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过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介绍惠安女。头戴黄斗笠,披着碎花小头巾,双颊及下颌为头巾所遮。上穿蓝色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配之精巧艳丽的头饰。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很多年过去,惠安女形象一直留存记忆。

    想到惠安女是因为来到厦门,打开地图看到泉州,看到惠安,心头一下闪过惠安女来。心为之一动,决定只在一瞬间,出发也在一瞬间。7:14从厦门站出发,8:06到泉州。惠安也是有动车的,不过少之又少,没有到泉州来得快捷。8:30已坐上去惠安的班车,两地相距四十余公里。车到惠安南,过洛阳桥,想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一念闪过,已踏上洛阳桥的路。半日时光,让我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也让我感受江海交汇处繁茂的红树林。

    午阳正烈,潮声正浓。从洛阳桥出,搭上泉州到惠安的班车。到惠安,骄阳似火。站在茫然街头,一个惠安女从眼前匆匆走过,追随着远去的背影,让我欣慰又遗憾。

    从惠安换车,前往崇武古城。古城位于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古城始建于1387年,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所建。古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500多米,东西门相距300多米。当我莽莽撞撞地来到北门,城门上榕树的根须盘根错节,从石缝中伸出,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北门有两道城门,外加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设烽火台一座。横眉石刻的“威镇海邦”相传为戚继光所书。站在城门洞前,让我想起家乡那长埋水下的泗州古城,不知何时重见天日。

    正午的古城宁静安详,几无游人。从门洞过,摊位前一女子在兜售紫菜,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紫菜,可以手撕着吃。干净,地道,带着淡淡的海腥味,让我想到微风轻拂的大海,柔柔的水草在海底轻摇。

    沿北门向东,走进古朴老街,清一色石板路,两侧是略许零乱的民居。这些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外观上都没有太多粉饰。斑驳的遗痕里,透出岁月的沧桑。

    走到“连厝土井”,这是古城的三奇之一,井内壁没有任何砌护却历经300多年浸泡而不塌,是古城内唯一存用的“土井”。(还有二奇,一是观音堂内佛祖硕大座像由一整块木头雕刻;一是后甘厝前的古朴小石狮能吐烟报时。)

    从厝前的梭仔路向南,建筑开始明显变得富丽堂皇起来。古朴的老城墙,宁静的旧街道,仿佛时光在此停留。走过解元第、八闽琴师郑佑故居、“一品武功大夫”张勇将军府第…每一个院落都盛满故事,让我留恋与徘徊。

    走到南门,这是古城精华所在。城门外设一照壁,壁前有一尊关公雕像。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关帝庙内的关云长抽出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在古城,还有一景就是庙宇特别多,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代所建东岳庙。这些传说与庙宇,寄予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书、画名家黄吾野在战乱时期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黄吾野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

    古城南门紧邻大海,这里是东海与南海交汇处。海边有许多石雕,尤以佛像居多,可以看出闽南人的信仰。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古城墙南侧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西游记师徒,佛像佛塔,历史名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展示了“中国石雕之乡”的精湛技艺。

    站在戚继光雕像前,想当年将军带领崇武军民抵御外侮,保一方平安,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又怎么能不让我景仰。崇武古城作为古代抗击倭寇的前哨,书写着崇武历史的生动篇章,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