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期,我接受了央视军事频道(CCTV-7)的采访,介绍了山东渤海老区抗战的事迹。记者很惊诧地说,这么生动具体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们听说过的山东抗战故事主要是微山湖畔的“铁道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确实是山东抗战的一个传奇,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在我们日益强大的海军舰队中还有以“微山湖”号命名的辅助舰。“铁道游击队”大显神通的抗战故事发生在著名的胶济铁路上,这条山东最早的铁路,从清光绪25年(1899年)定测到清光绪30年(1904年)全线通车都是殖民化的产物,全部由德国人投资建设,他们挖坟堵河,强抢民田,全然不顾中国百姓的死活,激起了当地108村百姓联合武力抗暴,迫使铁路停工一年。一战期间,德国战败。1914年9月25日夜日本侵略军强占潍县车站,11月7日,胶济铁路被日军全线占领。胶济铁路是中国最早建设运营的铁路之一,是山东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日寇早已垂涎欲滴。其建造和运营历史与中国近现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胶济铁路的修建改变了山东原有的经济格局,使其经济重心东移,从烟台港转向青岛港,扩大了与诸多邻省的通商和贸易往来。德国修建胶济铁路是为了掠夺山东丰富的资源,尤其矿产,当铁路修到潍县,就开始运送坊子煤矿的煤炭了。日本同样,无论是一战还是日本侵华战争,胶济铁路都是日寇最想侵占的重要交通线。
胶济铁路是山东的近代史和文化的缩影,侵略者觊觎之刻就是山东人民反抗的烈火燃烧之时。从近代到现代,环绕这条铁路的抗日烽火席卷着整个山东,胶济铁路成为切断日军供给和增兵,反击掠夺和屠杀的侵略最重要的抗战阵地。
很多重大的抗战事件都和胶济铁路有关。
我父亲和他风华正茂的同学,与日寇第一次的作战就是在胶济线上伏击了鬼子的巡逻队,旁边是矮槐树村。一群在校读书的初中生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拿起武器打击侵略者时居然没有任何怯懦:30多个鬼子被消灭,日本小队长吉田本太郎被击毙,当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渠带着十几万军队闻风而逃时,学生们打响了鲁中抗战第一枪并取得全胜。矮槐树村伏击战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被编成民歌到处传唱。鬼子展开了疯狂报复,矮槐树村被烧13次,100多间房子被烧光,村民不是被杀就是逃跑,整个村子已经化作灰烬,鬼子还在烧,没的烧就烧草!
山东是英雄辈出的地方,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济南,省第一师范的学生领袖王尽美、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也是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领袖。早在一战时期,山东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民众抗议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及其他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抗议日本侵略山东的群众运动,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从山东主权归属的争夺到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山东学界一直站在捍卫祖国尊严的斗争前列——战国时代以文化化成领学诸国,创建第一个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自由辩论的风气造就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其学生多为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官学为黄老之学。稷下学宫存在百年的传承,形成了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山东学界独有的文化特点:发挥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入世,在现实文化和政治领域上有所作为。从一战到二战,当凶残的鬼子再次践踏掠夺丰饶富庶的山东,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不屈不挠的山东人民再次进行了拼死抗争,并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和巨大牺牲。
鬼子的疯狂没有吓退青年学生,他们120多人组成的“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迅速扩大,成为当地著名的地方抗日武装。矮槐树村伏击战是校长李人凤和他的同学李曦晨领导策划的。中共地下党员李曦晨是李人凤山东省第四(益都)师范的同学,他们早在学生时期就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救国救亡运动,李人凤师范毕业后当过两个学校的校长,特别是临淄二小(全小,有初中部):爱国抗战是必修课程,抗日救亡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很多学生没毕业就参加八路军,不少人牺牲在打鬼子的战斗中。成立“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时,招收120名初中生,前来报名的有800多;我家6个八路军,3个是该校学生,其中两名是烈士。
二舅吴洪云在小学读书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少年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在瑞金苏区,总队长王盛荣,党代表周恩来)。学校成立抗日武装后,少先队员们年龄太小解散回家了,不到12岁的吴洪云赖上校长兼老师李人凤,死缠着跟着他当上了小八路。
从1937年组建“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到1938年4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三支队10团,被日伪军视为眼中钉多次围剿偷袭,妄图一举歼灭。尽管1938年斗争形势很复杂,但经历过矮槐树村伏击战,攻打临淄县城,岳家庄伏击战,刘家井子战斗,郑家辛阻击战等一系列战斗洗礼的3支队10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我父亲、大姑父和他们的许多同学老乡都在10团并肩战斗,从战斗骨干成长为连排级干部。郑家辛阻击战,让小八路吴洪云第一次感到了抗战的残酷。1938年10月,700名日伪军企图偷袭10团团部所在地郑家辛村。得知这个消息后李人凤立即组织老乡和团部连夜转移,命令特务连徐副连长带领两个排正面阻击敌人。当老乡撤离的差不多了,李人凤团长叫通讯员吴洪云通知在村南阻击敌人的徐副连长团部已经转移,此时太阳刚露头,对面敌人摸不清郑家辛八路军的状况,正在用机枪扫射。吴洪云顺着壕沟找到徐副连长传达了团长命令后回到李人凤身边,他们向苇子河方向撤去。李人凤听到枪声越来越远,终于停了下来,知道特务连两个排已安全撤出战斗。
他告诉刚刚经历战斗有些紧张的吴洪云,敌人要消灭10团已非易事,10团此时已成为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建制完备的八路军主力团:这个具有较高素质的部队,利用战士们自身具备的文化知识和山东当地丰富的资源建设部队,已拥有3个基干营和特务连,炮兵连,骑兵连的战斗队伍,还有医院,兵工厂,军服厂等完整的后勤保障部门。
此时我擅长裁缝手艺的大伯父参加了山东鲁南临朐的八路军8支队,在被服厂工作。在抗战形势最紧张时八路军化整为零,军服厂安排到了他临淄县城的小家里。当鬼子兵大部队从他家房顶上面的路上开进时,没有注意到下面民居破房子里堆着满当当的全是八路军新军服。所有邻居都知道这里是八路军被服厂,就是鬼子汉奸不知道。
八路军得到了民众全力的支持和掩护。我妈曾6次被鬼子汉奸堵在村子里,每次都被老乡救了。洛李村那次正在工作突然被鬼子包围了,汉奸看到我妈那个“女八路”一闪不见了,就带着鬼子挨家挨户地搜。“女八路”被大娘拉进屋子换上儿媳妇的旧衣服,脸上抹了两把灰盖上被子装病人,大娘特别嘱咐不能开口,因为口音不对。鬼子闯进来,用刺刀逼着大娘和小孙女要“女八路”,大娘说哪有女八路,我儿媳妇病了好久,连床都起不来了。鬼子用刺刀挑起露着棉絮的破棉被,底下盖着脏兮兮的一张脸,鬼子一枪托砸塌了家里的破木架,杂物滚了一地。小孙女害怕,一脚蹬翻了尿罐子,尿骚气顿时弥漫了整个破房子,“八嘎”,鬼子的白手套捂住鼻子,躲瘟疫般躲了出去。没过多久,鬼子汉奸带着伪保长又来了,满村搜不出女八路,这次押着伪保长一一指认。伪保长当然知道我妈就是那个女八路,女八路和他谈过话,要他做事要有中国人的良心,表面为鬼子做事,心里得向着中国人。鬼子的刺刀抵着伪保长胸口,“女八路的有?”“太君,”伪保长点头哈着腰,“哪来的女八路,儿媳妇的有。”“死啦死啦地?”刺刀几乎戳破了伪保长的衣服。“儿媳妇的有。没有,我死啦死啦地。”伪保长挡在鬼子刺刀前,背着手给女八路做了个手势“别担心。”鬼子骂骂咧咧揪着伪保长出门去了别人家。大半天,村子翻了三次个,女八路的没有,鬼子打了人砸了百姓的家,搜了粮食抓走了鸡。我妈安全转移了。
八路军3支队10团采用各种战术歼灭敌人,从伏击、奇袭、破袭、阻击到与兄弟部队联合作战的一定规模的攻坚战。八路军渤海军区各独立营各自为战,围绕胶济铁路的破袭战成为打击敌人,中断运输的重要手段。
胶济线经常发生小段铁路被拆被毁的状态,这是八路军与民兵协同作战的常态。
1939年3月,根据三支队司令部部署,李人凤的10团在自卫团的配合下在西起金岭镇、东至益都间60华里的胶济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破袭战。得到李人凤的允许,吴洪云跟着东西两侧的连队埋地雷,专炸日伪军的列车;一夜之间,地雷大显神通炸毁敌机车3列,大量涵洞被炸塌。中间的连队负责包围辛店,淄河店,普通车站的据点,掩护铁道上的自卫团拆掉运走了大批的钢轨。拆下来的钢轨直接送进了附近八路军兵工厂回炉,制造步枪,子弹,手榴弹,地雷、炸药包、步兵炮弹和小型步炮等武器装备。这次破袭战使敌人胶济铁路运输瘫痪达一个月之久。
胶济铁路是连接南北东西的重要干线,不断被拆被毁,特别是中断一个月的运输,八路军渤海军区的破袭战直接支援了1938年下半年中国正面战场长达半年之久的武汉会战,以及正在进行的长沙保卫战。正如台湾“中华战略协会”理事长王文燮上将所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不可分的,都是抗日战场。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在失陷国土上开展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正面战场的压力更大损失也更重。
胶济铁路作战不仅中断敌军运输补给增兵,还给八路军补充了急需的战略物质。1943年八路军商(河)惠(民)独立营在教导员刘天祥带领下,配合军区主力攻克禹城歼灭日军山裕大队,在平原县二郎神车站截获一日军军列,满载部队作战急需的弹药,被服,粮食等军需物质,俘虏了全部押车日军。胶济铁路的作战,让刘天祥具备了铁路运输线的战斗经验,不仅在抗战中有截获敌军军列的战果,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刘天祥部截获敌军满载先进武器的军列和缴获敌人舰船的战绩在部队十分突出。
这样的战果在胶济线时有发生。
即将来到的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
三年战斗历练使部队越来越正规化。115师大量干部和骨干进入山东八路军各部,起了榜样和引领作用。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开始的第三次整训,按中央要求积极发展党员,将来党员要占各单位人数的三分之一;由于战局紧张,中央军委要求山东部队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自卫团相结合,武装群众全民皆兵,为了便于开展游击战,正规部队地方化,化整为零与地方游击队并肩战斗,运用各种形式打击敌人。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今北京)、天津大举南下,直逼冀鲁边区。中共津南工委于1937年7月15日在盐山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治委员萧华,率第343旅一部东进冀鲁边区,整编该地区已经组建的各地方抗日武装,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建立党政军各级组织,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同时团结国民党军高树勋部抗日。在清河区,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1937年12月发动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后改编成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1938年12月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得到了山东人民的极大支持,抗日的烽火如燎原之势,燃遍了冀鲁边区和清河地区。随着战事的发展,冀鲁边区和清河地区连成片,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根据地。
1939年我父亲在八路军清中独立团担任2营教导员。1941年进入抗大学习。
山东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日伪顽军的极大恐慌,他们勾结起来,采取最凶恶的方式,最残酷的手段镇压抗日军民。1941年和1942年,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和“蚕食”,疯狂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两年中,千人以上的“扫荡”达70余次,万人以上的“扫荡”达9次,其中1941年冬对鲁中沂蒙山区根据地的大“扫荡”兵力达5万余人。这一时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增派军队进入山东,配合日伪军夹击八路军,残酷屠杀抗日军民,山东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和分割。1941年至1942年年底,根据地人口减少到730万人,面积缩小到2.5万平方公里。根据地军民在极端困难的局势下,坚持开展对敌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
清河曾是侵犯山东日伪敌军活动最猖狂的地区,也是我抗日军民抗战最活跃的地方,我家6个八路军亲眼经历见证了这段历史,参加了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里清河区蒲台县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斗争异常严酷。在日伪军的疯狂打击下,担任该县我抗日前两任县大队长一任牺牲,一任叛变。因为反蚕食斗争的需要,时任清河军分区参谋主任的王郁亭,调至该县任县大队长。父亲抗大毕业后,担任潍县县大队政委。潍县是交通要道,当年日军侵占胶济铁路的第一站。潍县八路军活跃在当地,抗日政府开展各项抗日活动打击敌人取得了很多胜利。渤海区党委找父亲谈话,希望调他到条件最差的蒲台县开展工作。当时蒲台县委和抗日武装已全被日伪敌顽破坏了,蒲台曾发生过震惊山东的“止河头惨案”,因内奸告密,玉皇堂(阁)的日本特务和徐秉义部伪军把蒲台抗日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包围在止河头村,经过激战,公安局长陈柷兴同志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吊在玉皇堂(阁)据点大门上示众一个多月,民运部长于平和县大队队长马前牺牲,也被枭首示众。县委,县府,县大队损失惨重,被迫撤出蒲台县。蒲台成了敌人耀武扬威的地方,那里有日伪密集的据点网,驻扎着大量的日伪军。要重新恢复抗日政府,重建八路军武装力量,需克服极大的困难。父亲调任蒲台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与王郁亭搭档。
在八路军渤海军区的领导下,蒲台县首先开展的是武装斗争。尽管条件非常差没有武器,父亲和王郁亭没有气馁,他们依靠群众将各村大刀会组织起来实行联防。对付日伪顽军,要从小战斗开始,一步一步打击敌人,就这样由局部到整体逐渐打开了局面。蒲台县大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慢慢恢复了元气。虽然日伪顽军装备远远超过了抗日政府,但是八路军不畏强敌,依靠群众,敢于歼灭敌人,每一次战斗前都要经过周密计划,反复侦察,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认真思考最有利的行动方案,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袭击和消灭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他们旧镇歼日寇,河套灭顽军,强攻玉皇堂(阁),奇袭小营据点等多层次,多角度歼灭敌人,两年多连续打出了许多漂亮仗,壮大了蒲台县抗战力量,受到上级表彰。重建后的县大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很快进升为蒲台独立营。
姥姥家的堐头村当年有38名中共地下党员,堐头村最西头的吴家是中共建立很久的秘密地下交通站。姥爷吴忠立,姥姥荣延桂是堐头村30年代初的中共党员。家后面梨树下有口吃水的井,挖了秘密通道和暗室(大舅吴洪鳌语),一旦有紧急情况就可以藏人藏东西。吴家的地道不但藏人还藏过北海银行的印刷机器。大舅吴洪鳌因为自小习武,不仅会打枪还擅长近身格斗。参加八路军后先安排到渤海区党报《北海日报》报社后,又调到北海银行担任武装保卫干事,保卫报社特别是保卫我们自己的银行极危险,专门配备了善战的八路军保卫部队,作战任务是不惜生命保住区里的命根子。在战斗中大舅不是开路先锋就是断后阻击,屡屡遇险又转危为安,几次立一等功。北海银行多次转移,敌情危急时,大舅半夜悄悄把印刷机器吊进了姥姥家水井的暗室里躲过了最危难的时刻。藏过家里的焦英阿姨,常萍叔叔(文化部),刘洁阿姨,刘孟阿姨(最高检察院)等都多次说过姥姥家藏人的地道,后来担任海淀区委副书记的刘洁阿姨告诉我,有一次鬼子清乡,她整整在姥姥家地道里躲了两天。
姥姥家里是贫农,家有三亩薄地得养活7口人,打下的粮食不够吃半年。可是爸爸妈妈那些老战友都说,你姥姥家不论多少同志到家里来,只有一口粮食也要拿出来给大家吃。玉米面掺萝卜缨子地瓜叶,大半是叶子多粮食很少。就这样的饭来家的杨司令和所有同志都大口吃还说很香。焦英阿姨说你姥姥姥爷家掩护了多少八路干部和军人啊,也真机灵,鬼子来了多少次都没抓住过你家的人,只好吊打老乡。老乡被打得皮开肉绽都说不知道。
大姑父于俊杰参加八路军后再也没回过家。他跟着杨国夫司令员带领的军区直属团从战士打到了连营级干部。
1943年1月初,日寇对我小清河北根据地大举“扫荡”,纠集了12000兵力,汽车200余辆,在4架飞机的掩护下,在清河平原“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突然袭击”,最后发展成“拉网合围”,企图将我军压缩在狭小地区进行围歼。1月10日夜,7000余敌兵,分数路对渤海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驻地北隋、牛家庄、大小宋一带“拉网合围”。在严峻的形势下,杨司令指挥于俊杰所在部队军区直属团3营和沾化县大队、利津独立营,滨县独立营等部队,于1月17日夜奋勇攻克了沾化县东北的韩家庄科据点,全歼守敌,有力地牵制了敌人。
4月间,日寇又集中2万余人“扫荡”广北、垦利,合围扑空以后,胁迫民夫4万余人,分兵两路进行“蚕食”;在北边,以利津东南的三里庄为中心,沿黄河修筑了封锁线;在南面,沿小清河由东向西展开,形成了对我八路军夹击的态势,企图围困消灭我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蚕食整个小清河北的抗战根据地。三里庄位于垦利、广北、博兴、蒲台四县交界处,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1941年,日寇勾结土顽成建基将该庄修成深壕铁网密布,高达6米的围墙上暗堡交错,屯集重兵;俯视据点东南20多里的渤海军区机关常驻地北隋、牛家庄,对我军已构成最大威胁。
敌人在三里庄的工事较为坚固、兵力较多、设防较严的情况,八路军渤海军区集中了军区直属团全部及特务营一部担任主攻,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打援,以绝对优势兵力攻打三里庄据点。部队以爆炸、登城和巷战等攻坚战术技术的训练作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攻克三里庄,并没有改变敌人“蚕食”我清河区根据地的妄想。6月4日,南边北边的伪军同时出动,我中心根据地广北、博兴、蒲台地区,昌(邑)潍(县)地区、清西地区与垦区等地均被“蚕食”。敌人在清河区先后修碉堡、岗楼达1200多座,安据点300多个,就连我军区司令部的常驻地北隋,牛家庄也安了据点,清河根据地仅剩黄河入海口附近不大的一块地方。八路军主力回旋余地很小,只能分散转战苦斗于敌人的碉堡岗楼之间,行动非常困难。这时八路军山东军区下达反“蚕食”命令,清河军区大规模反击敌人的战斗打响了。
北隋据点碉堡岗楼十分坚固,有两个营敌人看守,易守难攻。担任外线作战的县大队区小队攻击过几次都没有打下来。打北隋据点,爆破任务很艰巨,敌人的火力很猛,几个战士都倒在炸碉堡的路上。观察多时的于俊杰一跃而起抱着炸药包就冲上去,他巧妙地利用射击死角快速接近敌主碉堡,在离碉堡近30米的开阔地上,他也倒下了。连长抓起炸药包刚准备冲,只见于俊杰拖着身子很艰难地向前爬去,他爬得很低很慢,子弹落在他两旁时似乎他已经牺牲了。但在重机枪停火的瞬间,于俊杰突然跃起扑上去将两个捆绑在一起的炸药包放在碉堡下极快地拉响了导火索。有人看见他向前滚了两下就不动了。巨大的爆炸声扬起了漫天灰尘,冲锋号响起来了,敌人的机枪哑了,部队勇猛地冲进据点,杀声震天。此一战全歼敌军两个营,北隋回到了人民手中。于俊杰倒在血泊中,已被炸得血肉模糊,肢体残缺。他的战友后来遇到父亲,谈起当时的情景说只看到腿上和一个肩膀上有伤,估计是拼了命把炸药包拉响就没力气后撤了,炸药很重威力大没躲开,和碉堡同归于尽了。
抗战期间,山东八路军在人民的支持下迅速壮大,经过由地方武装到正规军,正规军化整为零又融入地方武装,融入人民,以多种方式展开敌后游击战,反击战,艰苦的抗战渤海区每天都有大型小型战斗打响,在不断歼敌中八路军不断成长壮大,已具有正规部队27万,民兵,自卫队200万。不仅军队建设突飞猛进,抗日政府也在各地生根开花。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北部交界处创建了一个东临渤海、西枕津浦铁路,北至天津 、南跨胶济铁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最大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之一。
八路军的作战保障了根据地老乡的安全,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保障了八路军作战的军事装备和后勤各项军需。有着很高政治觉悟的山东人民尽全力支援八路军:“剩了一粒米,送给八路做军粮;只有一寸布,也要给八路做军装;剩下一个孩子,也要送去当八路。”当时一门三八路,一门几烈士,在渤海,在山东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对鬼子恨之入骨,倾家荡产支援前线,非打赢不可的坚决抗战,就不会有这么能征善战,不怕牺牲的山东八路军!
在八路军身上,在渤海老区,在山东人民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魄。
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挺进冀鲁边区整编抗日武装,与清河区八路军合并;山东八路军日渐声势浩大,形成了对日作战的强大力量。八路军山东军区有效歼灭日本侵略军的有生力量,与进入山西的129师,八路军总部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保卫黄河的牢固屏障,将日寇阻隔在黄河之滨。
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渤海老区人民不仅生命保卫了自己的家园,用汗水建设了强大的敌后根据地,为未来的发展贮备了丰富的战略物资,还派出了最强的兵力支援东北。1945年4月蒲台独立营划归军分区直属建制指挥。1945年8月17日,八路军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奉命改编为山东解放军第7师(后为东北野战军43军128师,参加辽沈、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号称“攻坚老虎师”),师长杨国夫,政委周贯五,副师长龙书金,辖19,20,21三个团,10月10日兵发东北。与此同时,另组三个团,组成临时指挥部,由四分区司令王兆湘任指挥,刘贤权任副指挥,陈德任政委,由古北口挺进塞外。
同是8月,八路军渤海军区集中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分三路开始对日寇进行战略大反攻。蒲滨战役打响。
1944年初冬,为深入敌后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王震率359旅南下转战陕西,山西、河南、两湖,江西、广东、甘肃八省,行程两万七千余里,作战160多次,返回中原解放区时全旅已不足2000人。陕北地贫人稀兵源有限,王震请求到人口稠密,觉悟高的老根据地渤海区组建新军。党中央的批准后,新旅组建工作得到华野陈毅司令员和渤海老区领导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报名参军踊跃。1947年2月,短短三个月,渤海军区就在山东阳新组建了一支近万人的正规军交给359旅。山东渤海教导旅是我军战史上唯一一支从祖国版图最东头打到最西头:从渤海之滨打到天山之巅帕米尔高原的部队。渤海铁流万里西征,参加了10大战役,解放了16座城市,歼敌3万,涌现了大批山东子弟兵战斗英雄,成为西北战场上的一支铁军劲旅。后更名为西北野战军二纵独立六旅,获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嘉奖和赞誉。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融入359旅,不仅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的战斗中是先头部队,在新兵集训过程中也得到了渤海军区战术训练和武器装备上的大力支持,他们带着八路军渤海军区的战斗精神,渤海老区人民的高度觉悟出征大西北,怀着“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在彭老总和王震的带领下,转战西北战功赫赫。1950年接受党中央屯田戍边的新任务,开垦蛮荒,发展工业,集体转业为农垦师。在他们手里荒凉的边疆变江南,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渤海铁流到现在已是第三代。
地处抗战前线的山东,在战胜日本侵略军的同时,为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基础和人力资源,100万翻身农民参军,充实了解放军12个野战军。仅渤海区参军就有20万。山东老根据地民工支前在淮海战役传为佳话;
渤海老区为解放战争贡献了三个军,四个师旅的正规军,支援东北,支援西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成就与那场中华民族抵抗外辱,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伟大抗战密不可分。