四川工作,1960年离休,1997年病逝。

  张恒斋老人在战争年代更是为革命付出了两代四口亲人。这四口亲人包括2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孙辈亲人。当年女儿翠艳是蓟县六区的妇联主任,在组织干部开会时被敌人围困,突围时她为掩护另一位女干部脱被敌人围困,最后被残忍的敌人用刺刀杀害。最让人痛心的是,翠艳当时还怀有6个月的身孕,尚未出生的孩子,与母亲一起被敌人杀害。恒斋老人眼含泪水掩埋了儿孙的尸骨,之后又毅然把剩下的儿孙送上了战场。

  这样,百姓的支持使我们的队伍不断强大。

  在此基础上,救国会继续扩大战果,形成最大范围的统一战线。他们广泛动员知识分子、开明绅士、民团骨干等各阶层力量,形成更大范围的统一战线。

  在他们的支持下,党组织带领百姓揭穿了敌人要“收缴民众枪支”的阴谋,取得了保枪运动的胜利。此外,党组织还成功策反了多个民团骨干,其中马伸桥二区的2个民团负责人,夏德元、赵合在暴动前夕率先起义,枪毙了伪警察长王术森,占领了伪警察局,对其他民团起到示范作用,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抗日热情。

  这样到暴动前夕,抗日救国会发展到220个村,会员发展到近两万人,使武装暴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广大会员在救国会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惧艰险、积蓄力量,勇敢地迎接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起云涌的武装大暴动。

  (二)蓟州抗日大暴动的经过

  从1933年到1938年,经过5年的准备,从抗日干部的培养到革命群众的发动,从保枪运动的胜利到统一战线的形成,暴动条件逐渐成熟。恰在此时更为重要的是, 1938年6月,按照中央的指示,宋时轮、邓华率领的八路军四纵5000余人开赴冀东,配合开展冀东暴动,为武装大暴动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准备。

  此时,敌人已成惊弓之鸟,随时做着反扑镇压的准备。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蓟县县委于7月4日,在盘山千像寺召开暴动前的准备会议,又于7月上旬在盘山栗树沟、盘山天成寺、城南板桥村、盘山塔院村,连续召开4次紧急会议,会议最后决定将冀东特委制定的起义时间由7月16日提前到7月14日,拟定蓟县暴动队伍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五总队。暴动地点设在龙山、上仓、下仓、邦均、板桥、龙湾等地,暴动地点负责人均由龙山指挥部派出或指定,李子光全权负责军事指挥。一场震撼燕山蓟水的革命风暴终于到来了。

  7月14日,在邦均率先成功打响了冀东西部武装暴动的第一枪,也点燃了蓟县的抗日烽火。随后,蓟县各区各路暴动队伍迅速兴起。全县近两万名群众参加了抗日武装大暴动,陆续组建了冀东抗日联军第十六、十七、十八总队和五总队。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抗日联军胜利夺取了除县城之外的7个区的政权。暴动的红旗飘扬在燕山蓟水。

  之后蓟县抗日暴动队伍与相邻三河、顺义、密云、平谷等地抗日武装联合在一起,先后在蓟县和周边地区与日伪军作战十余次,并配合四纵用一个月时间攻打解放了蓟县、玉田县等冀东多座县城。

  此时,整个冀东的暴动形势怎么样呢?在蓟县暴动的带领之下,1938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短短两个月内,冀东的抗日武装暴动,以如火如荼之势迅猛发展。在西起潮白河,东至山海关,南临渤海,北到长城,这么大的范围内,到处是红旗,遍地起刀枪,队伍发展到二十多万人。1938年爆发的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是人类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民众性武装起义,震动全国和世界。暴动给日伪在冀东的统治以沉重打击。

  以蓟县为中心的冀东西部地区是这次大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暴动沉重打击了敌人,开创了冀东抗日的新局面。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随着暴动的成功,敌人的反扑镇压势力也扑面而来。敌人调集重兵在冀东进行疯狂扫荡,在蓟县地区仅1938年8月一个月的时间,日伪先后制造了四起重大惨案:壕门惨案、上仓、史各庄、西河套惨案,我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我抗联队伍受到重创。

  其中,1938年8月,时任蓟县县委书记兼抗日联军第五总队政治部主任的王崇实,再配合四纵攻克玉田县城后,返回蓟县途中,在别山镇域日军石川部遭遇,拉锯战持续2天后,抗联一部还在敌人的围困之中,为支援一部突围,王崇实率部吸引了敌人火力,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最后被围部队得以突围,而年轻的县委书记、蓟县门庄子村的英雄儿女王崇实却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3岁。

  龙山百姓更是付出了惨重代价。鬼子对太平庄的扫荡,有时一天就四、五次,高峰时一个月多达五、六十次。能烧的都烧了,能砸的都砸了,鬼子在村里架起机枪,见人就扫射,有一天光枪杀就达8口。百姓不敢在村子里住了,也不敢说自己是太平庄的人,只要闻讯是太平庄的,非砍即杀,这期间,太平庄共有21口人死于鬼子的屠刀之下。但龙山人民从未屈服。

  龙山太平庄,是蓟县抗日武装暴动的一面旗帜,是攻不破的红色堡垒。在抗战最艰苦时期,这个村的地下党、地下交通线,从未停止过在敌人眼皮底下的各项抗日活动。这个村共产党员多、军烈属多、被杀家属多、年轻寡妇多、老人小孩多。一个450人的小村庄,参加抗日暴动的53人,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13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18人,壮烈牺牲的36人。龙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对党无私奉献的精神青史可见。

  在蓟县龙山烈士陵园,安息着一位特殊的英烈——小和尚广明。广明因家境贫寒,来龙山当了和尚,受龙山革命志士的影响和熏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利用出家人的身份,利用山顶庙多、僻静的有力条件,经常在夜间为八路军印制粮票。1942年农历6月的一个黎明,敌人突然到龙山扫荡,干了一宿活的广明等人闻讯,急忙掩护一起干活的2名八路军战士撤退了,并将印好的粮票装进铁桶藏在东山坡荆树丛中。可这还是被搜山的伪军发现了,看到粮票油墨未干,300多日伪军立刻将村子团团围住,把村里的百姓和庙里的和尚赶到戏楼东侧的山坡上,架起机枪威胁恐吓,让群众说出谁是共产党员、八路在哪里?看到人群默不作声,敌人就从人群中拉出10多名群众,一阵拷打,被折磨得血肉模糊的老百姓依然只字不说,气急败坏地敌人又认定这事跟和尚有关系,就把广明拉出来打得遍体鳞伤,到最后连头都抬不起来了。老和尚实在看不下去,跪下向日本兵求饶,毫无人性的鬼子抬脚就用皮靴猛踢老和尚的脸和胸部,老和尚顿时晕倒在地。伪军又架着广明在人群里指认八路军,此时广明早已横下一条心,不能再让其他人受牵连了,奄奄一息的他说了最后一句话:“粮票是我给八路军印制的的,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要杀要砍你们随便吧。乡亲们,咱们来世再见。”就这样年仅26岁的广明,为保护全体村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像广明一样在龙山革命中献出年轻生命的龙山子弟还有很多很多……张永全,牺牲时年仅35岁;马玉林,30岁;张浩,27岁;宋安,25岁;张朝恒,19岁;张存,18岁……二十岁、三十岁,多么风华正茂的年龄啊!却永远定格在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暴动烽烟中。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只有保家卫国信仰!也许他们不是党员,也许他们连“信仰”的涵义都不会解释,但他们勇敢的冲杀和惨烈的牺牲却是对信仰最准确地诠释。

  烈士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烈士的生命和青春与这片土地共存。留给我们的, 是他们不屈的英魂铸就的龙山精神,这种精神将化作忠诚坚定、不畏牺牲、服务人民的红色基因,这种基因能穿越时空,在共产党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由于敌人的重兵围剿,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冀热边特委、四纵和抗联的负责人在丰润县召开了“九间房会议”,会议做出了西撤的决定,撤往平西整训。后来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个失误:当时过高了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缺乏在敌后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的经验,也缺乏这个信心和勇气。最后在西撤途中队伍溃散。主要由于一是走时思想动员不到位。抗联队伍成分复杂,思想觉悟没有那么高,不愿离开家乡。二是补给不到位。缺衣少粮。1938年10月初冬出发,战士们还单衣单裤,行军途中粮食得不到补给,增加了怨气。三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造成伤亡惨重,减员厉害,士气大伤。导致快到平西时,思想彻底产生分歧,队伍溃散了。有蓟县出发时5000余人到达平西的仅200多人。这200多人却成了革命的火种,他们在1939年初冬返回蓟县,联系失散的抗联队伍,成了1940年建立盘山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1938年7—9月中旬两个月时间冀东人民抗日暴动是受命于延安、策划于天津、行动于冀东、落幕于平西的这场大暴动,席卷京津冀22个县,11万平方公里,动员20万人民参与,直接形成10万抗日武装力量!这段时间我们成立了48个总队,攻克了9座县城,摧毁了几乎所有的乡镇伪政权,建立了11个县级抗日政权。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四、冀东(蓟县)抗日大暴动的历史意义  

  为夺取战略主动,毛主席在1937年7月的洛川会议上就发出了在燕山、太行山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提议“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蓟县区距离“雾灵山”只有67公里,从战略上讲属于一个地方。1938年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就是在党中央毛主席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蓟县就成为党的“全面抗战”主张的先行之地,成为人民领袖“持久战”思想的实践之地,成为践行“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印证之地。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著名起义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场冀东人民抗日武装暴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上的重大事件,是上演于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中的一幕波澜壮阔的悲壮史诗。冀东人民抗日武装暴动,对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对赢得解放战争实现人民解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除中国之外,国外的反法西斯起义都发生在二战后期敌人已是强弩之末的时候,1944年8月有三次,一是法国的巴黎起义;二是斯洛伐克的班思卡—比斯特起义;三是波兰的华沙起义。西欧这些起义反抗的都是法西斯纳粹德国。1945年8月,在越南河静广义省爆发了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越南人民起义。

  比较来看,1938年发生的在冀东抗日暴动爆发时间最早,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血性;起义规模最大,表现出我们党动员人民发动群众的深度、广度和效率;对后续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表现出我们党科学的战略思维和可贵的历史主动。

  (参考资料:《蓟县革命史》《盘山英烈》《铁血担当铸就历史主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