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徽杭是在浅浅初夏,在龙川用过午餐直奔古道,到“江南第一关”是午后12:50,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的徽杭之旅。

  徽杭古道形成要从徽州地形说起,黄山古称徽州,由于地窄人稠,徽州人要向外拓展生机。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商场,自古就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

  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劳。对于大部分徽商来说,出行或乘船或徒步。一代代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饱经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便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

  徽杭古道西起绩溪伏岭镇的鱼川,东至浙江临安的基田。保存最完整的是绩溪境内的一段盘山小道,长约16公里。清代大商人胡雪岩年少时就曾沿着古道肩挑背扛进浙经商,艰难求生。他要翻过山,把货物送到杭州才能卖个好价钱。这担货物卖掉了,才会有下面的第二担、第三担……更多的货物源源不断运了出来,少年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徽州,甚至上海、京城也有了分号,慢慢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人。

  徽杭古道有两条,一条是从伏岭镇的鱼川——江南第一关——黄茅培——下雪堂——蓝天凹——永来——浙江基田,全长约20公里。另一条是从水村——大鄣公路——百丈崖——大鄣村——清凉峰———上雪堂——蓝天凹——永来,进入浙江境内,全长差不多也是20公里。

  这两条路从地图上看有一些近似于倒写的“丫”字,交叉处便在蓝天凹,“丫”字下的“1”竖指向浙江。我们选择的徒步线路是从江南第一关进,晚上入住下雪堂,第二天从下雪堂到蓝天凹,然后过清凉峰,进入鄣山大峡谷,一路到达水村。这个行程有一些近似于倒写的“V”。虽然错失了蓝天凹至永来的那一段行程,但是可以把两条徒步之旅的精华所在基本走遍。这样一路下来大约有30公里,对于体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

  迎着微飘的细雨登上江南第一关,关口处已是济济的人流。年轻人居多,偶尔也有老人与孩子。大多背着双肩包,拿着登山杖,也有背着帐篷的,走到哪里住到哪里。一路的喧嚣,与想象中的荒芜与寂寥形成了鲜明对比。

  进关便是上山道,一面临山,一面峡谷。山势险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南北夹峙,中有潺潺溪水婉蜒其间。偶尔可见山中人家,粉墙黛瓦在丛林中隐现,恍若世外桃源。间或炊烟升起,一幅泼墨的山水画卷。

  小雨淅沥,给出行带来不便。入目皆景,不时忙着拍照,又担心淋湿了相机,这样一来便有些手忙脚乱。不过山谷空鸣空气清新,怡人的美景入目,所有劳累与不便都化为乌有。一路攀登,一路汗水与雨水湿透衣背。山风一吹很快干了,一会又被汗水湿透,在这样的干干湿湿中一路前行。

  13:40到“施茶亭”,这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时我们已经走了2.5公里,距离下雪堂还有7.5公里。紧靠亭屋东侧是一神庙,内供观音菩萨、土地山神。庙中原有楹联:“古道萦回,重重水口;关山险阻,步步惊心。”从联中可以看出古道地势之险。

  14:20来到“黄毛培”,此时已经走完行程的一半。黄毛培是驴友入住较多的一个地方,在所经过的客栈上布满了驴友的涂鸦。从黄茅培经清凉峰桥到达下雪堂还需2个小时,这一路农家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成了客栈和饭店,粉墙黛瓦掩映绿树丛中。在一陡峭崖壁处,有一群登山爱好者在攀岩,更有女中豪杰。敬佩那一份胆识和勇气,换我不知会是如何胆颤心惊。

  15:50来到“下雪堂”,晚上入住“古秀人家”。这是一个农家客栈,三层白色小楼掩映群山之中。山间的黄昏来得很快,又逢蒙蒙细雨,天色愈发阴暗。

  古道依山势而临峡谷,一路蜿蜒向上。客栈便建在古道旁,背倚青山。两山对峙,烟雨飘渺。此时炊烟已经升起,山居人家烧的多是柴禾,袅袅炊烟在山谷间飘荡,一下多了许多生活气息。想到儿时乡间的一缕炊烟,往事早已作古,却在这里找回从前的记忆。

  黄昏来临的夜晚,倦鸟归林。路上行人日渐稀少,偶有也是匆匆奔着客栈而来,山林间便多了一份寂寥。雨在下,山谷里水流潺潺,哗哗地声响,激起朵朵浪花,一路奔涌向前。青石板路面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早已光滑如镜,踩在上面有着湿滑。翠竹与丛林在雨的滋润下苍翠欲滴,入目的是愉悦与欢欣。

  天光愈发暗了,两边丛林多了一份鬼魅的暗影。间或还有匆匆的驴友背着帐篷继续前行,我很佩服他们的胆识与勇气,户外帐篷我不曾住过,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胆识。如果有一天我落魄山间,希望也能有这样的一顶帐篷栖歇。

  回转客栈雨停了,溪水还在哗哗流淌。晚饭时间客栈里涌入许多学子,他们来自上海交大。青春的容颜与活力洋溢在脸上,欢快的笑声在大山里飘荡。仿佛我看到了年轻时的身影,再也找不回从前。

  一个人静坐门前,对着溪水沉思。山间的夜是凉的,有如水寒意流过。如果是炎炎烈日,不知要有着怎样舒畅。都说山间一日抵得浮生一年,那这半日时光带给我的又是怎样的美好。

  夜越来越深,客栈的灯光在夜色沉沉中明灭。夜里时断时续醒来,惟闻溪水哗哗的声响,如同不息的暴雨如注。一觉醒来是清晨五点,大家还在梦中。出去走走吧,此地一别不知又是何年。也许他年以后溪水依旧匆匆,我却不知身在何处。

  过小桥向着对过高山而行,一条羊肠小道伸向大山深处。穿过一个乱石岗,再向上行草木葳蕤。黄色小花漫山遍野开放,林木幽深而幽静。溪上有独木横架,溪水在涧底淙淙流淌。

  越向上行越是艰难,穿过一片竹林,羊肠小道湮灭在荒芜中。望着崖上的劲松,望着身边的秀竹,莽莽大山,齐人高的草丛里不知藏着怎样的精灵古怪。

  用过早餐与下雪堂挥手作别,向蓝天凹进发。轻轻回望心有不舍,下雪堂的山,下雪堂的水,下雪堂的夜,下雪堂的晨,下雪堂的一草一木,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如果说从江南第一关到下雪堂多是悬崖峭壁,那么从下雪堂到蓝天凹地势平缓了许多。高山,流水,修竹,丛林,以及掩映其间的客栈,曲折环绕中呈现眼前的便是不同风景。途中不时可见野外搭着的帐篷,驴友们正在整理。身居天地间,身心不知要得着怎样舒展。

  从下雪堂到蓝天凹只有3公里,途中经过上雪堂。走过庆华客栈,挂在墙上的一条黄丝带分外醒目,上面写着“驴一样行走,仙一样生活”。作为户外活动爱好者,纵是如驴一般劳累也是快乐。在我们所经客栈挂满了标语、彩旗、口号,还有满满的涂鸦,臆想中幽深幽静的古道充满了吵嚷与喧嚣。

  8:00来到蓝天凹,这里海拨1050米,江南第一关海拨424米,垂直提升了626米。蓝天凹地形很独特,四面高山中间凹地。正是清晨阳光最为明媚、最为亮丽、也最为柔和的时候,我们来到了这里。巍巍高山背后是蔚蓝的天空与悠悠白云,想想这一个名字起的倒是恰如其分。看着蓝天白云,心底升出的是欢喜。几个先行的驴友正在“蓝天凹”几个蓝色大字下自拍,活力与美丽在这一刻定格。

  再向前行,走出蓝天凹便是一道山梁,登上山梁视野一下开阔起来。这里是徽杭古道安徽和浙江的分界岭,也是两省的分水岭。往东是钱塘江支流的发源地,往西是绩溪龙川河支流的发源地。在此向前进入浙江境内,右转则是清凉峰,蓝天凹便是这清凉峰的一道门槛。

  在这里有一个“上雪观音”圣地,是慕名远道而来善男信女的聚集地。解放战争期间红四方面军军长方志敏带军北上抗日时在此安营扎寨,曾在观音堂的外墙壁上书写了“保卫大江南”的宣传标语,一直保留至八十年代“观音堂”重修,至今还有照片留存。

  按照既定行程我们在此应该右转踏上前往鄣山大峡谷的路,眼前美景让我留恋不已。前往浙江永来的路此次去不了,身边美景不想错过。与向导约好他们先走,我们三人前去登山,与他们挥手告别我们向着山顶攀去。山陡峭且无路,上面是茂密的丛林。这样一个观景好去处自是引得许多人来,在冒险的攀爬中踏出一条小径,我们便在这小径中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一路攀爬,一路花香,松涛阵阵。攀爬的过程是艰难的,汗水顺着脸颊向下流淌,但是心中豪情满怀。一路向上,把汗水留给大地,把背影留给蓝天,把快乐留给自己。

  当我们傲立山巅,当我们张开双臂,当我们大声呼唤。蓝天在我们头顶,群山在我们脚下,心底是登高望远的喜悦。云雾在缭绕,一条小道在山间蜿蜒着伸向远方。风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白云朵朵在我们头顶嬉戏。有好久不曾见过这么蓝的天这么白的云了,让我想起西藏的那一次远行,久违的记忆又来到眼前。心中是深深欢喜,好想能扯上一朵白云带回家,那时家乡便也是这样醉人。

  从蓝天凹出来,踏上前往鄣山大峡谷的路,此时是上午九时。从到蓝天凹算起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个小时。盘山小道陡峭狭窄,山路弯弯曲折环绕,我们在丛林中穿梭。一路徒步的人很多,多是装备齐全,登山包、登山杖、帐篷、户外野营设备一应俱全,我们与之一比明显相形见绌。不过各有各的乐趣,快乐在旅途。

  沿着盘山小道一路向上盘旋,山凹里的客栈便在我们眼前变得越来越小。远去的是背影,留在心头的是记忆与相思。山越来越高,林越来越密。天依旧是蓝,云依旧是白。雾在远山缭绕,飘渺中如同仙境。一路的景愉悦着我们的心田,但是羁绊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多的美景在远方。

  越过一道山梁,开始向另一个山凹进发,这个山凹便是“清凉峰人家”所在。上山难下山未必就易,尤其遇到陡峭之处,很多时候只好借助身边的杂草与小树。背包相机随身物品都是沉沉的负荷,虽然林间凉风习习我们依旧是汗流浃背。好在随处是溪流,掬一捧清泉便是满目的凉爽,带着这样的凉爽继续我们的路。

  来到“清凉峰人家”是上午九点半,在这里稍事休息,吃了一截玉米棒补充一下体能。向导在这里等着我们,因为山间没有信号,她终是有一些不放心。看到向导我们的心舒展开来,也不用再急着赶路。走在幽深幽静的大山里,听向导一路讲一路说,不时还给我们来上一段小曲,这样的徒步自是怡人怡情的快事。

  走过一条小溪,向导从溪边一丛绿色掩映中摘下一截亭亭玉立的绿色植物,有一些形似嫩竹,比竹细了许多,很清脆。一截一截折断,揭去外面的皮分给我们每人一截,告诉我们这叫水甘蔗,很好吃。小小水甘蔗中空细长叶嫩,一口咬下去蹦而脆,酸酸甜甜有些许李子味。水甘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吃,没有想到大山深处还有这么一个好吃东西。一路走一路找,一路找一路吃,悠哉游哉。不知不觉与向导又是走脱,好在有同伴一起却也不用担心,前路遥遥各走各路。

  十点二十来到大南坑,这里是一个转折之处。在转弯处设有检查口。古色古香的松木板房前一个大叔正在验票,门楼是两根圆木挑起的两层飞檐,古朴淡雅别致。房檐下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初驴学堂”,看着便是有趣,原来驴也分多种。我不知何谓“初驴”,还要上得学堂,看来如我们这般是连“初驴”也是做不上的。

  沿着峡谷里的溪水一路前行,两边高山夹岸,一路是溪水哗哗的声响。绿树掩映中,不时可见山居人家,白白的墙壁尤为醒目。此时小道开始宽敞起来,不过也仅能容得一辆车子通过。路并不平整,时有泥泞,行至此,身上是汗水泥水俱有。

  十一点行至一山谷,不知地名是何。看到一个慈祥老太肩扛一捆竹子正在上山,奋力前行的背影便是前进中的动力。拿出相机想拍一张照片,老太看我拍照不如放下竹子开始拍掸起身上的灰尘。在她想来是要留一个美好形象与我,山民的淳朴便在这一拍一掸间尽显。后来常常会去回忆这一幅画面,头脑中闪过的便是佛的慈悲。

  前行不远来到一个村落,村落不大,依山傍水,十几户人家却是干净整洁,火红的月季在沿路两侧开的正艳。有一些老旧的建筑,经历岁月的洗礼尽显沧桑。墙上遗留着毛主席语录以及一些文革中的口号与标语,那是历史的遗痕。

  过了村里的圆拱石桥,沿着溪水继续前行,山体开始变得巍峨陡峭起来。路好了许多,已经铺上了水泥路,但是却没有了那一份幽深幽静古朴沧桑的感觉。走过一段山体坍塌的路面,残渣还横陈在路旁,让我去想象曾经山崩地裂时的惊悸。那一刻我想到了四川的汶川地震,也想到了西藏的山体滑坡,脆弱的生态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左转上桥是进山之路,右转便是沿着溪流前行。站在这个三岔路口一瞬间有了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地上摆着的一个尖头引起我们的注意,那是用小石块摆成的一个爱心路标,迷茫之际看到这样的图标又是多么欣喜与感动。

  十一点半来到一个山村,村口一棵古木参天,横斜在溪谷之上,郁郁葱葱一片。在这里山与水、人与自然相得益彰,这样的环境又何尝不是我所期待的家园。此时是午饭时间,已经有村民端着碗在溪边吃饭。从早上出来到现在已经走了四个小时,肚子早已饿了,好在背包里还有几块饼干聊以充饥,然后继续我们的路。

  太阳越来越是炎热,山体越来越是陡峭,腿如灌铅一样沉重。汗珠在一个一个滴落,干粮没有了,水也是没有了。茫茫大山之中,想买也没有一个去处。手机信号全无,前路还有多远未为可知。

  十一点五十攀至山腰,惊见身侧一个山洞。铁门紧锁,上面挂着“库房重地,闲人免进”。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合力铅锌矿业公司岭脚铅锌矿—井下爆破器材库”,不明白大山之中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所在。转过山角看见两个矿工正在从洞内向外拖东西,头上戴着矿灯。对过半腰有一个深深的矿洞,有大型机械在作业。原来这是一个铅锌矿,第一次看到采矿的场景,原来像采煤一样从山肚里向下掏。看着矿工们的辛苦,想着我们这一点劳累算得了什么,那一刻心底又升腾起昂扬勃发的动力。

  再行不远,看到路边的一个钢缆绞盘,有两根长长钢缆跨过峡谷一直伸向大山深处。旁边堆着圆木,原来这是伐木传输装置。现在封山育林,很少看到这样的伐木场景,大山深处伐下的木材就是通过这样的钢缆绞盘传输。希望这样的装置越来越少,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是难行。饥渴难耐腹饿难忍,茫茫大山里惟有咬牙坚持。当我看到百丈岩高高的山顶,心中是欣喜与激动,那是我们的终点。终于要到了,遥遥的徒步在此就要划上句号。

  12:20走完全程,距离早上出发我在大山里已经走了5个小时。五个小时,20余公里山路,一路跋山涉水,忍饥挨饿。这就是我的徒步徽杭之旅,所有的汗水化为心头难忘的回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