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是描写冀中军民抗日斗争的故事,通过武工队同日伪军惊心动魄的斗争,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称赞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中国人民是永远不能战胜的真理。小说起伏跌宕,故事性极强,具有传奇色彩,这也是这部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1958年1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红色经典之作,先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和三次改编成电视剧,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热捧。


  一、冯志创作小说《敌后武工队》的心路历程

  小说《敌后武工队》创作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先听作者冯志1958年在《敌后武工队》第一版出版发行时的创作感言。

  “我所以要写《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是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地冲激着我的心;我的心被冲激得时时翻滚,刻刻沸腾。我总觉得如不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点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因此,心里时常内疚,不得平静!

  的确,心里的不平静,已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前的那年冬天,也正是日本鬼子刚刚投降三个多月,在集宁驻防时,我就想抓起笔来,将武装工作队在敌占区和敌人酷斗、鏖战的一大段生活写一写。党组织给了我力量,鼓励我写下去,同志们也以最大的关怀要我去写。但是,由于当时的文化、政治水平很低,而主要的是蒋介石又点起了内战大火,所以想写的念头,不得不暂时放下,去参加解放战争。

  虽说写它的念头放下了,写它的意愿并没有打消。战斗空隙间,武工队里的战友们的面影时常出现;武工队的一些惊险、感人的故事,也经常让我回忆起来。每当忆起,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人民解放战争刚刚取得胜利,我便开始动手写这部小说了。

  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一九四二年遭到鬼子的“五一”大扫荡,整个局面起了变化以后,冀中九军分区的党,正确执行了党中央的方针,立即组织了一支短小精悍的武装工作队,深入到敌后的敌后,去开辟工作,去打击敌人。

  敌后的敌后,就是敌占区。敌人自己称之为‘确保治安’区,或‘明朗化’的地区。在这种地区里,敌人有一套统治人民的严密、完整的组织机构,像连座法,保甲制;敌人不仅兵力雄厚,而且还控制着交通线,真是一处有警,四处增援。

  这地区的环境,既不同于一时变质的老根据地,也不同于敌我争夺的游击区。这地区的敌人力量强大,群众条件差。武工队就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地区里坚持斗争,向群众宣传党的各种政策,开辟抗日工作,可想而知,工作是异常困难的。

  (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

  在这种地区里执行党的政策,必须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丝毫不能含糊。不然,不仅会给党造下难以挽回的损失,自己完不成任务,站不住脚,并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敌人吃掉。

  不过,这支武工队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和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以群众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以群众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随时宣传党的政策,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因之才撒下了抗日的种子,鼓起了群众的斗志,开辟了地区,打击了敌人,直到逼得敌人退缩到老巢,我们取得了胜利。

  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的“堡垒”户;书中的事件,又多是我亲自参加的。在党的关怀,同志们的帮助下,现在总算完成了我多年的宿愿,把它写出来了。

  《敌后武工队》如果说是我写的,倒不如说是我记录下来的更恰当。不管怎样,眼下它终于和读者见了面。如果它能在读者心灵上留下了一点点八路军艰苦抗战的印象,或对读者有一丁点帮助,也就算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关怀和同志们对我的帮助。

  谨以此献给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献给勤劳的勇敢的坚贞的人民!献给我的亲爱的战友和同志们!

  作者冯志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一日”

  冯志能够写出并写出经典的《敌后武工队》一条重要因素是作者本身就是老八路、武工队长,作者是在写他熟悉的敌后抗战、写自己经历的游击队传奇、写自己的战友和领导,也是写自己。

  冯志,原名冯禄祥,1923年7月15日生于河北省静海县一个贫农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只在本村小学上过4年学,11岁时辍学务农。

  “七七事变”后15岁的冯志参加八路军。1939年7月入党,时年16岁。

  1942年,日寇“五一大扫荡”,冯志报名参加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任小队长。因作战勇敢,荣获“五一”一等奖章。1944年初,冯志又回到前线剧社。这期间,开始给《前线报》写稿,发表了第一篇特写《英雄连长王志杰》,后又发表了报告文学《神枪手谢大水》和通讯《团结模范高水来》。与此同时,开始酝酿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并写出了《护送》《打集》《化袭》等。这些作品后来经过修改,都成了《敌后武工队》的重要章节。

  1947年冬,冯志入华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华北局、保定市委、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在河北电台工作期间,正式着手创作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1956年完成初稿,1958年11月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1958年到“文革”前夕,又写了《前线文工队》《地下游击队》《成长曲》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但还未来得及修改和出版就有一部分手稿在动乱中丢失。1968年11月,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年仅45岁。1980年1月,为其平反,恢复了名誉。

  说来冯志算是我的同事、新华社的老前辈,记者熊坤静在采访冯志创作小说《敌后武工队》经过时,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经典抗日小说《敌后武工队》)

  冯志参加了八路军后给冀中第九军分区政治部领导伍辉文当警卫员,伍辉文经常给这个机灵的小鬼讲红军长征故事,讲革命道理,提高冯志的政治思想觉悟。冯志了解到,老领导伍辉文8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十几岁就当红军,从没上过学,但现在他拿起笔来就能写,而且文章写得很漂亮。于是,有一天他忍不住问伍辉文:“首长,怎么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呢?”伍辉文说:“咱们八路军就是个大学校,要一边打仗,一边学习,只要肯钻研、肯用心,就能做到文武双全。”从此,冯志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伍辉文耐心地辅导他写心得,记日记。起初冯志写的日记就像流水账,起床、上操、开饭、工作,最后熄灯睡觉。伍辉文启发他说:“日记要写工作、生活、学习中有感受的事。比如,我们打了胜仗,缴获了许多武器,你怎么想?日寇飞机轰炸村庄,群众受了损失,你又怎么想?把这些感想写下来,有趣的事还可以写成快板、唱词。这样坚持下去,日后翻出来,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思想的变化,很有意思。”后来,冯志在办机关墙报时,他组的稿件,伍辉文都会帮助修改,还耐心地给他讲解:这地方为什么要改,不改有什么毛病。冯志在老领导的帮助下进步很快。

  冯志在冀中第九军分区政治部历任班长、排长、剧社社员、文工队长等职务。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5万余人,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由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拉网”式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中一时间成为村村有岗楼、处处有碉堡、封锁沟密布的敌占区。为了针锋相对地与日寇展开斗争,冀中第九军分区决定组建一支精干的深入敌后武装特别工作队(简称敌后武工队),这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最早出现的敌后武工队。

  冯志闻讯,积极报名参加,于1942年8月被选拔任命为武工队第一小队队长。他带领队员们拔炮楼、杀鬼子、除汉奸、惩恶霸,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打击瓦解敌军,被老百姓誉为“敌后神八路”。在浴血战斗中,他三次负伤,左锁骨曾在与敌人拼刺刀时被挑断,左手食指被扎残,头部、胸部也都中过弹。更为神奇的是,在他任小队长期间,属下数十名武工队员竟无一人牺牲。由于机智勇敢,屡立战功,他被评为模范党员,还荣获冀中军区颁发的“五一”一等奖章。

  1944年,冀中第九军分区敌后武工队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冯志调到冀中第三纵队前线剧社工作。在前线剧社他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新人新事,搜集生动的素材写成稿件投给《前线报》。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是初学写作,起初,他的投稿常常被退回来。但他毫不气馁,坚持练笔,采写的人物特写《英雄连长王志杰》终于引起了《前线报》的关注,报社编辑找到他一起研究素材,讨论修改意见。经过4遍修改后,这篇文章被《前线报》发表。编辑的精心指导,再加上自身勤写多练,使他逐步摸到了写作的窍门。他以火热的战斗生活为素材,他又相继撰写了报告文学《神枪手谢大水》、通讯《团结模范高永来》以及小剧本、诗歌、歌词、快板等。另外,他还创作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如反映武工队员护送干部过铁路故事的《护送》、反映惩办汉奸侯扒皮故事的《打集》和反映攻克保定南关火车站故事的《化袭》。后来,这些小说故事经过进一步修改、加工,都成为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的重要章节。

  1947年冬,冯志进入华北联合大学中文系学习深造,毕业后于1949年调任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冯志于1951年调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科长、文艺部副主任等职。工作之余,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

  有关《敌后武工队》的创作经过,2005年夏,冯志的遗孀苑莎曾深情地回忆说:当时,我们在保定只有一间房,中间用砖隔起来,分成里外两小间。老冯把里间当成书房,一心一意写他的小说。他工作很忙,晚上不是采访就是开会,但不管多晚回来,他都给自己定了一条铁的纪律:天天动笔。有时写到激动处,笔舍不得搁下,常常通宵达旦,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

  夜深了,我和孩子们都睡了,他是什么时候躺下的,谁也不知道。睡着睡着,他有时会猛地坐起来,抓过纸笔记下点什么。或者披上衣服出屋,良久不归。有一次我出去找他,原来他正坐在房上观察月亮,说是想看看新月是什么样的。有一天深夜,老冯写到小说中刘太生壮烈牺牲的情景,竟失声痛哭起来,将我们惊醒了。他解释说:这样的好同志死了,什么时候想起来都难过。

 (《敌后武工队》剧照)

  “老冯不是专职作家,他写东西没有资料,因为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人物都在他的脑子里头。看他呕心沥血有时连饭都忘了吃,有同志劝他量力而行,还有人干脆泼冷水:别受这个罪了,工作这么忙,何必自讨苦吃?他每次总是严肃又郑重地申辩:不能搁笔,这不是我个人的事。写不出来对不起那些杀敌立功的战友,对不起坚贞不屈的人民!” 苑莎深情地回忆这些往事。

  《河北日报》记者张晓华曾采访冯志先生的三个儿子——冯林、冯援、冯刚,听他们讲述父亲的战斗生活和创作历程。

  大哥冯林说:“小说中的事件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都是我父亲的亲身经历。”说起当时的武工队,冯林不禁为自己的父亲而自豪。“能参加武工队的都是部队里的骨干,首先必须是班以上干部,第二必须是共产党员,还得有作战经验,武器装备也很精良。所以说,这支队伍不同于一般的抗日武装组织或游击队,而是一支精锐部队。因为环境恶劣,他们的工作开展起来十分艰难。父亲曾说过,在这种地区里执行党的政策,丝毫不能含糊。不然,不仅会给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自己完不成任务,还很有可能被敌人吃掉。”

  机智、勇敢、沉着,这是二哥冯援眼中的父亲。冯援说:“战斗生涯也给父亲留下了许多‘纪念’,他的左锁骨曾在白刃战中被刺刀挑断,左手食指被扎残,头部、胸部也都曾中过弹。但父亲都一次次挺了过来,并带领武工队员们拔炮楼,杀鬼子,除汉奸,这些对敌斗争的事件后来都成为他小说的主要章节。更为神奇的是,在父亲任小队长期间,武工队员没有一个牺牲的,在当时残酷的形势下,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冯志的小儿子冯刚讲述了一个冯志死里逃生的传奇故事:“有一次父亲到军区开会,回来的路上和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他闪身钻进路边一堆麦秸垛里。鬼子过来用刺刀挑那些麦秸垛。父亲感觉到鬼子到跟前了,抬起手中的驳壳枪扣动了扳机,谁知这一枪竟没有响,而鬼子也竟然没有发现父亲,也没有挑这个麦秸垛,转身走了。父亲事后一看,原来枪机被麦秸秆卡住了,这真是奇迹般地逃过了一劫。”

  5年的含辛茹苦,终于结出硕果。1956年30余万字的《敌后武工队》初稿完成。消息传开,许多老首长、老战友都很关注,冯志得到了梁斌、翟向东等老同志的热情支持。经广泛征求意见,冯志把初稿改成了50余万字的修改稿,最后又精缩到37万字。

  1958年11月,《敌后武工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冯志也被吸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小说 《敌后武工队》的情节曲折有致,故事跌宕起伏,人物鲜活生动,传奇色彩浓厚,一经面世,便不胫而走,读者纷纷在《读书》《文艺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评论,予以高度评价。

  小说《敌后武工队》还被翻译成英、法、日、朝鲜、哈萨克等多种文字出版。从1959年6月28日起,它被杨田荣改编为同名评书,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讲,1963年再次播出;此外,它还被袁阔成等改编为同名评书播讲;1960年,它被陈庚、曹惠改编为五幕八场话剧上演;1973年,它被天津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1995年,它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摄制成同名故事片,在全国公映;1988年、1999年、2005年小说《敌后武工队》3次被改编摄制成8集、20集、2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后风靡全国,为小说原著锦上添花。


  二、小说《敌后武工队》改编电影的经过

  1995年首部《敌后武工队》的影视作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就是由寒江雪,赵葆华,郭铁成编剧;康宁、雷献禾执导;吴京安、何赛飞、茹萍、董子武、孙晨曦、李明启、刘之冰、马捷、周鸣晗、颜冠英、王辉等联袂主演的影片《敌后武工队》。

  小说改编后的影片《敌后武工队》的基本情节是:1942年的冀中平原。日本宪兵、汉奸、伪警察等数百人包围了东王庄,敌人架起机枪,疯狂地扫射,尸横遍地,余烟未尽,惨不忍睹。闻讯赶来的武工队员们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纷纷向队长魏强请战,为乡亲们报仇。魏强率领武工队化妆成伪警察进城,巧妙地活捉了中间镇伪警察所所长哈巴狗,并带回东王庄准备公审。

  趁人们欢庆之中,哈巴狗借机从一个隐蔽的暗道跑回保定城向夜袭队长刘魁胜报告。不料,正碰见刘魁胜在调戏自己的老婆小红云。哈巴狗给了刘魁胜一个嘴巴,刘不依,便先下手为强,反咬哈巴狗私通武工队,说他是武工队放回的奸细,对他进行严刑拷打。

  为了保住狗命,哈巴狗无奈只好将老婆让给了刘魁胜。保定南关火车站站长小本次郎对小红云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他派段长万事顺去请小红云到东站说书,小红云不肯屈从,以剪刀割腕自杀身亡。

(影片《敌后武工队》宣传广告)

  刘魁胜对日本人敢怒而不敢言。魏强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夜袭南关火车站。打死了万事顺和站长小本次郎等人,松田把小本次郎的死归咎于刘魁胜,宪兵用刺刀挑死了刘魁胜,松田命哈巴狗为夜袭队长。

  最后武工队扫平了夜袭队,队长哈巴狗被击毙,又炸毁了宪兵队总部,击毙松田少佐.为乡亲们报了仇,大长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志气。 这支敌后武工队活跃在冀中大平原上,为抗日救国做着他们的贡献。

  关于小说《敌后武工队》改编影片的立意,我们没有找到编剧赵葆华的专论,但他在2013年11月7日第三届两岸三地电影编剧长沙高峰论坛上,以“电影输出与国家战略”为题发表演讲,可以表现出他对影片剧本改编创作的思想。

  赵葆华认为,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其实就是中国电影在服务本土人民的前提下,面向世界。他表示,中国电影大规模输出海外,让世界充分认识中国电影和中国形象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输出海外既宣传了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也拉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链,推动做强中国文化产业,这从更广义的方面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

  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在走向海外的问题上,在向世界公众表达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去年发布的“影视对未成年人影响”的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北京8个城区,25所中小学,8至18岁青少年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对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和华人形象的认可率只有50%;相反的是,对美国电影中美国形象的认同度缺高达73%。美国电影凭借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在中国荧幕上强势出场,在中国青少年的脑海中不断复制和拷贝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观。赵葆华称,青少年对本国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认同程度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的文化安全已受威胁。

  赵葆华认为,保卫文化安全的根本办法不是实施文化上的闭关锁国,而是参与竞争,让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对话教会中形成强势。

  (电影《敌后武工队》宣传画)

  赵葆华表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已经推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是国家战略。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应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应该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不要在与他者对话中,特别是与好莱坞文化对抗比拼中迷失自己,而要张扬民族精神、民族气派和时代风情。他说:“就电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传统。”

  赵葆华最后表示,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前提是要有文化尊严感,既不讨好外国电影市场,也不巴结外国电影节。

  这篇讲演,赵葆华不是专谈小说《敌后武工队》改编电影的问题,但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赵葆华对民族的抗日文学作品的立场、钟爱、呐喊和追求。

  《敌后武工队》的演员表向我们展示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吴京安饰魏强;茹萍饰汪霞 ;董子武饰刘太生;孙晨曦饰贾正;王辉饰辛凤鸣;刘之冰饰马鸣;周明晗饰小曼;李明启饰河套大娘;何赛飞饰小红云;王新军饰梁光;侯传杲饰万事顺; 余立文饰杨子曾;穆怀虎饰秦大全;满运启饰中年汉子;刘金茹饰太生娘;宋双月饰小本次郎;舒耀瑄饰松田;马捷饰哈巴狗; 纪军饰刘魁胜。读者如果要观看影片,可以对照演员表体验这部抗日经典影片,回味无穷。

  让我们具体体验一下演员在影片《敌后武工队》中精彩情节:

  1942年的冀中平原。一天,日本鬼子、汉奸、伪警察等数百人包围了东王庄,敌人架起机枪疯狂扫射,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闻讯赶来的武工队员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纷纷向队长魏强(吴京安饰)请战,为乡亲们报仇。

  魏强率领武工队化装成伪警察进城,巧妙地活捉了中闾镇伪警察所所长“哈巴狗”(马捷饰),并将其带回东王庄准备公审。

  岂料,“哈巴狗”趁人们不备之机,狼狈地逃进了城。

  “哈巴狗”跑回保定城,来向夜袭队长刘魁胜(纪军饰)报告情况,却见刘魁胜正在调戏自己的老婆小红云(何赛飞饰)。

  “哈巴狗”一怒之下,给刘魁胜一个嘴巴,刘魁胜反咬一口,诬哈巴狗私通武工队。为了保住命,哈巴狗只好忍气吞声把老婆让给了刘魁胜。

  保定南关火车站日本站长小本次郎(宋双月饰)也对“哈巴狗”老婆小红云也垂涎已久,他派段长去请小红云到站上来说书,小红云不肯屈服,用剪刀割腕自尽。

  刘魁胜对日本人敢怒不敢言,魏强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夜袭车站将小本次郎和段长处死。

  松田(舒耀瑄饰)将他们的死归咎于刘魁胜,便杀死了他,并命“哈巴狗”接任夜袭队长。

  最后,武工队扫平了侵袭队,击毙了“哈巴狗”,又炸毁了鬼子总部为乡亲们报了仇,大长了冀中平原人民抗日的士气。

  影片《敌后武工队》获得1996年第18届小百花优秀电影奖,并被电影界誉为十大经典抗战影片之一,何赛飞(饰小红云)获得1996年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三、小说《敌后武工队》改编电视剧的经过

  1958年11月,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一出版便在全国引起轰动。由于小说故事生动、曲折,具有古典小说的传奇色彩,更加适合用电视剧的形式满足观众的需求,于是1988年、1999年、2005年3次被改编摄制成8集、20集、2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一次比一次改编故事情节拉长,一次比一次改编精彩,每次改编都受到观众的喜爱。

  1988年首次改编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别名《老少爷们打鬼子》,闰日琪导演;主演邢玉国、许晶、王福友、杜志国、谢桐?等。2004年首播后就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受到观众的喜爱。

  由于8集观众看的不过瘾,1999年重新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又应运而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马树超,在99版的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任导演和主演。马树超扮演魏强,申军谊扮演刘魁胜,史可扮演汪霞, 贾韵彤扮演日军松田中佐等。

  “这些人物是我从小的偶像。”马树超说,“幼时从小人书上读到了敌后武工队的故事,真是让人热血沸腾,那时特想像魏强一样铲奸除恶。我在电视剧中扮演魏强,也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愿望。”

  99版电视剧《敌后武工队》最大的幕后新闻是老英雄法庭上给自己正名。99版《敌后武工队》播出,让《敌后武工队》中贾正?的原型贾正喜走上了打官司的漫长道路。袁艺曾在《中国老年》发表文章报道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

  贾正喜原名贾正,1942年参加的敌后武工队,与战友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946年虽因负伤解甲归田,在河北徐水县老家当起了普通农民。

  冯志根据敌后武工队的真实故事撰写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被改编成电影后,贾正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使他在当地备受尊重。然而1999年新改编电视剧《敌后武工队》的播出,却让这位备受尊崇的英雄转眼之间成了欺世盗名的大骗子,他不得不聘请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诉讼之旅。

(电视剧《敌后武工队》)

  1938年,日寇入侵将贾正的故乡变成了一片焦土,17岁的贾正愤而参军,1942年,加入后来闻名全国的“敌后武工队”。1946年在天津的一次战斗中,贾正身负重伤,此后不久,全国解放,贾正就作为革命伤残军人留在故乡。为了表达他对祖国解放的激动心情,他为自己改名为贾正喜,从民兵连长、大队长、村长、支书到王村管委会主任,在新的战斗岗位开始了兢兢业业的工作。

  1958年,由原敌后武工队长冯志撰写的纪实小说《敌后武工队》正式出版,其中以真实姓名出现的战斗英雄“豁牙”贾正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50年中,每到重大节日,附近的学校、部队就会请他去做报告,介绍当年敌后武工队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然而,99版电视剧《敌后武工队》播出后,没有人再请他做报告,乡亲看他的眼神也发生了改变,最终有朋友告诉他:“人家电视剧里说贾正早就炸死了,你不会是假的吧?”

  贾正喜这才找到了原因,原来保定电视台刚刚播放了一部新拍摄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剧中主要人物豁牙贾正英勇牺牲。

  为此,贾正喜专门购买了一套99版《敌后武工队》的光碟,得知这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等单位,根据冯志的原著《敌后武工队》改编、制作完成的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

  贾正喜气病了,满脑子想着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挽回名誉损失。能够证明他身份的小说《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已经去世,贾正喜就与冯志的遗孀苑沙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苑沙写来的一个证明:冯志写的《敌后武工队》中的贾正就是贾正喜,战斗中并没有武工队员牺牲。改编后的电视剧反映贾正被炸死,纯属子虚乌有。

  为了使证明材料更加翔实,贾正喜除了拿到苑沙的证明之外,还先后赶到东北、石家庄、北京等地,找到杨寿增、马金池等原敌后武工队战友,请他们证明自己就是小说中的贾正。倔强的贾正喜不顾年迈体弱,找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然而北京电影厂了解了贾正喜的想法后,认为是小题大做。这让贾正喜既伤心又气愤,2000年,贾正喜向律师咨询,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对拍摄和播放电视剧者提起诉讼。

  2001年秋季,贾正喜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三家被告停止侵权,停止电视剧的播放,在河北的主要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且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

  2004年3月24日,贾正喜终于得到了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敌后武工队》是反映燕赵儿女深入敌后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北影将其改编制作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场面上给人的印象是贾正在与日寇战斗中牺牲,其结果与事实不符,有失实之处。在贾正喜所在地影响很大,给贾正喜本人造成了精神上很大的痛苦。北影、录像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客观上造成了贾正喜名誉下降和精神上的损害,其行为和贾正喜的损害结果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北影和录像公司对贾正喜的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判令北影和录像公司赔偿贾正喜人民币2000元,保定电视台是播放单位,不负赔偿责任。

  但一审判决出现了贾正喜和三家被告都进行了上诉。鉴于原告贾正喜和被告三方的特殊身份,这一案件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强烈关注。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此专门组织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审理。

  (电视剧《敌后武工队》)

  2004年9月8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二审开庭。贾正喜及二审代理人参加了庭审,电视制作公司没有到庭。在法庭上,贾正喜方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保定电视台三方就是否侵权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贾正喜的代理人,太平洋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伏龙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发言:《敌后武工队》剧来源于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所写的是一部纪实性作品,并在序言中指出“《敌后武工队》如果说是我写的,倒不如说是我记录下来更恰当;书中的人物都是我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敌后武工队》剧也向公众宣布,这是一部“反映燕赵儿女深入敌后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剧中的贾正绝非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浓缩体”,而是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均有独立名称和形象的人物,具有现实及艺术层面的单一性、独立性、持续性。

  北影厂以剧本改编的方式捏造贾正牺牲的事实,并通过各地电视台,以最为广泛的电视传媒方式向广大观众传播,其行为直接违反了《民法通则》第101条“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的规定,构成了对贾正喜名誉权的侵害。作为一部特殊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拍摄单位熟知并认真体会原著情节,了解敌后武工队基本的战斗事实,是拍摄前必需的工作,也是对拍摄单位最基本的要求。“文学创作是自由的,但表达自由的方式是有限度的,应当以不侵害他人的利益为限。民族精神的弘扬不应以牺牲个人的名誉权作为代价。”

  河北省高院经过耐心细致的调查取证后认定,贾正喜就是小说中的贾正,北影厂等单位的改编确系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要求两家拍摄单位向贾正喜道歉,并判决赔偿精神名誉损失费5万元。

  此后,河北省高院专程前往徐水县大因乡王村,看望了贾正喜老人,以法院的名义郑重向村民证实:贾正喜就是当年的抗日英雄贾正。

  贾正喜老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少过去曾误解议论过贾正喜的乡亲们都登门向他道歉,村里不仅老人,就连年轻的晚辈们也更加确信贾正喜就是走下电影屏幕的战斗英雄贾正。重新恢复了往日光荣的贾正喜虽然已是85岁高龄,还坚持去学校做报告,追忆往日烽火岁月、缅怀牺牲的战友。

  时隔五年,最后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法院能登门为自己澄清事实,贾正喜还是感到非常欣慰。他说,打这个官司不仅为了个人的名誉,也为了让人们更加尊重历史,给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一个安慰。

  这一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广电总局连续发布了包括《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几道禁令,旨在约束和制止红色经典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红色经典小说《敌后武工队》第三次被搬上荧屏。05年版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编剧史航、段嵘、柳桦、李梦,导演兼演员陈剑飞,庞大的演员阵容,共26集。

  聊起这部戏,导演陈剑飞感触颇深:“冯志先生的原著是一部经典,影响了许多人。”“为把这部戏拍好,我们专程到保定、沧州等地寻访了许多老战士。从他们身上,我们仿佛又看到战火硝烟年代武工队员的英姿,感受到了那种慷慨激昂的民族正气。”

  演员何冰在剧中饰演魏强,他说:“我是看《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这几本小人书长大的,书中的人物可是我们心中的英雄。直到今天,对他们的崇敬也没有丝毫的减弱。面对儿时的偶像,我们有诚意,也有热情去塑造他们。”

  26集的05版电视剧《敌后武工队》是影视作品中规模最大、集数最多,播放时间最长的,因此演员阵容也是最大的。何冰饰武工队队长魏强;丁柳元饰汪霞;张政勇饰武工队队员、白衣神枪刘太生;于和伟饰贾正;林永健饰刘魁胜;陈剑飞饰演松田;马强饰演坂本;张浩饰演佐藤;何铁红饰演小平次郎。有40多名演员加盟该剧的演出。

  影片插曲《为着你美好的心愿》也很有特色,它的作词、作曲、演唱分别是江雪、肖白、谭晶。

  2005版的电视连续剧《敌后武工队》最全面地反映了经典小说《敌后武工队》,公演后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好评如潮,使小说原著更加熠熠生辉。

  65年来,无论的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的《敌后武工队》对宣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宣扬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可圈可点,功不可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